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幻、科普、神秘主義?

2020-12-03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阿西莫夫: 科幻、科普、 神秘主義?

江曉原

前幾年我出版了《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對這樣高調的書名有點不太自信,我的學生穆蘊秋博士安慰我說:這有什麼?阿西莫夫寫過《阿西莫夫科學指南》《阿西莫夫聖經指南》和《阿西莫夫莎士比亞指南》呢。其實《阿西莫夫科學指南》我40年前就讀過,那時我在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物理專業念本科,不過我讀的是科學出版社1977年的四冊平裝版,每冊各有書名,副標題則是《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第一、二、三、四冊。

今年是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誕辰100周年。我算不上「阿迷」,但讀過他的不少作品,對他在科幻、科普兩界的段位,都還有些領略。因為在中國「阿迷」不少,其中幾位高段位的我還都頗有交往,關於阿氏生平的一般情形,科普界的新老「阿迷」們早就寫過許多文字,本文就從略了。

阿西莫夫以科幻小說起家,但中間有一段時間作別了科幻創作,致力於科普創作,再次使他大名鼎鼎。所以在科幻、科普兩界,阿西莫夫到底在哪一界地位更高,竟是難有定論。中國的「阿迷」們在這個問題上,估計也會莫衷一是。

當年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訂有「克拉克/阿西莫夫條約」: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作家,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第二好的科幻作家;克拉克承認阿西莫夫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作家(「科學作家」在中國習慣被稱為「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承認克拉克是世界上第二好的科學作家。這樣的「條約」,當然可以視為當年躊躇滿志的美國文人自我膨脹的意淫,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阿西莫夫在兩界中的段位。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中,名聲最大、篇幅最長、寫作時間跨度最久的,當數《基地》(Foundation)系列,凡11卷,依故事順序為:《基地前奏》上下、《邁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上下、《基地與地球》上下。第一篇寫於1941年,最後一篇寫於1992年,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小說講述一個名叫謝頓的人,發明了一種「心理史學」,可以預測銀河帝國未來盛衰,為了讓帝國崩潰和重建的這段黑暗時期從三萬年縮短為一千年,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秘密做好準備。史詩般的故事和結構,宏大壯闊,氣象萬千,據說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觸發了阿西莫夫的靈感,他讓一部古老的帝國盛衰史,在銀河系遙遠未來的時空中全新搬演。《基地》中還涉及多個重要概念:心理史學、蓋婭學說、中空月球、人類未來、機器人定律、電腦發展的極限、能夠左右歷史的人工智慧等等。

1957年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說創作上「封筆」,他的讀者和出版商卻始終放他不過,一直要求他將《基地》系列繼續寫下去,停頓15年之後,阿西莫夫終於再作馮婦,開始寫《基地》「續篇」和「前傳」,結果甚至比當年更加暢銷。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因為有傳言說「基地」組織的名稱和運作可能受到了《基地》小說的啟發,《基地》小說再次引人注目。

雖然《基地》給阿西莫夫帶來意想不到的聲譽和財富,他卻戛然停止了科幻寫作,轉入科普創作——據說是響應艾森豪總統的號召。新的寫作繼續為他帶來聲譽和財富。他從1958年起在《奇幻和科幻雜誌》上寫專欄。這是一種科幻文學界享譽已久的老牌文學雜誌,內容包括短篇科幻小說、訪談、書評、影評等,這些文章基本上可以歸入「科普」。據他晚年自述:「我這一生為《奇幻和科幻雜誌》寫了399篇文章。寫這些文章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歡樂,因為我總是能夠暢所欲言。」

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風行世界,他生前出版了數百種書籍,與此同時他還走上電視,成為向公眾傳播科學的明星,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講解員」。

雖然從本質上說,阿西莫夫無疑是個熱愛科學的人,而且他也多次明確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但他思想開明,有寬容心態,接受多元的理念。更何況他以科幻起家,而在他開始科幻創作之前數十年,喬治·威爾斯已經開闢了科幻小說中反思科學的世紀潮流,所以反思科學,或對科學主義立場有所偏離,對阿西莫夫來說也是習以為常的。

