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說眾生的業和無明

2020-12-09 華藏佛學

什麼叫業?

佛教常說的「業」是指有情之行為。此「業」之思想,原是印度獨特的思想,在印度人中相當普及,並以之為招致輪迴轉生之一種動力。佛教沿用此語,謂以此「業」為因,能招感苦樂染淨之果。而得眾生與器界之報;若於迷界而言,由煩惱起業,由業招感苦果,現出迷界之依正二報。

佛教認為一切萬法無不基於因果之法,不僅眾生之種種苦樂果報,其依報──世界之淨穢等,亦悉由業所感。

就是自己的習性、習慣,別人接受不了的,不是好的。你認為你舒服自在,別人接受不了,別人會煩惱,會給別人帶來痛苦,這個就要改過來。

什麼是無明?

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是無明,千萬不要自以為是。

就是執一切法為真實有。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執為實不壞我,故令阿賴耶識起行支,依於末那之執我而執名色,遂至輪轉生死。

十二緣起法中,第一個就是無明。它是一切的禍根,我們沉溺六道輪迴,無法出離,而這個噩夢就是從無明開始的。

我們之所以在凡夫位,是因為我們迷繞在無明之中,俗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迷繞於無明之中的我們是很難清晰地認知無明的。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無明」?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是怎樣產生的
    在佛陀的教導中多有提及眾生煩惱的根源——「無明」,那麼,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可以理解為迷失了自性的光明,這是一切萬有產生的根本,可以稱為「俱生無明」,與生俱來的,這個不是煩惱的根源,那麼問題在哪裡呢?
  • 無明·論煩惱的根本原因
    如果「明」是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錯誤行為。無明在佛學中又分兩種:「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俱生無明」也叫「無始無明」,通俗地講,也就是「天生不知道」。就是一念不覺和內心感覺散亂錯誤,是本來就有的,與我們的自性相伴,是眾生的生死輪迴之因。
  • 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懂了
    佛像其實就是這兩個概念,即「無明」和「明」,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搞清楚「無明」和「明」這兩個概念,你就會懂得,佛陀的智慧是什麼?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之中,《阿含經》是最早的經典之一,《阿含經》認為「無明」是眾生不斷流轉於世間的根本原因 。所謂的「無明」,指的就是不明有情身心以及宇宙世間一切現象,概括起來就是有我或有法的存在,認為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我或世間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實不虛的,這是佛教之中所說的「無明」。
  • 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
    在佛教的滿天神佛之中,除了有救世渡人的諸佛菩薩,亦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明王,今天便為大家介紹佛教:大威德明王,焚燒諸眾生之業煩惱,摧破罪障而增長福德:大威德明王是西方蓮花部的教令輪身,此憤怒身是降伏魔尊,也是佛教蓮花部的辦事明王,以如意寶棒為其三昧耶形
  • 無明與破除無明兩者的區別是什麼?
    無明是對宇宙人生實相的錯覺產生的迷惑,破除無明消除了迷惑後,親證到覺識二者歸一為一心,洞徹心源,明達覺性本空,萬法現象是唯心所現,空和有的分界,緣聚生成萬有,緣散毀滅成空,都是唯識產生的糾纏與排斥相互作用力所變的結果。
  • 三惡道是眾生永恆的恐懼,彌陀佛為眾生破除!
    一切諸佛,具諸無量功德,說不能盡,唯有依憑經典記載而大略淺釋佛德,譬如《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浩瀚之悲願,其中云何利益眾生?此功德如何闡揚?一切飛蠕動的眾生,乃至阿鼻地獄的罪苦眾生,往生到淨土,亦永遠不再經歷三惡道的苦痛。阿彌陀佛的此之功德,對十方世界輪轉的眾生,尤其是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的我等眾生,意義甚大。阿彌陀佛的功德核心,就是教導給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清淨心。我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信念,就是無上菩提心。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連載P167-170為什麼人有煩惱?無明是什麼?
    因此從無始以來,眾生世界(攬四大六根為自體,執此身以為實我而)妄生纏縛,而於器世間(將廣大圓滿心性,局於四大之中,埋於五陰之內,不能解脫,於外五大六塵,執為心外實法,妄生掛礙,如鳥在籠,)不能超越。」【注釋】「煩惱根本」:煩惱之根本,即根本無明,由根本無明再生出三細六粗之枝末無明。或者說無始無明,因為無始無明而有一念無明,從此幻現世界眾生業果。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回終於懂了!
    作者:了空居士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剛才有人在問開悟不開悟,我告訴你,開悟也是虛妄的,不開悟也是虛妄的,你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不開悟叫做無明,開悟叫做破無明。那麼為什麼說無無明盡呢?大徹大悟不是無明就被你破盡了嗎?不是,它是動態平衡。
  •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常講,我們有三種根本煩惱,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剛接觸佛法的朋友可能感覺有點亂,這三種煩惱總是分不太清楚,今天末學就儘量用通俗一點的語言,為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眾生的煩惱太多了,可以說是無量無邊。世尊弘法四十九年是幹什麼呢?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對治煩惱。
  •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怎麼地藏菩薩卻宣說了滅定業真言?
