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可待

2020-12-15 DeepTech深科技

如果人類在未來進行「星際移民」,那麼火星毫無疑問將是第一目標。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就一直有著「殖民火星」的目標,並計劃在火星上建立一座可自我維持的城市。

但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資,從氧氣、燃料到食品、藥物,全部依靠火箭從地球運輸並不現實;即便 SpaceX 的火箭運載能力在不斷提高。不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教授有一項更為長遠又簡單易行的計劃,或將幫助「火星移民計劃」早日實現。

在過去近十年的時間裡,楊培東實驗室的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究一個將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相結合的「循環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吸收太陽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分子的基本成分——這也被人們稱之為「人工光合作用」。在 2015 年,楊培東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代「人工光合作用」系統,而就在近日,他們推出了更為優秀的「2.0 版本」。

根據楊培東的介紹,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最後,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化學反應,並產出乙酸鹽。

關於該研究的論文發表在 3 月 31 日的 Joule 雜誌上,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創造了一個新的轉化效率紀錄:在長達一周的時間裡,實現高達 3.6% 的吸收太陽能轉化效率,完成由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換,並最終以乙酸鹽的形式儲存起來。此外,還能產生出氧氣。

DeepTech 為此專門採訪了楊培東教授,以進一步了解該研究背後的故事,以及他的未來計劃等。

圖 | 「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實用的有機物的裝置;左側是裝有微生物與納米線內結合系統的空間,這裡會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乙酸鹽,右側則是產生氧氣的空間(來源:楊培東/UC Berkeley)

如大自然一般的「動態循環系統」

「火星大氣的 96% 都是二氧化碳。」楊培東說,「而我們的系統通過矽半導體納米線來吸收太陽能,並將其傳遞給納米線上的微生物來進行化學反應。」

對於太空任務來說,人們需要考慮有效載荷的重量問題,而生物系統的優勢則在於「它們可以自我複製」。這樣人們就不必依靠火箭來發射更多的東西,因此這也正是該「生物/非生物結合系統」吸引人的優勢所在。即便不考慮星際移民,它在地球上也可以幫助解決能源短缺及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等問題。

「除了陽光之外,我們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只需要另一種物質——水。」楊培東說,「而火星上的極地冰蓋相對豐富,星球上大部分地區的地下都很可能凍結著大量的水。」同樣,我們的地球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被海水所覆蓋的。

他實驗室設計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將矽半導體納米線與可以利用自身酶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特定多碳產物的微生物相結合,從而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變過程。在 2015 年該系統首次問世時,便引起了廣泛關注。但在那時,其轉化效率相對較低,只有 0.4%。

「第一代主要是從概念上證明了我們的設計是可行的。」楊培東表示。隨後在過去的近 5 年時間裡,他們不斷地對其優化,直到提高到了如今的 3.6%——而這已接近自然界中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糖等物質的「冠軍」甘蔗的轉化效率,4%~5%。「我們為此花費了很多心思,大概經歷了 3、4 波研究生。」

因為微生物會有存活時間的問題,對此 DeepTech 向楊培東詢問了該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他解釋道:「微生物的自我複製能力很強,也很頻繁。作為轉換的催化劑,用一段時間後就會死掉一批,但之後第二批又會生成了。它會有一個自我再生的過程,所以該系統的持久性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他還表示:實驗室所做的內容都是將其當做一個「靜態」的系統(Batch Reactor)來進行各種研發與測試,但實際上,其最終的應用形態會是像大自然中的植物一樣,周而復始地形成一個「動態循環」(Flow Reactor)。

圖 | 微生物-納米線結合系統的掃描電鏡圖像:在最佳的 pH 值環境下,微生物會緊緊地包裹住納米線;這種緊密堆積會使太陽能更為有效地轉化為碳鍵(來源:楊培東)

作為「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 2.0 版,楊培東的實驗室主要針對微生物與納米線電極之間的界面進行了研究和優化。

研究人員最初嘗試在納米線上填充更多的微生物來提高效率,而當電子通過納米線直接轉移給微生物以進行化學反應時,微生物會從納米線上脫落,從而破壞了電路。經過反覆實驗,他們發現這些微生物在產生乙酸的過程中降低了周圍水的酸度,因此導致了它們與納米線分離。

