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傳說中的「河怪」其實是它,唯一已知會遊泳的兩棲動物

2020-12-14 全球每日趣聞

據英國《鏡報》4月29日報導,國際科考隊捲土重來,再次挖掘棘龍的遺骸,最新發現的化石向我們揭示了棘龍更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新發掘的遺骸屬於一隻9500萬年前的幼年棘龍。它重達20噸,長50英尺,有扁平的蹼,有像槳一樣的尾巴,背上有一個像帆一樣的硬邦邦的結構。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它不擅長遊泳,但它的骨骼證明了它其實是一名遊泳健將。除此之外,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合著者西蒙娜·馬加努科(Simone Maganuco)博士告訴我們:棘龍有圓錐形的牙齒,適合咬住光滑的獵物;有聲納功能的鼻子,可定位獵物的位置。這些都在說明棘龍是會遊泳的,而且是兩棲爬行動物中唯一會遊泳的恐龍。

在沒有發掘出更完整的棘龍化石之前,科學家對於棘龍的認識只是片面的。不知道它具體有多大,生活習性究竟是怎樣的。在這次重建骨骼以及建模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棘龍比著名的霸王龍還要大,在活著的動物中,只有少類鯨魚能超過它的體積。我們不難想像,它在食物鏈中處於怎樣一個優越的位置。

據馬加努科博士的研究,與其他以陸生動物為主的恐龍相比,棘龍適應了生活在有鱷魚和河馬的水中。這打破了科學家們「海洋爬行動物不是恐龍」的觀點,意味著科學家需要重寫恐龍進化論的一些章節。