事實上,阿西莫夫的科學隨筆實在太與眾不同了。和我們中國讀者熟悉的「科學隨筆」相比,它們有時簡直就像登錯了雜誌的文章。

不妨剖析一個案例以見一斑:在《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談科學》中,有一篇「龐培與命運」——等一下,不是談科學嗎?難道龐培也和科學有關?對羅馬歷史有所了解的人當然對龐培(Gnaeus Pompeius)不陌生,但是讓「龐培與命運」這樣一篇萬字長文出現在一本「科幻」或「科普」的雜誌上,對於中國的主編、編輯和讀者來說,都是難以想像的——除非阿西莫夫寫的是以龐培為主人公的科幻小說。

然而阿西莫夫寫的是「非虛構作品」。他先用流暢的文筆,簡要敘述了龐培的一生:他的出身、政治投機、軍事冒險、凱旋和他一度如日中天的聲譽……直至他58歲被暗殺。這些故事和我們通常從有關羅馬歷史的書中讀到的並無不同。阿西莫夫憑什麼讓《奇幻和科幻雜誌》,容忍他用一萬字的篇幅,將龐培一生這樣一個看上去絕對老生常談而且和科學毫無關係的故事再講一遍呢?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阿西莫夫在此文中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敘述龐培一生故事時,強調了他42歲那年是一個分水嶺:42歲之前,龐培好運無邊,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至他政治、軍事生涯的巔峰;42歲之後,龐培厄運無窮,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直至在埃及死於非命。那麼在這分水嶺的42歲那年,龐培遇到了什麼事情呢?阿西莫夫先說只是發生了一件小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故事結尾他補敘了這件事——龐培在耶路撒冷時,不聽勸告擅自走進了猶太教聖殿中一個隱秘的房間。

阿西莫夫在此處特意加了一個腳註:「要是你以為我自己變得神秘了,請再讀一遍本文開頭的部分。」——他指的是他在該文開頭一段關於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討論。

到這裡,阿西莫夫神秘主義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他還像一個理性主義者或無神論者嗎?

也許有人會說,阿西莫夫在這篇作品中只是故弄玄虛而已,已經偏離了他一貫秉持的理性主義立場。但我們從這篇作品可以看出:即使我們同意阿西莫夫基本上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1957年突然封筆科幻小說而轉向科普創作,也可以視為在理性主義思想指導下的一種行動),但是從他各種作品比如《基地》系列小說來看,他肯定是一個寬容的理性主義者,這篇「龐培與命運」同樣可以證明這一點。

有人曾問阿西莫夫:「科學是不是能解釋一切事物?」阿西莫夫明確回答說:「我肯定科學不能解釋一切。」這番問答對於理解阿西莫夫至關重要。例如在「龐培與命運」所述的故事中,科學無法對龐培的命運轉折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也許阿西莫夫寫這篇龐培故事,目的就是用這個故事表明:世間確有僅用理性(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

阿西莫夫並不僵化,也絕不缺乏想像力——笑話,一個成功的科幻作家怎麼可能缺乏想像力?他只消將寫科幻小說的想像力略出餘緒,用一小部分到他的科普創作中,就可以給人驚才絕豔的感覺。

行文至此,我決定冒著被眾「阿迷」拍磚的風險,對阿西莫夫在科幻科普兩界中究竟哪一界段位更高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明確答案:我認為阿西莫夫在科幻方面段位更高。想想今天越來越受關注的「機器人三定律」,也是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說中提出的,如今已進入哲學、倫理、法律等層面的思考之中,這在古今科幻作家作品中找不出第二個類似的例子,也足以印證我所言不虛吧?至於他和克拉克誰第一誰第二,哈哈,讓他們在那個世界繼續爭論吧——要知道,第一的候選人有好幾個呢!