楊培東和他的學生們最終找到一種方法,可以控制環境中水的酸度,從而抵消了持續產生乙酸帶來的 pH 值上升的影響。這讓他們可以將數量更多的微生物投入到納米線之中,把轉換效率提高了近 10 倍。在不後續補充微生物的情況下,該系統可以穩定高效地進行一周的二氧化碳還原反應。

在太陽光持續照射下,「人工光合作用系統 2.0 版」在一周內平均的「太陽能轉乙酸」的能量轉化效率達到了 3.6%;同時,這一周中每天的乙酸產量也可以達到 44.3 g/m2 (或 0.3 g/L)。此外,他們用同位素標記法確認了碳元素的反應軌跡,並用黑暗對照實驗證明:光能是二氧化碳轉化的唯一能量來源。

而生成的乙酸鹽分子可以作為一系列有機分子的組成部分,包括燃料、塑料和藥物等。同時,許多其他有機產品也可以由轉基因生物體內的乙酸鹽製成,比如細菌或酵母。此外,楊培東的實驗室也正在研究利用太陽能和二氧化碳來生產糖與碳水化合物的系統,這可能將進一步解決星際移民的食物問題。

氧氣則是一個附帶的好處,這或許可以給人類在火星上營造一個模擬地球 21% 的氧氣環境提供幫助。

「總而言之,該系統中矽納米線在本質上類似天線——它們像太陽能電池板一樣捕獲太陽光子。隨後這些矽納米線會產生電子,並將其提供給附著的微生物。最後,微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化學反應,並產出乙酸鹽。」楊培東說。

科研重在「原創」,成果來自積累

「人工光合系統」得以發展至今,並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果,這得益於楊培東多年來在多個領域知識的積累,以及其富有「原創性」的設計思維。

作為納米導線領域的開創者,楊培東早在 25 年前於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和自己的導師——美國三院院士、哈佛大學納米科學家 Charles Lieber 一起,開發出一種有著獨特性質的半導體納米線。

這是一種極細的矽線,直徑僅為人類頭髮絲的百分之一,其可以用於將熱能、光能轉換為電能,或者作為電子元件用於傳感器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其應用廣泛,潛力十分巨大。

在 2001 年,半導體納米線電子器件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十大突破性進展。此外,該技術在 2004 年也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影響未來的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2006 年,《自然》雜誌將半導體納米線研究列為物理學的十大研究熱點之一。

該研究成果也讓楊培東一舉成為世界頂尖的材料科學家。在 2011 年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布了 21 世紀首個十年的全球材料科學家與化學家「Top 100」的數據,並根據他們各種發表的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進行排名。楊培東在材料科學家榜單中排名第一,並在化學家榜單中位居前 10(影響力第一的化學家正是他的導師 Charles Lieber)。

圖 | 湯森路透的「全球百強材料科學家」榜單截圖(來源:ScienceWatch)

在研發出納米導線之後,楊培東來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始著手進行納米導線的光子學,以及納米導線的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而隨著諸如基因工程、生物傳感器、生物燃料電池等領域的發展,生物和非生物結合的混合性功能材料得到了廣泛關注。隨後,科研界將目光投入到利用微生物來實現高效的水相二氧化碳還原上。

到 2010 年前後,楊培東開始了基於微生物與非生物材料界面的「人工光合作用」的相關研究。由於在半導體納米線上的開創優勢,加之他在化學、微生物學等領域的不斷學習及深度投入,楊培東實驗室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這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領域。」楊培東說,「因為它要求的學科跨度比較大,對科研條件和技術積累的要求比較高。不是很多實驗室都能做到這一步。」

但是「小眾」並不意味著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性不夠。2018 年 9 月,NASA 發布一項針對太空的「二氧化碳轉化挑戰賽」:提供 100 萬美元的獎金,希望參與者能找到二氧化碳轉化的新方法,將其轉化為葡萄糖等有用化合物。NASA 會獎勵 5 支隊伍,每支隊伍可獲得 5 萬美元,結果在 2019 年 4 月公布。之後,選出的隊伍將進入第二階段——構建轉換系統並進行展示。第二階段的獎金高達 75 萬美元。

不出所料,楊培東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成功進入第一階段的「最終 5 強」。「目前我們正在進行該挑戰的第二階段。」他補充道,「但是,NASA 的挑戰和我們這兒談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並不相同。其方向是無機催化劑,而我們這兒談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採用的是生物催化劑。我實驗室的另外幾名學生在做無機催化方向。」