    不能滅定業,又不能度無緣,有了前邊兩個不能,當然也就有了不能盡眾生界。而《陀羅尼集經》中有《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卻說只要虔誠誦持此真言,就能與地藏菩薩道相交感,就能接受藉助菩薩大願力的威能。從而摧伏、散滅、粉碎一切本來一定要報應的罪業、罪障與惡業。也就是說,此真言能消滅定業。佛陀不能滅定業,地藏菩薩能滅定業?
  • 《圓覺經》中,關於「無明」,佛的這兩個比喻,說得確實很到位
    在《圓覺經》中,佛為眾菩薩講解佛法,他說成就佛道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明」,因此,要想有所覺悟,就必須「永斷無明」,也只有永遠斷滅掉「無明」才能夠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稱名為「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來自於哪裡呢?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一句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的每一句話或說是每一個字都可謂深藏禪意,這簡單的8個字更是如此,也是很多人經常問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很高的境界了,沒有一定的覺悟的話即使知道字面上的解釋也是難以進入其深層的意境的。2.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
  • 佛教:「無明」是什麼?
    也就是說,「無明」才是眾生受苦和困於輪迴的最終原因。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為了破除「無明"。那麼,所謂的「無明"是什麼呢?換句話說,正是因為「無明",才有世界的存在 ,儘管從佛教的角度看,這些存在都並非實有,而是虛幻的所在,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一切存在,其實都是無明的產物,當然也包括語言和文字,而我們現在試圖用「無明"的產物來解釋「無明",這肯定是解釋不了的,這也是佛為什麼用「無始時來」表示最初的原因之一。
  • 《楞嚴經》是什麼阻擋眾生入涅槃境界,是佛之戲論還是眾生迷執
    無色界天共四地,由更高層梵天所居住色與空既然都已消亡,進而將末那識半分識心也伏滅,唯有阿賴耶識獨存,十方世界寂然不動,再無所住,這一類眾生,名為無所有處天。此四空天,以其定力壓伏故得身心相似滅盡,定境現前時,已無四大質礙之業果色,唯有清淨四大之定果色,使從空處,終至非想非非想處,名為無色界。
  • 佛教四大菩薩保佑眾生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究竟是什麼?
    學佛人念心經,當讀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時,心中多有疑惑,此處的無明,究竟指什麼?這要從佛經的基本義理之一,也就是緣起法說起。佛陀未成道之前,於因地修行,逆觀十二因緣,推知因為無明,而造作業行,每個善惡業行,都形成習氣種子,它流入當下心識之中,佛經中稱其為藏識,因藏識而執取名色。小編蓮荷覺得,《心經》中所說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
  • 『南懷瑾』什麼是無明?懂了這個道理,就可以開始修行了!
    什麼是無明【云何無明?】什麼是無明?無明是佛學的名詞。在小乘佛法裡,無明是十二因緣的起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思想情緒都是無明,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誰?死後是否真有輪迴?有沒有我?這些一概不知,皆在無明中。
  • 佛教中的「無明」,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無明,指"不能如實知見世間實相",它是一切煩惱之根本。既叫「明」,那先得有個「明」。如果「明」指清澈明晰的狀態,「無明」則是搞不清狀況,以及因此引發的一系列荒謬行為。《涅槃經》中有一則關於「無明」的譬喻:盲人摸象。持偏見的盲人譬喻眾生無明。 但它既然號稱「煩惱之本」,就遠不止看不見這麼簡單。佛學中把無明分為:遍計無明和俱生無明。
  • 宏圓法師:眾生是如何依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
    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到底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總稱,由於我們最初一念妄動,障蔽妙明本覺,對真空實相不了解,迷惑了,對妙明真相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的執著,這就叫無明。我們錯誤的見解就稱為無明。  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惑的是什麼?就是對我法二空之理的迷惑。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
  •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嗎?
    一般無宗教信仰的學者的確是作如此觀的,他們以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勸人為善總是一樣的。從這勸人為善的基礎上,他們就順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當然也是一樣的了。 因為,佛教講三界的生死是苦海,眾生的感受無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脫苦;基督教講人類都是罪人,是由人類的第一對祖先——亞當和夏娃不聽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園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類有了生命和智慧,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罰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都要受苦,這就稱為人類由第一代祖先遺傳下來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獨生子耶穌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贖了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