發掘事情的真相,往往要經過一層一層的探索,這體現了科學家在求知過程中鍥而不捨的精神。

(圖片來源於鏡報,網絡)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兩棲動物體內發現類似蛇的牙齒腺體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們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類似蛇的牙齒腺體的證據。 來自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和猶他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尾目動物Siphonops annulatus的嘴裡發現了「兩棲動物口腔毒腺的第一個已知證據」。
  • 生存於白堊紀,與鱷魚尾巴相像,首個已知的遊泳恐龍被發現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恐龍是一個熱愛陸地的群體:沒有一種恐龍被認為會遊泳。不過,現在在摩洛哥發現的一個新的尾巴化石顯示,擁有可怕尖牙的埃及棘龍在白堊紀時期是個遊泳健將。研究人員4月29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導說,這種食肉的棘龍可以長到7米長,有一條寬的、像槳一樣的尾巴,比起其他食肉恐龍的尾巴,它的尾巴更像今天鱷魚的尾巴。這種恐龍不僅可以站在淺水中等待魚兒遊過,還可以在水中積極地追逐獵物。遊泳棘龍棘龍一直是一種有爭議的動物。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夏天的傍晚,我們經常會看到螢火蟲,就像天空中閃爍的繁星。螢火蟲會發光,屬於一種生物螢光現象。何為生物螢光?當生物體吸收光能之後發出螢光,這種現象便是生物螢光。生物螢光的潛在機制可能包括皮膚、分泌物和骨骼中存在螢光蛋白和化合物,也有可能與某些生物體中色素細胞的化學結構有關。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
  • 首個已知會遊泳的恐龍被發現:長著巨大鰭狀尾巴,體型比霸王龍還要大
    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摩洛哥發現的一個新的尾巴化石顯示,擁有可怕尖牙的埃及棘龍在白堊紀時期是個遊泳健將。這種恐龍能在深水中追逐獵物,而且它的大部分時間可能都在水中度過。 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此前,學術界基本認為非鳥類恐龍只能在陸地上活動。
  • 傳說在MIT,必須會遊泳才能畢業?
    說起MIT,大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一幫理工天才的聚集地——這裡的學生智商超群,成天做學術、弄研究、搞發明,仿佛電影裡的「瘋狂科學家」就是他們的人設。但是在這個學術實力爆表的頂級學府,卻流傳著一個「都市傳說」:所有本科學生必須要學會遊泳,才能夠滿足畢業條件,否則不能順利畢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一起來看看吧。
  • 八年級生物下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知識梳理,動物也瘋狂
    兩棲動物的由來: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遊泳,用肺呼吸,用皮膚輔助呼吸。符合這些特徵的動物就是兩棲動物,常見的兩棲動物種類有蟾蜍、大鯢、蠑螈、青蛙等。本節總結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特點,以代表動物青蛙展開。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面試——《兩棲動物》試講稿
    掌握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並舉例說明兩棲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青蛙   (二)新授環節   活動一: 初步感受   師:大家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待會兒大家研究它的時候請不要傷害它。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你還可以把手放進瓶中去摸一摸它,看看它是什麼樣的動物。
  • 上海動物園兩棲動物搬新家 「蛙兒子」們在等你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5月31日報導:從上海動物園傳來好消息:兩爬館的新展區——兩棲動物展區目前正式開放。新展區在兩爬館二樓蘇卡達象龜展區旁,現入住的有角蛙、貓眼珍珠蛙、老爺樹蛙、大樹蛙、虎皮蠑螈、秉志肥螈等動物。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原本大家以為是受到了人類的影響,但是最後發現在遠離人類的地方,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而根據生物學家們的長期跟蹤研究,最終發現了生物界的殺手——壺菌,這是一種真菌生物,但是同時也是兩棲動物最大的剋星,因為壺菌是有史以來最具有破壞性質的病原體,而根據相關的研究統計表明,壺菌的出現,至少導致了將近290種兩棲動物的滅絕,其中就包括了90種青蛙,直接使得將近500多種青蛙種類的數量大幅度減少。
  • 四張骨骼線圖,帶你了解恐龍界真正會遊泳的水中霸主
    沒有哪種恐龍像棘龍這樣經歷著大起大落,從第一塊棘龍化石被發現開始,一個多世紀以來,它的形象不斷被重塑,一次次突破我們想像的邊界。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無法弄清棘龍的真實面貌?棘龍究竟長什麼樣?棘龍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中?我們不妨以時間為軸線,去回溯棘龍跨世紀的變身史。
  • 地球日的熱門話題:兩棲動物的生存困境,拯救兩棲動物已迫在眉睫
    第50個地球日(2020年4月22日)即將來臨,氣候變化將會成為今年地球日的主題。但另外一個話題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討論:兩棲動物的生存困境。最近一篇新的研究論文強調了兩棲動物物種的生存困境和大多數保護工作中的不足。
  • 上海動物園15年來首次進行兩棲動物物種補充
    全新開放的兩棲爬行館兩棲動物展區新展出了6種兩棲動物,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上海動物園自2005年對兩棲爬行館個改建以來,只有唯一一種兩棲動物娃娃魚對外展出,中國的珍稀動物娃娃魚(大鯢)在館中略顯孤單。而這幾天新展出的白氏樹蛙、角蛙、大樹蛙和貓眼珍珠蛙,以及蠑螈類的虎皮蠑螈和秉志肥螈等6種動物,都是近15年來首次物種補充。
  • 如何證明恐龍會遊泳?棘龍:一條扁尾巴
    科學家們一直未能找到恐龍留在水生環境中的化石遺蹟,有些甚至認為恐龍作為變溫動物無法長期生存於水中。那麼,恐龍究竟是不是旱鴨子?還是說,它們也會在水中生活,只是沒有留下遺蹟證據?對此,科學家們也是一頭霧水。
  • 天文學家:發現唯一的殘留行星核,也是已知的最大氣態巨核
    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個氣態巨星的倖存核心,它圍繞一顆遙遠的恆星運行,這是第一次觀察到行星的外露殘留行星核。該行星名為TOI-849 b,是美國宇航局的特絲衛星(TESS)迄今為止確定的第749個星體。科學家發現,這顆行星每18個小時繞著一顆約750光年遠的恆星旋轉,估計比地球大3.5倍,使其成為海王星大小的行星。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遙遠的海王星看起來比地球大40倍,密度卻一樣大。這是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海王星大小行星,並且是第一個密度可與地球相比的行星。這項發現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 重大發現!棘龍是長魚尾巴的遊泳高手!
    重大發現!棘龍是長魚尾巴的遊泳高手!棘龍(Spinosaurus)一直以來都是知名度非常高的巨型肉食性恐龍,曾經與霸王龍爭奪最大食肉恐龍的寶座。隨著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我們也越來越接近棘龍真實的模樣。古生物學家剛剛公布了新發現的完整棘龍尾椎,顯示它的尾巴上有寬大的鰭,能夠左右擺動,就像鱷魚一樣。
  • 大發現!棘龍原來是長魚尾巴的遊泳高手!
    隨著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我們也越來越接近棘龍真實的模樣。古生物學家剛剛公布了新發現的完整棘龍尾椎,顯示它的尾巴上有寬大的鰭,能夠左右擺動,就像鱷魚一樣。這一發現再次改變了棘龍的形象,讓它成為最會遊泳的恐龍! 大發現引發的大發現 位於非洲北部的摩洛哥是古生物學家的天堂,因為這裡具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
  • 希望螈:一種古老「過渡動物」,你的手可能是由它的魚鰭進化來的
    正如《自然》雜誌上的那篇新論文描述的那樣,由於遠古魚類開始在淺水和陸地等棲息地覓食,導致魚類逐漸向四足類動物慢慢進化,動物物種逐漸從水裡走向陸地。這一過程似乎發生在泥盆紀(兩棲動物開始出現)晚期的幾百萬年內,但這一時期在遠古生物研究領域中出現了缺失,古生物學家們正在努力補全。
  •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能像蛇一樣分泌口腔毒液的兩棲動物
    然而,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後者中至少有一種成員可能具有致命的咬傷。蚓螈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發現的不尋常的動物--雖然它們是兩棲動物,但它們看起來更像蛇或大蚯蚓。而科學家最近發現,被稱為Siphonops annulatus的一種特殊蚓螈通過尾部皮膚的腺體分泌一種毒素。這大概是一種防禦措施,目的是阻止捕食者跟隨它進入它生活的洞穴。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老化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升高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升高,從而產生諸多後果。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
  • 已知最大恆星不再是盾牌座UY,天文學家發現另一恆星,超級大!
    太陽在我們眼中已經非常龐大了,畢竟整個太陽系都會圍繞著它運轉,可是如果和盾牌座UY相比,太陽的體積只有盾牌座UY的49億分之一。不過我們知道,天文學家目前對宇宙的了解其實還是非常片面的,這意味著宇宙中極有可能存在比盾牌座UY還要大上許多的恆星,只不過我們沒有發現而已。這不,前段時間就有新的消息傳來,宇宙中已知最大恆星要易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