楊培東的實驗室規模很大,目前畢業及在讀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已有 150 人左右。「差不多有一半是中國學生,剩下以美國和韓國學生居多。」他說道。

圖 | 楊培東和他的學生們(來源:楊培東)

對於研究的態度, 楊培東表示一定要有「原創性」,不要隨波逐流,一味去追求「科研潮流」是不可取的。

由於 2020 年中國教育部發文打破了國內高校「唯 SCI 論」的體系,為此 DeepTech 也詢問了「論文影響力最高」的楊培東的看法。「發表文章不能只追求指數,這是正常的態度,應該讓科研人員靜下心來做科研,所以這個決定是對的。」他表示,以材料領域為例,科研也是有「潮流風向」的。

「比如我開始所在的半導體納米線材料,之後就是石墨烯,以及其他二維材料等。」他說,「研究方向有熱度不假,但科研人員不能一味跟風,要明白他在該領域的原創貢獻是什麼。比方說,你見到一個科研學者,30 秒內你不能反應出來他的代表性工作是什麼,那就說明有問題了。」

因此,「破除 SCI 至上」是正確的。但同時一定要強調,「每個人必須要有原創的代表性工作」。此外,對於年輕的科研人員來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機會,找準方向、堅持下去總能夠出頭。「就怕很多年輕人都隨波逐流,只去搞些流行的東西。那樣自然就沒有出頭的那一天。」楊培東說。

對於下一步的計劃,楊培東表示他的實驗室會繼續尋找提高轉化效率的方法。同時,也會去探索基因工程技術,使微生物變得更加「多才多藝」,能夠產生多種有機化合物。

而有關實際應用問題,他表示:「這個研究方向是無止境的。當然,人們總想知道什麼時候能見到一些實際應用。宏大的設想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內,可能得以實現」

