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追回流失國外的1000萬件中國文物,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別去買

2020-12-22 讀歷見聞

目前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在國外,流失文物數量甚至超過了中國本土博物館藏品的總量。12生肖獸首中除用巨資購回的幾件外,尚有蛇首、羊首、雞首、狗首至今流落海外下落不明。原藏於圓明園的11095冊《永樂大典》,目前僅有不足百冊分藏在北京和臺北。敦煌遺書有40000件以上流失在海外,是國內收藏數量的數倍……

12生肖獸首

按國家來看,法國各博物館、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在260萬件上下,日本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總數有200萬件左右,英國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總數約有130萬件,德國各大博物館中有據可查的中國文物總數也有約30萬件之多……

按博物館來看,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藏品中,有2000多件中國歷代陶瓷器、1200多件中國歷代玉器、800多件中國青銅器。法國吉美博物館的藏品中有20000多件是中國文物,其中12000件是中國歷代陶瓷器。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中有30000多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其中包括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這樣的無價之寶……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國際博物館協會曾給出的中國流失國外文物總量數據是約164萬件,但中國文物學會則指出從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總數達到1000萬件之多,因為我們丟失的文物總數量和現存國內的文物總數量是大體可以估測。丟失文物的很大一部分流落在國外私人收藏家手中,這部分數量難以是難以直接去統計的。

相比之下,中國各地博物館中也收藏了一些海外文物,比如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的「東羅馬神人紋鎏金銀盤」出土于靖遠縣北灘,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發現的重要羅馬文物。現藏於固原博物館的「波斯鎏金銀瓶」出土於北朝古墓,是一件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金屬手工藝精品,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波斯鎏金銀瓶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黑漆嵌螺鈿雲龍紋圓盤」,是琉球王國向清朝進獻的貢品。同樣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銅鍍金象馱寶塔變花轉花鐘」、「銅鍍金寫字人鍾」,則是英法等國在清朝時期銷售過來的。此外,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還收藏了大量日本軍刀,這些都是抗戰時期從侵華日軍手中繳獲的,其中包括鍛造於1632年的日本海軍中將伍賀啟次郎的佩刀。

銅鍍金象馱寶塔變花轉花鐘

對比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和中國博物館藏品中的外國文物,很顯然中國收藏的外國文物都是我們通過發掘、獲贈、購買、繳獲等合法方式得到的。而中國文物的流失絕大多數是在清末民國時期,被以代理人徵集和戰爭搶劫等方式掠走,流落到歐美各國的博物館、圖書館、拍賣行以及私人收藏家手中,近年來的文物走私也同樣值得警惕。

對於流失文物的追回,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主張的觀點是:「我們不會用國家的錢來回購被掠奪的文物的,因為道理很明顯,今天再在我們的創口上撒鹽,再叫我們用錢來給它買回來無疑是第二次的掠奪,我們不贊成國內的企業或個人去購買被掠奪的文物,應該通過法律追索文物,不應該幫助掠奪者銷贓。」

