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滿清,而不是南明或者起義軍

2020-12-16 和我一起讀歷史

苦於軍餉不足,崇禎號召滿朝文武為國家捐錢,這些腦滿腸肥的官員一個個哭窮,象徵性的捐了點銀子。

他們不是真沒錢,只不過雖然看到大明王朝已經瀕臨崩潰到了滅亡的邊緣,但這些大臣卻不想和大明王朝一起殉國。

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城的時候,人人都知道明朝完了,天下也許是他老李的了,對這些官員來說,雖然面臨一朝君子一朝臣,可是只要他們對新的統治者恭恭敬敬,自己的榮華富貴多多少少也能得到保障。

所以,城破之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朝中的大臣卻正在準備迎接新主入城。

其實,在古代這樣的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偌大的王雖然朝擁有億萬子民,不要說普通老百姓,哪怕是那些朝中的既得利益者,王朝的更換隻是讓他們換了一個主子罷了。

東漢末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試圖統一天下,東吳的朝堂上,在面對曹操大軍的時候是抵抗還是投降的討論,其主流思想是建議孫權放棄抵抗,投降曹操。

孫權猶豫不決,決定問一問魯肅的意見。

魯肅回答說:我魯肅投降了曹操,可以保留現在的名聲,最起碼能做個小官兒,和天下的士大夫繼續交往。用不了多久,憑我的能耐,曹操最起碼會給我做一個州郡的長官,不比跟您混差。可是,如果您投降了,您覺得曹操會怎麼對您呢?

魯肅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孫權決定聯劉抗曹,堅決抵抗曹操大軍。

所以,在古代,統治者和他手下的官吏,不能把他們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面對來自外界的強大壓力時,他們也許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統治者有屬於統治者的利益,官吏有屬於官吏的利益,一旦這兩種利益形成衝突,雙方就很有可能分道揚鑣。

崇禎王朝所面對的和當年孫權並無二致,雖然有些忠臣良將願意輔佐崇禎,希望幫助他掃平天下,但當整個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候,大多數人所選擇的是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至於皇帝,他們是可以出賣的。

一開始,這些人認為李自成在推翻明朝之後,他想要統治天下僅僅依靠手下的起義軍和天下的老百姓是沒用的,一個王朝需要各級官吏幫他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行,所以他們不擔心自己以後的榮華富貴。

可沒成想,李自成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對這些在朝堂上魚肉百姓魚欺瞞天下的士大夫沒有半點好感,佔領京城之後,對這些官吏嚴刑拷打,從他們身上搜出了7,000萬兩白銀,但李自成也失去了這些官吏輔佐之心,形成了雙方之間的對立。

此時,關外強大的滿清正在趁大明王朝的覆滅入關奪取江山。

清朝的統治者在經歷了數10年的建設之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權,早在皇太極繼位之初,就已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建設,加強了君主集權制,也設立了6部,初步制定了法律完善了統治機構。

所以,大清王朝入關之後,面對當時比他們過去大的多的天下,他們只需要在機構上進行相應的擴張,吸納這些明朝的舊官員加入自己就可以了。

同時,也深知保障這些官吏利益,才能讓他們為自己所用。

所以,清朝入關之後,很多中原地區延續了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維護那些官吏利益的政策能夠繼續推行。

例如,對讀書人和官紳的免稅政策。

維護大清王朝也等於去維護自己,所以不光各級官吏,天下的讀書人也紛紛投靠大清。

說實話,如果不是因為後來大清的剃髮易服,他們統一天下會更容易。

被今天的人津津樂道的江陰人對清朝的80天抵抗,那也是剃髮易服之後,之前江陰城上下早已經不戰而降了。

那麼,對於天下的老百姓來說更容易被拉攏了。

作為社會的底層,被壓榨的對象,崇禎年間的高昂稅收、貪官汙吏的橫行、連年的自然災害、似乎永無止境的戰亂,讓百姓苦不堪言。

亂離人不及太平犬,老百姓只想求一個安穩的生活,他們的訴求比那些官吏還要樸實,誰能給他一個穩定的生活,他們不介意換一個王朝。

當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殺盡貪官汙吏,就形成了對老百姓的巨大向心力。

當清朝入主中原,開始頒布穩定社會恢復生產的政策的時候,老百姓的生活逐漸穩定下來,這個時候對他們來說,大清王朝取代大明王朝只是換了個統治者,反而讓他們生活改善了,也沒有多少理由繼續對清朝抵抗。

話說回來,那些既得利益集團,各級官吏、士大夫、讀書人,自己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都已經選擇了投靠大清,對普通的小老百姓還能有什麼過分苛求的呢。

所以,雖然入關的清軍只有20萬,可是他們所面對的對手並不是大明朝境內所有的人,其中至少90%是可以爭取過來的,形成與他們的對手十倍的優勢!