相關焦點

  • 科幻三宗師之一阿西莫夫:科學不能解釋一切
    我算不上「阿迷」,但讀過他的不少作品,對他在科幻、科普兩界的段位,都還有些領略。因為在中國「阿迷」不少,其中幾位高段位的我還都頗有交往,關於阿氏生平的一般情形,科普界的新老「阿迷」們早就寫過許多文字,本文就從略了。阿西莫夫以科幻小說起家,但中間有一段時間作別了科幻創作,致力於科普創作,再次使他大名鼎鼎。
  • 科幻|阿西莫夫與「機器人三定律」
    更早之前就預見了人工智慧與人類之間對抗的,還應是世界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他的作品《我,機器人》《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早在60年前就設想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出現,以及人類如何應對的策略。當然,在小說中寫出機器人這個詞不是阿西莫夫,而是捷克科幻作家卡爾恰佩克,他於1921年在名為《羅素姆萬能機器人》的戲劇作品中創造了「robot」(機器人)這個名詞。
  •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引爆2012科幻年
    阿西莫夫科幻大師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代表作《銀河帝國·基地》被引進出版1992年4月6日,享譽全球的美國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逝世,享年72歲。今年是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他的經典著作《銀河帝國·基地》被引進出版,引爆中國2012科幻小說年。本期周刊全面解讀阿西莫夫,以此來紀念這位開啟了一代人科幻想像的大師。
  • 科幻200年 | 從阿西莫夫到菲利普·迪克
    這也是為什麼在科幻小說家當中,類似阿西莫夫的工業黨一點也不少見。比阿西莫夫更甚的,美國有羅伯特·海因萊因,英國有H.G.威爾斯,中國有劉慈欣,俄國有一群威爾斯的擁躉(如阿列克謝·託爾斯泰)。有學者認為,阿西莫夫的作品是「啟蒙未來的西部牛仔政治」,有那麼點意思。此類「牛仔人格」於文學小說家中較為罕見。
  • 科幻200年 | 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
    不過在阿西莫夫這裡,還是有些別的事情值得一說,比如他學習英語這一點。他的母語是俄語和意第緒語,因為他是個俄羅斯猶太人。他在1923年被父母帶到美國,住在了紐約的布魯克林,而這對父母也是從來不講英文的。阿西莫夫的英文全是自己讀書、讀報加上後來泡圖書館學來的,他學會之後,還教給了妹妹。喜歡上科幻是他讀各種科幻雜誌的後果,可是,這個體裁跟他稱得上瘋狂的寫作欲望未必有很大的關係。
  • 阿西莫夫「上過的最好文學課只用了10秒鐘」,分析其科普作品好在哪
    今年4月6日是享譽全球的美國科普巨匠和科幻小說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逝世28周年,今年又逢阿西莫夫誕辰100周年。這位傳奇式人物對中國科普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科普創作上更樹立了一個了不起的標杆。他,值得我們緬懷和紀念。
  • 他是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從未登上太空,卻創造了銀河帝國
    —— 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給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悼詞科幻大師的誕生:被學術「耽誤」的小說家對於熟悉科幻作品的讀者來說,阿西莫夫是一個無法避開的名字。他是上世紀美國最重要的科幻大師,一生撰寫、編輯了超過500本著作,其作品被翻譯成超過50種語言。
  • 科幻大師阿西莫夫以想像力持續影響世界
    雖然涉獵廣泛,但阿西莫夫最擅長的還是科學與科幻領域。在科幻文學圈,他是與阿瑟·克拉克、海因萊因並稱為科幻界「三巨頭」的大師級作家。好萊塢經典科幻電影《星球大戰》系列也深受《銀河帝國》影響——其中也出現了「銀河帝國」的設定,並且也的確來自阿西莫夫的作品。《星球大戰前傳:魅影危機》更是仿佛讓觀眾們看到了阿西莫夫筆下的銀河帝國首都星球「川陀」。另一部席捲全球的現象級科幻電影《阿凡達》也深受阿西莫夫影響,影片中潘多拉星球上最核心的「生命共同體」概念,也是來自《銀河帝國》系列。
  • 阿西莫夫的人生很值得一讀
    今逢阿西莫夫百年誕辰,又為《人生舞臺——阿西莫夫自傳》做導讀,謹錄於此,以求方家教正。 艾薩克·阿西莫夫出生於1920年1月2日,今年正逢其百年誕辰。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是享譽全球的美國科普作家,也是世界頂級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是一位生物化學博士,1949年29歲時開始在波士頓大學醫學院任教,1958年38歲成為專業作家,1992年4月6日在紐約因病去世,享年72歲。
  • 歷史的災難與未來的可能:阿西莫夫科幻世界中的猶太思維
    阿西莫夫的英文全是自己讀書、讀報加上後來泡圖書館學來的,他學會之後,還教給了妹妹。喜歡上科幻是他讀各種科幻雜誌的後果,可是,這個體裁跟他稱得上瘋狂的寫作欲望未必有很大的關係。30~50歲之間,阿西莫夫瘋狂地出書,出滿了100本。有了這麼一個龐大的「基本書庫」,後邊20年他又不住地從中翻新,才使得出書速度繼續提上去。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基地三部曲》:阿西莫夫的一部科幻神作
    說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科幻小說裡的神作,並不誇張。這部小說融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於一體,以超拔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情節描繪了一幅銀河帝國跨越千年的衰亡與復興畫卷,激發出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阿西莫夫:中譯本數量最多的外國作家?