相關焦點

  • 中國追回流失日本國寶史記
    美國是向中國歸還文物、化石次數最多的國家;但是中國海外流失文物最多國家為日本,而日本英國則是對中國追回流失文物阻力最大的國家。 最成功案例: 1)2001年,美國無償歸還在中國被盜的「王處直墓武士浮雕像」2003年,西漢竇皇后墓出土的6件陶俑,在美國拍賣前,被中國及時追回; 2)2008年,丹麥地方法院宣判,將查扣的156件相關文物歸還中國;
  •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為何後來卻成了「故宮盜寶案」主謀
    1934年11月,張繼一紙狀書將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上訴法庭,指控其在1929年到1934年的5年時間裡,一共盜取故宮博物館中珍珠1319顆,寶石526顆,並且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用假的珍珠和寶石共計12000多顆將真的調換,並最終佔為己有。
  •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受聘新職
    澎湃新聞2020年12月12日訊 故宮博物院兩位前院長近期均受聘新職。據《深圳特區報》消息:12月7日上午,深圳大學博物館(籌)正式揭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楚宏、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出席揭牌儀式。消息提到:2019年5月開始,深圳大學啟動博物館籌建工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
  • 臺北故宮要改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故宮前院長馮明珠:自毀招牌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對此,故宮前院長馮明珠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並指若真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愚不可及、自毀招牌。
  • 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如果找一個人帶著您逛故宮,單霽翔恐怕是不二人選了。」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後來為何會成為「故宮盜寶案」主謀
    很快,北洋政府就下令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身為委員之一的易培基負責的就是籌備、整頓紫禁城,在這期間,易培基著手清點了故宮內的所有文物,並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將紫禁城正式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而他本人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首任院長。任職期間,易培基的遠見卓識使故宮博物院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他將故宮分為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和秘書、總務兩處,完善了工作機制。
  • 宮廷漫步、文物風華、故人匠心……老院長單霽翔創作故宮「三部曲...
    今天上午,北京東城區圖書館開啟「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公益講座,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攜三本新書——《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開講他的故宮「守門人之旅」,並以此獻禮紫禁城的600歲「生日」。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
  • 民進黨要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黑手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改隸屬於臺文化部門管轄,引起爭議。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疾呼要三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關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爭議,經常圍繞在文物歸屬以及文物背後象徵的意義。這次有心人卻從組織改造下手,傳出將改隸臺文化部門,並更名「華夏博物館」,由隸屬臺行政機構的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
  • 故宮的家底
    有些國家領導也曾經問過,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寶貝到底哪個更多?時任鄭欣淼院長認為,總體上,還是我們的多。但他強調:「最重要的問題,其實並不是非要兩岸故宮博物院比出一個高下,而是要弄清楚故宮的舊藏,搞清我們的家底。」其實早在「清室善後委員會」開始直至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宮就開始邊對外開放邊清點文物藏品,同時整理出版藏品目錄。
  • 「臺獨」先鋒就任臺北故宮院長,為「去中國化」宣布興建日本館
    你能想像,如此荒唐無知之言,竟然出自臺北故宮博物院新任院長陳其南之口麼?7月16日上任當天,新院長陳其南在媒體茶敘中,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叫囂「故宮臺灣化」。此言一出,他迅速成為網紅,只可惜,是個「丑角」。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而據中國政府教育部1938年底的報告,中國抗戰以來圖書損失至少在1000萬冊以上。1940年3月,美國出版的《日本在中國的文化侵略》一書,指出抗戰期間中國的圖書損失在1500萬冊以上。1946年,時任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認為,從七七事變起,東南各省圖書館損失書刊在1000萬冊以上(當時的估算將滯留在淪陷區而未及搬遷後方的圖書均歸入損失)。
  • 紫禁城建成600年|百年故宮怎麼逛?千年文物如何賞?
    故宮博物院聯合新華社全媒編輯中心帶你解鎖故宮全新打開方式!即日起「數字故宮」小程序正式上線。掃碼進入「數字故宮」,暢遊建築、欣賞文物、在線逛展……方寸之間,帶你領略從未見識到的故宮!還可進入「暢遊多寶閣」專題,穿越歷史長河,跟隨千年紋樣,探索600件故宮館藏,快掃碼領取你的隨身攜帶國寶箱吧!
  • 我國已經流失的文物還未找回,卻還有人走私,歷經25年才追回
    根據我國文物學會的不完全統計,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已經高達1000萬件之多,這個數字觸目驚心,令我們難以想像。我們深思,我們這1000萬件文物就是海外,又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多少損失。可能有人會疑問,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的文物流失海外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解答大家的疑問。
  • 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捲入「盜寶」含恨而終,主席親自過問恩師冤案
    ▲易培基,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新中國成立後,吳瀛就向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反映了故宮盜寶案的冤情,請新政權出面予以平冤。吳瀛在給毛澤東、董必武的上書中究竟說了些什麼?其上書的過程是怎樣的?毛、董在接到上書後又做了怎樣的回應?透過吳瀛的《風勁樓日記》1950年部分,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