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唐詩絕對是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唐詩作為文學瑰寶,留下了大量優美綺麗的燦爛詩篇,幾乎每個中國小學生都是從背誦唐詩開始學習中國古典文化。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語文教科書中,杜甫的詩作更是多次入選。
杜甫的詩更是每個小學生必背科目,哪個小學生沒有被杜甫支配的恐懼?
但是,為何杜甫描繪成都春景的組詩《絕句二首》,語文教科書卻只選錄了第一首呢?
《絕句二首》——唐·杜甫【其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杜甫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飢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浣花溪畔,這首詩正是創作於旅居成都時期。安穩的生活,也讓杜甫愁苦、鬱結的心胸得到了一定的紓解。
整首詩筆法精巧,對仗工整,格調清新,意境明麗悠遠。從大出著墨,再落到描繪具體景物,動靜相間,相映成趣,從不同角度勾勒出一幅草木吐綠、百花爭豔、春光旖旎的自然風景,這也是杜甫筆下少有的「曬幸福」之作,表露其歡悅安適的情感。
而中國的老師卻鮮少要求小學生這組詩的第二首——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第二首詩的大概意思是:江水碧波浩蕩,襯託水鳥雪白羽毛,山巒鬱鬱蒼蒼,紅花相映,仿佛就像燃燒一樣。今年春天眼看就要過去,何年何月才是我歸鄉的日期啊?
在第二首詩中,杜甫抒發了羈旅異鄉的傷感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大概因為小學生對於這種情感理解不了,所以第二首詩暫未入選教科書。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採用對比手法,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並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前面的景色描繪得有多美,那麼詩人此時歸心就有多急切,漂泊之情油然而生,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感。
想念家鄉時,你會做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