反觀明朝皇室就差多了,雖然到了崇禎年間朱元璋的子孫沒有百萬也得有幾十萬人,但是,為了避免這些人中出現人之龍鳳,威脅到皇權,皇帝們一直把這些族內的親戚當豬養,其中的99%起到的作用還不如一個普通的明朝小老百姓。

人雖然多,拖後腿的也多,當時明朝有1/7的土地被他們霸佔,不交稅不說,這些人往往還對耕種自己土地的佃農極力壓榨,讓他們苦不堪言,進而產生了對大明王朝更大的敵視。

如果朱元璋的幾十萬子孫像當年大漢王朝劉氏家族一樣,清朝也不會這麼容易奪取天下了。

所以,表面上看滿清在人數上處於絕對的劣勢,實際上相對於當時明朝統治集團卻處於絕對的優勢。

而當時同樣試圖奪取天下的李自成等起義集團沒能夠形成爭取既得利益集團的政治覺悟,把他們推向了滿清,也沒有能力和滿清爭奪天下了。

在當時看,除非朱元璋穿越過來才有可能力挽狂瀾,否則,天下早晚是大清的。

相關焦點

  • 清軍入關後,為什麼一路勢如破竹,農民軍和南明均不是對手?
    其實吳三桂投降滿清,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在很多人眼裡,也只是一場戰爭的勝利罷了。李自成、張獻忠先後陣亡覆滅,南明的小朝廷立一個又被滅一個。.一路潰退,逃到緬甸都被人家揪了回來。 首先,不管是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還是南明。互相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也就是說誰也沒有管著誰,誰也不服誰,對於南明很多人來說,這兩個農民政權,正是讓大明滅亡的原因所在。
  • 多爾袞進入中原後本想與南明和談,為什麼突然下決心要消滅南明
    前言:清軍入關後,一度是勢如破竹,幾乎無人能敵,但是,此時的清軍卻不得不注意到南明這一威脅。當時的南明看似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政權,但是其軍事實力卻不可小覷,僅在江淮一帶,南明的兵力就達到了70萬以上,這比滿清部隊和李自成農民軍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
  • 《三國志13》明末風雲殘明志MOD及武將一覽
    ,帶你一起走進鮮有人知的明末歷史。 前言: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明末風雲這個系列的MOD?我自己也想過,開這種歷史MOD的坑,的確很艱難。 最早接觸南明這個詞語,應該是小學的時候。我記得圍棋少年中有個角色叫福王,後來我就去百度,知道了南明這個詞。還有後來的中學課本中夏完淳的《別雲間》以及《上下五千年》中的史可法死守揚州……恐怕現在的年輕人能知道南明的渠道也只有這三個。 即便知道了,大概也只會驚訝一聲:原來明朝滅亡後還有個南明啊!然後便拋到腦後。
  • 明朝末年漢人的各派勢力為什麼全都失敗了?
    崇禎當了17年皇帝,到死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到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佔領大片土地,欺壓百姓,吃空了地方財政。對維護明朝統治全是負作用。2.東林黨。東林黨有三重身份:朝廷大臣,江南地主的代表,儒家士大夫。
  • 南明最後戰將,堅持打到康熙王朝,史書:他死後明朝才算真的結束
    ——《兵部左侍郎張公傳》一、明末的社會動蕩,明朝國力的衰弱和女真的崛起明朝末年,社會秩序崩塌混亂,各地豪強搜刮土地財物,圈佔土地,使大明帝國的統治大廈即將傾覆。崇禎年間,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大舉反明旗幟,起義軍隊迅速攻破北京,大明崇禎皇帝自縊而亡,同時,遠在山海關之外的滿族首領皇太極大兵壓境,由於吳三桂背叛明軍,吳三桂打開關隘,清軍八旗迅速入關。
  • 滿清入關暴行不斷,「揚州十日」有多血腥,現場屍體就有80萬具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74,閱讀約2分鐘戰爭總是伴隨著血腥的殺戮,不是你死就是我死。明末社會一片黑暗。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逼迫崇禎景山自縊。之後,山海關統帥吳三桂歸順清朝,滿清入關。
  • 滿清入關 命運擲的骰子(下)
    對造反整整十四年(李自成於崇禎三年正式加入起義軍)的李自成來說,勝,則一統天下;敗,則功敗垂成。對反覆無常,已經激怒了李自成的吳三桂來說,勝,則榮華富貴;敗,則性命難保。對後方不穩,處於滿清宮廷內部鬥爭的激流險灘中的多爾袞來說,勝,則建功立業;敗,則無路可退。面對即將展開的大戰,他們將會懷著怎樣的心情?  是有必勝之信心?還是也忐忑不安,心中惴惴?
  • 幾張圖看懂明末形式,從半壁江山到山河破碎!
    公元1645年,隨著李自成大順軍的敗亡,滿清佔據北方,成為繼李自成之後的又一個心腹大患。自從清軍入關以來,民族矛盾開始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公元1645年,由於清軍入關,張獻忠對明朝的態度已有所改變。開始聯明抗清,率軍北上與清軍作戰。
  • 恐怕不是,種種分析都顯示他背了黑鍋
    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除了「闖王」李自成,還有和他齊名的張獻忠為後世所熟知。人們對張獻忠最熟悉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他的沉銀傳說,二就是關於他的「屠川」暴行。2016年,張獻忠沉銀遺址被發掘,證實了張獻忠沉銀傳說的真實性。既然張獻忠曾經聚集了這麼多財富,而他本身是農民出身,自然是掠奪而來。
  • 南宋能偏居百餘年,南明為什麼不行,雖有三個優勢但無忠全完