相關焦點

  • 人工光合作用:從水分解到二氧化碳還原
    光電化學還原的科學研究大部分是由美國能源部人工光合作用聯合中心(JCAP)主持開展的。JCAP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美國能源部一個五年合約下的項目,旨在實現僅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氫氣和碳基燃料的宏偉藍圖。2015年雙方續籤了五年。「在第一個五年裡,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哪種類型的人工光合作用是我們可以真正實現的。」
  • 人工光合作用的新突破:超分子光催化劑誕生
    自然界中,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人類所需的氧氣以及植物做需要的碳水化合物人們一直試圖複製這個能量轉化過程,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水平中實現了「人工光合作用」,使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燃料,特別是甲烷。
  • 低碳生活不是夢 富碳農業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富碳農業可以有效改善環境   富碳農業是指,在人工密閉環境中,利用光、氣、溫、水、肥、種等最佳條件組合,創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環境,將二氧化碳作為氣肥大量使用,生產出豐富的糧食作物供給人類生活此外,「富碳農業」生產出的糧食、蔬菜、水果只利用人工光源和營養液水進行栽培,完全不用土壤甚至基質,可以有效抑制害蟲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在不使用農藥的前提下實現無汙染生產,形成一個新興產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邢國明教授從低碳發展的認識、設施蔬菜產業富碳發展具備的條件、關於「設施蔬菜高效固碳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等方面做了主題發言。
  • 能量之源——光合作用
    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光反應和暗反應式 光反應 2H2O (光) 4[H]+O2 ADP+Pi(光能,酶)ATP 暗反應 CO2+C5(酶)C3 2C3([H])(CH2O)+C5+H2O
  • 二氧化碳也是碳,那麼二氧化碳可以做成鑽石嗎
    所以雖然人們討厭二氧化碳帶來了溫室效應,但是一方面也是離不開它的。因此很多人就想到了變廢為寶的定理,那麼能不能將二氧化碳中的一些物質拿來加以利用呢?有一定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平時看起來璀璨無比的鑽石主要成分就是碳,而二氧化碳裡面也有碳原子成分,因此從理論上來說,二氧化碳是可以拿來製作鑽石的。但是真要將其做成鑽石的話,這個過程卻是十分艱難的。
  •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增強溼地固碳能力
    為了模擬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世界,植物生理學家伯特·德雷克領導研究團隊用敞篷的聚酯薄膜包圍了沼澤地,然後讓其中一半暴露於目前的大氣中,而將另一半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大約700ppm(1ppm=百萬分之一)的水平,相當於1987年濃度的一倍。他們比較了二氧化碳出入的水平來確定溼地和大氣之間碳的交換。
  • 中國科學家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
    據介紹,基於結構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將為解決能源、糧食、環境等問題提供具有啟示性的方案。1985年,德國馬普生物化學所的戴森豪福等首次解析了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晶體結構,獲得了198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分享七年級生物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單元質量達標,圖片版及答案
    七年級生物學上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單元質量達標(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A.二氧化碳和水(2)裝置B,為探究「進行光合作用的是金魚藻」,裝置B設置了如圖乙所示的對照組,該對照組有處明顯錯誤,請你改正:應去掉圖乙中的(  );當圖甲中試管內的氣體充滿1/2左右時,迅速取出試管將帶火星的衛生香伸入管口內,結果衛生香猛烈燃燒起來,該實驗說明光合作用產生了(  )。
  • 塑料和二氧化碳怎樣變廢為寶?專家舉了個例子告訴你→
    3月22日 21:30 CCTV-2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別策劃「奮鬥在科技前沿」專題系列,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精彩解讀。如何將塑料和二氧化碳等變廢為寶?譚天偉校長為您一一解析。譚天偉:化工到底多重要?化工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 富碳農業:二氧化碳掀起的一場綠色革命
    來源:經濟參考報二氧化碳也能當作肥料?沒錯。內蒙古近年來就將二氧化碳作為氣肥大量使用,將巨量工業生產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納的二氧化碳用於工農業生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由於目前項目資金匱乏、科學研究不足,政策扶持不夠,導致富碳農業在農村大面積推開存在困難。
  • 第四節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2)表示方法:①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的量;②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的量;③單位時間內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的量。10、化能合成作用(1)某些細菌(如硝化細菌、硫細菌、鐵細菌等)可以利用體外環境中的某些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量,將二氧化碳等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將二氧化碳等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這種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 高濃度二氧化碳可使溼地吸收更多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馬裡蘭州濱水市史密森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根據19年的研究結果,在二氧化碳(CO2)濃度增加的情況下,溼地植物吸碳能力比目前的水平要高32%以上。這表明,溼地可能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變化生物學》上。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科學家創新制氫方法:截取光合作用高能電子,激發化學反應!
    科學家重新進行光合作用以推動我們的未來。2020年5月7日,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家指出,氫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商品,每年在全球生產超過6000萬噸。但是,其中95%以上是通過化石燃料的蒸汽重整生產的,該過程耗能高並產生二氧化碳。
  • 為什麼綠色植物不能吸收綠光進行光合作用?
    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石——生產者的重要組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不光用於自身生長、發育、繁殖,也為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所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主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也是生物圈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甘曉)植物光合作用的最初光能吸收和轉換的過程由三個複合體協同完成,科學家稱之為「超分子機器」。
  • 變廢為寶!科學家用二氧化碳低成本製造「黑色黃金」碳納米管
    在《科學指導》(Science Direct)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來自田納西州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能夠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黑色黃金」的原型裝置。碳納米管具有超過鋼的強度和高於常用的銅的導電性能。這些特性使它們在許多領域非常有用,如電子、環境清理和醫療保健。
  • 假如人類也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全球變冷?吃土時代?
    葉綠體由葉綠體外被、類囊體和基質三部分構成,它是一種含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葉綠體的功能:葉綠體的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葉綠素吸收光能,使之轉變為化學能,同時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有機物並釋放氧的過程。其中包括很多複雜的步驟,一般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大階段。光反應:這是葉綠素等色素分子吸收,傳遞光能,將光能轉喚為化學能,形成ATP和NADPH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水分子被分解,放出氧來。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月亮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 艾伯史密斯
    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光合作用的總反應方程式為:CO2+H2O—>(CH2O)+O2,(CH2O)為糖類。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的途徑存在差異,主要分為碳三植物、碳四植物和CAM植物,其中碳四植物的固碳方式比碳三植物先進,而且效率也更高;CAM植物可以在夜間吸收二氧化碳,然後白天進行碳四循環,比如仙人掌和蘆薈就屬於CAM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