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從朝堂退隱後,在金陵度過了他的最後十年。這期間他經常閉門不出,卻潛心從事文學創作,也讓其詩歌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葉夢得就曾評價說,荊公晚年造語用字渾然天成,意與言會。南宋詩人楊萬裡也讚揚荊公擅長抒寫絕句,很有唐人風採。
王安石晚年詩歌重在吟詠山水,抒發閒適恬淡的情感。他在藝術上還專門模仿李商隱的風格,注意形象描繪,克服之前喜歡發表議論的毛病。下面介紹的是王安石夏日午休,這首絕句意境優美,清新明朗,更令人神往。
獨臥
宋代:王安石
茅簷午影轉悠悠,門閉青苔水亂流。
百囀黃鸝看不見,海棠無數出牆頭。
當詩人的文學功底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信手拈來、出口成章,仿佛生活中到處都有靈感和素材,真可謂俯拾皆是。而老天爺似乎也非常眷顧勤奮的詩人,不僅賜予其善於發現的眼光,而且讓其擁有出類拔萃的表現手段。
王安石晚年的境界就是如此,夏天裡睡午覺,不僅可以養精蓄銳,而且一覺醒來,還找到了寫詩的靈感,真是一舉兩得。前兩句寫午間的景象,中午時光線直射,角度變化快,在屋簷下留下的影子也不停地移動。房門雖然關閉著,隔著縫隙依然可以聽到水流的聲音。
詩人觀察細緻,描寫細膩,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展現出周圍環境的夏日特徵。屋簷下影子轉動,是一種動態描寫;溪水亂流,更是以動襯靜。詩人即使把門關上,並躺在床上,也能感受到溪水在布滿青苔的石塊上流動的節奏。
後兩句更加精彩,表現了鳥語花香的美好氛圍。黃鸝在濃蔭中婉轉地鳴叫,悅耳動聽,卻不見其身影,原來是因為海棠枝繁葉茂,而且伸出了院牆,更是生機勃勃。「出牆頭」三字,筆法簡潔,活靈活現地勾勒出海棠盛開的繁盛景象。
作者只用了短短14字,就描繪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場景。作者深諳詩詞創作的技巧,詳略得當,濃淡分明,用黃鸝之聲作為襯託,重在寫海棠之形,不僅有聲有色,而且令人神往。
縱覽王安石的這首絕句,全文不提一個「臥」字,卻描寫了午休時的各種場景。也許是因為詩人對他的住所實在太熟悉了,他就像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而那些花鳥就像他的千軍萬馬。
詩人即使躺在床上,也能知道它們的一舉一動。哪怕在睡夢中,也能感受到日影移動、溪水靜流。
大自然中充滿了神奇和意想不到,當一個人有了恬靜的心態,才能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更能從生活中得到很多感悟。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晚年的王安石真是萬事不關心,不僅醉心於詩歌創作和研究,而且一定深有感觸,所以才能寫出如此清新靈動的詩篇,也讓後世讀者大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