    其實,南明有三大優勢於南宋。 其一,南明有現成的「影子內閣」,因為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南京同樣設置六部兩院等政權機構,不像趙構南逃後需要臨時搭建。 其二,南明可以效「三國」,利用弱勢地位,開展外交上的縱橫捭闔態勢,讓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與清軍交戰,從而獲得有利時機。即使農民軍迅速失敗,也可以獲得喘息時機。南宋則沒有這一機會。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
  • 深層解密: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的滅亡,始於萬曆呢?其實很簡單,滅亡明朝的,是流寇,當然還有別的因素,比如滿清,比如奢安之亂,這些勢力,都是在萬曆年間才崛起或者埋下禍端的,人們自然聯想到,這是萬曆皇帝不作為,才導致的問題,但我卻不這麼想,因為,明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政府太窮!
  • 日本德川幕府收集李自成情報:擔心李自成和滿清入侵日本本土
    如果這一次北方遊牧漁獵力量再一次入關成功,滿清或者李自成大軍再次發動對日本的進攻呢?因此,日本對於明末清初戰爭非常關注。後來還記載了,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山海關大戰、吳三桂降清、滿清入關、南明建立等大事件。
  •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明末的《金瓶梅》是我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勳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佔據一定地位。不太著名的就更多了,光《西遊記》就有三部續集,《續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可見明朝長篇小說空前繁榮。
  •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太多的民族壓迫呢?
    要衰落去找中華民國去,就是這樣滿清完蛋更快。滿清近代化也是漢族地主逐漸取得更大的能量的過程,畢竟活是他們幹的。所以辛亥一聲槍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早就離心離德了,就是這樣滿清完蛋更快。我是在想,一方面如果南明或其他地主階級能出現更有力的人物,新朝代而非滿清會是什麼樣的走向。畢竟明末由於戰事不利等因素以及傳教士,是有一定程度的西學風氣的,此外,海貿規模已不算小,這些海商海盜能否成為一股新興政治力量。畢竟籠統的說,歷史各朝所謂的外儒內法封建形態也是不斷變化的,文化的發展本來就是既有繼承也有變化的,關鍵看影響走向的因素。
  • 明末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大明帝國威名赫赫的將門集體殉國
    李自成將目光瞄向了有天下雄鎮之稱的榆林。一場明末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城市保衛戰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榆林鎮,古稱上郡,自古以來就盛產精兵良將。在明代更是九邊重鎮。但這時的榆林情況卻並不好。榆林的精兵早就在歷次戰爭中損耗殆盡,剩餘都是老弱病殘。而且榆林地區土地貧瘠,靠近毛烏素沙漠的榆林居民多為軍籍人口。若是沒有內地的糧草供給,榆林沒有持久作戰的能力。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他17歲登基,從哥哥天啟手中接過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內有百萬流民起義,外有滿清八旗,侵擾邊關。從即位開始,崇禎就下決心做一位千古帝王,中興大明,為此他拼命工作,殫精竭慮,不近女色,恭儉勤勞,可明朝卻並沒有中興,反而卻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直到死,崇禎也不明白,自己17年一心撲在朝政上,廢寢忘食,為何沒能挽救大明?
  • 明末佞臣陳洪範:讓吳三桂甘拜下風,讓秦檜自嘆不如!
    當時明朝的最大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闖王」李自成,一個是關外的滿清。陳洪範認為李自成就是一個草寇,難成大事,真正能摧毀明朝,給自己報仇的只有滿清,於是他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精神女真人」,四處宣揚大明朝黑暗無恥,已腐爛到骨子裡,無可救藥了,鼓吹女真八旗兵是為拯救大明黎庶而生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 李自成有一百萬大軍,為什麼突然就被消滅殆盡了?原來是天要亡他
    年號:大明崇禎十七年,滿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西天命元年。 可以說,在明末的眾多起義軍中,李自成可謂是最為耀眼的一人。 《明史》中稱,李自成身邊的起義軍,在佔據城池之後往往召妻納妾,醉心歌舞,李自成看到這種現象後很是鄙夷。 並且,他在隊伍逐漸壯大後,仍然身先士卒地作戰,並與軍士同吃同住,絕不搞特殊。《明史》中白紙黑字的「自成不好酒色」,以官方的角度稱讚了他的艱苦精神。就算他忘了曾經的苦難歲月,但總要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