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中國共有80種以上語言,30種文字。一般分為七大語言區:1.北方話(簡稱:北語):北京話為標準語(影響力強)2.廣東話(簡稱:粵語):廣州話為標準語(影響力強)3.江浙話(簡稱:吳語):蘇州話為標準語,今多以上海話為其代表。4.福建話(簡稱:閩語):廈門話為標準語,但影響力不強5.湖南話(簡稱:湘語):長沙話為標準語,影響力不強 6.江西話(簡稱:贛語):南昌話為標準語 7.客家話(簡稱:客語):梅縣話為標準語,影響力比較強在廣東省的梅州、河源客語區。
粵語使用人數佔全國人數5%左右,方言中使用人數並不是最高的,可為什麼粵語有自己專屬的英文名字呢?
這還得從清朝時期說起。雖然明清時期有嚴格的海禁,不許老百姓出海,但廣東,福建一帶的人卻因為各種原因,如戰亂,饑荒,耕地不足,經商,勞工,淘金等,下海去到其他國家,最近的到東南亞諸國,最遠的可達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而「走南洋」就是粵語發音。由於英國是美國之前的另一個世界霸權,其殖民地遍布全球,如南非,緬甸,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這些地方的主要語言也是英語,因此廣東人所說的話被稱為Cantonese之後,也隨著英語的普及成為中國眾多方言中第一個進入英文字典的方言。
英語中的其他粵語詞彙:
1. typhoon——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詞是「颱風」的意思,其實來自於廣東話「大風」兩個字的發音。當typhoon成了英語的專業名詞後,返譯為中文普通話,就變成了「颱風」。大風變成颱風,是一種語言返譯現象。
2. sampan——漢字「舢板」,即大輪船上的人力小船。廣東沿海一帶,很多漁民用舢板打漁。
3. kung fu——漢字「功夫」,這個詞的興起,得感謝著名的武術搏擊家李小龍先生。
4. sifu——漢字「師父」的粵語發音。早期移民如李小龍者,在外國開設武館,也招收白人徒弟。但是師徒稱呼及招數套路名稱,一律用廣東話稱之。
5. tai pan——漢字「大班」,這個詞的意思是「老闆」的意思。
6. Shar Pei——漢字「沙皮」,這個詞是「沙皮狗」的意思,狗種。
7. Gung Hey Fat Choy——「恭喜發財」的粵語發音,中國農曆新年的時候,很多老外都知道這是表示新年祝願的賀詞。廣東文化的確是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領頭羊。
除了單詞,廣東話也演繹出一些專門的英語句子,雖然有些人稱之為Chinglish (中式英語,即漢語語法的英語句子),但實際上Chinglish並不總是遭人嘲笑,有些老外認為還頗有創意,比如:Long Time No See早期廣東移民創造的英語句子,來自於廣東話「好耐冇見」(很久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