    阿西莫夫:中譯本數量最多的外國作家?   ——紀念阿西莫夫誕辰90周年   再過3天——2010年1月2日,是享譽全球的科普泰鬥兼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之90誕辰,特撰此文以資紀念。
  • 解讀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
    本期節目,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經典短篇科幻小說《最後的問題》。這個科幻短篇出版於1956年,近70年來在世界科幻文壇享有盛譽,同時該篇也是阿西莫夫本人在眾多的科幻作品之中最感滿意的一篇。
  •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電影2013年上映(圖)
    《阿西莫夫:銀河帝國 基地》封面  今年是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逝世20周年,讀客圖書重磅推出其代表作《銀河帝國:基地》,該書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此次震撼登陸中國,首印20萬冊,上市當天便被各地經銷商搶購一空,這是近10年來中國科幻小說的最高首印數。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蹟的《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熱愛文學的理科生葉永烈,書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輝煌篇章。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普和科幻作家,他把科學的火種傳遞給熱愛科普的後輩。
  • 寫給大人的百科全書——評《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
    偶爾也是要開拓下視野的,這是我推薦《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的第一個理由。《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圖自douban不過,即使想開拓視野,又談何容易。前不久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二次發射失利,使我想起了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第一次聽說挑戰者號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既不知道太空梭是什麼,也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爆炸。
  • 阿西莫夫誕辰百年:人類的遠望探頭
    優秀的科幻作品中所包含的是某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只有通過與時代的反覆關聯,才能發掘出其中的現實意義。今年是阿西莫夫誕辰100周年,如何在問題重重的當下重溫其作品、正確認識他的遺產,值得學界深思。中國當前對阿西莫夫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討論他如何尊重科學,或者他的作品如何更好地普及了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這樣的話語上,更重要的是,他所擔憂和警惕的問題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 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的「機器人三定律」
    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的「機器人三定律」就是以不傷害人類為前提的。1942年, 阿西莫夫在其文學作品《我, 機器人》中提出了三條機器人定律:「第一條: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 不能目睹人類受到傷害不幹預;第二條:機器人必須服從他的命令, 命令與第一條衝突時除外;第三條: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條的原則下, 要保護自己的安全。」
  • 「銀河帝國」構築者|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asimov_網易訂閱
    他擁有博士學位,曾在大學教授生物化學課程,喜歡和公眾交流討論科學話題,熱衷科普,同時他又是最偉大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用文字構築出的「跨越兩萬年的銀河史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曾表示,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深刻地影響了他。
  • 紀念阿西莫夫誕辰101周年——神一樣的人
    2021年1月2日,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誕辰101周年紀念日。阿西莫夫是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科幻三巨頭」之一,他拿過7次雨果獎、2次星雲獎,還有1次星雲獎終身成就獎大師獎。他被全世界讀者譽為「神一樣的人」;美國政府授予他「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這個稱號,以表彰他在「拓展人類想像力」上作出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