新聞網訊 11月26日上午,基礎醫學院在浩園307舉辦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公開課。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陳忠恆教授講授了《頸部的解剖》公開課,2018級臨床五年制11班、12班全體學生參加了線下教學。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古之良師準則與當今資訊時代碰撞,催動「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化。資訊時代憑藉網絡平臺,海量知識紛至沓來,對於知識的篩選與理解更為重要。教學中心勢必從重於「授業」轉歸為重於「解惑」與「傳道」,教學主體也將從「教」轉而為「學」。陳忠恆教授的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設計思路是:學生課前線上預習課程內容---教師線下知識匯總、重點講解---學生實驗實操---翻轉課堂,同學們小組討論,匯報心得成果,完成理論實驗一體化解剖課程。
陳忠恆教授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檢查了同學們預習的成果,並提出了與此次解剖結構相關的臨床案例,以此為引,展開進一步學習。經過課前預習,同學們對知識已經具備了大致了解,陳忠恆教授通過各種解剖正位、側位等示意圖,從不同角度分析頸部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的比鄰結構,提綱挈領、分繁入簡的幫助同學們形成頸部的立體三維圖像概念。在講解過程中,陳忠恆教授一路引領,不斷穿插回顧課堂伊始的臨床案例,從案例的功能障礙聯繫到解剖結構損傷,強化了關鍵知識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通過學習通平臺,在知識節點處加入選擇、簡答等小問題,現場線上答題,進一步促進了同學們融會貫通。整堂課程如同一次「饕餮盛宴」層層遞進,有重點講解,有難點分析,有刺激記憶,有聯繫臨床。
理論課後,同學們分組進行實驗實操與翻轉課堂,陳忠恆教授指導同學們在大體標本上進一步尋找解剖標誌位點,印證理論知識,同時引領同學們了解到解剖結構的個體化差異,強調了「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操重要性。進而,同學們分小組匯報了解剖成果,通過整理知識、自我表達,完成了對知識的強化與內化。課後,陳老師在學習通平臺上安排了拓展知識和課後作業,通過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完美詮釋了一次知識學習之旅。
據悉,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019]8號),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進「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基礎醫學院在「以學為中心」教與學的探索中,始終把「解惑」定位為教師引領學生理順知識脈絡,找到重點,攻克難點,助力學生在自我學習的基礎上,「精準排雷」,幫助他們「豁然貫通」,打通學習的「任督二脈」;始終把「傳道」定位為教師引導學生將從「課堂聽課」的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自我學習」的自主學習學習模式,教師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改進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