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中譯本數量最多的外國作家?
——紀念阿西莫夫誕辰90周年
再過3天——2010年1月2日,是享譽全球的科普泰鬥兼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之90誕辰,特撰此文以資紀念。
驚人的數字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有史以來著述最豐的作家之一。據這位俄裔美國人最後一卷自傳所附書目統計,其已出版的著作達470部之多。其中非小說類作品共269種,包括科學總論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和生物化學16種、物理學22種、生物學17種、科學隨筆集40種、科幻隨筆集2種、歷史19種、有關《聖經》的7種、文學10種、幽默與諷刺9種、自傳3卷、其他14種;小說類作品共201種,含科學幻想小說38部、探案小說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種、短篇奇幻故事集1種、短篇探案故事集9種,此外還主編科幻故事集118種。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外國作家中,其著作在中國內地的譯本達上百種之多的,似乎也就是阿西莫夫獨一家。若論中譯本數量最多的外國作家,也許並不是莎士比亞、託爾斯泰這樣的經典作家,也不是阿加莎·克裡斯蒂這樣的類型小說作家,而是以科學為主要題材的阿西莫夫。——這個判斷是否正確,有心人可以考證。
筆者研讀、翻譯阿西莫夫有年,今對其著作中文(簡體字)版作了一番統計,結果是迄2009年12月止,有中文版行世的阿氏著作已達104種之多。其中有科學總論10種、數學2種、天文學39種、地球科學6種、化學和生物化學5種、物理學8種、生物學5種、科學隨筆集7種、歷史1種、自傳1卷、科學幻想小說15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4種、主編的科幻故事集1種。
早先,我國翻譯外國作品尚無購買中文版權一說。那時,阿西莫夫作品在我國一書多譯的現象時有發生。例如,其科幻名著CavesofSteel就曾有曉崗等譯《太空鎮上的謀殺案》(1981年)、杜漸譯《太空站來客》(1988年)、孫靜等譯《太空城疑案》(1997年)等不同版本;2005年,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正式取得中文簡體字版權後,出版了漢聲雜誌的譯本,書名定為《鋼穴》。在統計已有多少種阿氏著作出版中譯本時,這只能算是1種。
類似地,阿西莫夫的科普名作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曾有卞毓麟和黃群合譯,分為上下冊出版的《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嗎?——地外文明(上篇)》(1983年)和《尋訪人類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1984年),以及王靜萍等的另一譯本《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1983年)。
再者,鑑於阿西莫夫的知名度,又常有國人改寫或選編種種阿氏作品。例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C字滑行道》(1981年),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外國名科學家小傳》(1982年),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赤裸的太陽》、《黎明世界的機器人》和《機器人與銀河帝國》(均為1992年),地質出版社的《無窮之路——阿西莫夫科普作品選》(1981年,注意:此書並不對應於阿氏TheRoadtoInfinity 一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1991年,系三部作品的彙編)等。鑑於它們都不是阿西莫夫任一原著的直接譯本,故未納入104種中文版阿氏著作之列。
順便一提,Asimov曾譯「阿西摩夫」,例如壽紀琛等譯的《阿西摩夫科學探案》。20世紀90年代以來,漸統一為「阿西莫夫」。
首功難忘
阿西莫夫作品的第一個中譯本是《碳的世界——有機化學漫談》,鬱新(林自新、甘子玉兩位前輩合用的筆名)譯,1973年10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雖然關於此書曾有不少介紹,但首功難忘,它依然有許多值得重提的地方。
首先,這是在「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出版的,當時要頂著被批判——例如被斥為「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的風險。
其次,這本僅僅8萬多字的小書確實寫得好。它以非常淺顯的語言頗有深度地講述有機化學的故事,秩序井然地介紹了五花八門的有機化合物(汽油、酒、醋、維生素、糖類、香料、肥皂、油漆、塑料……)與人類的關係。這本小冊子使我國的讀者開闊了眼界,感受到了自身的文化閉塞,了解到科普作品居然可以寫得如此精彩。
再次,它提供了一些經典的段落,至今仍被視為科普寫作的範本。例如,作者在書中寫道:
「我們設想有兩個小孩,各有一箱積木,可以用來搭房子。甲孩子那一箱積木,有90種不同形狀的木塊,但是每一次只允許用10塊或12塊來搭房子。乙孩子那一箱積木,只有四五種不同形狀的木塊,但是,他每次可以用任意數量的木塊來搭房子,如果他喜歡,可以用100萬塊。
「顯然,乙孩子可以搭成更多式樣的房子!
「正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有機化合物要比無機化合物多得多。」
在這裡,每一種形狀的木塊代表一種化學元素的原子。有機化合物雖然僅由碳、氫、氧、氮等少數幾種元素構成,但它們的分子中卻可以包含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個原子;無機化合物雖然可由90來種元素構成,卻因每個分子僅含少量原子而遠不如有機化合物那樣變化多端。這個比喻貌似平凡,卻足以顯示作者極不平凡的闡釋能力。
最後,《碳的世界》使許許多多中國人記住了阿西莫夫這個名字。
1980年代的繁榮
在引進阿西莫夫作品的初期,科學出版社一馬當先。繼《碳的世界》之後,該社又推出了《阿西莫夫科學指南》的中譯本。因篇幅龐大,中譯本分成四個分冊先後出版,即《宇宙、地球和大氣》(1976年)、《從元素到基本粒子》(1977年)、《生命的起源》(1977年)以及《人體和思維》(1978年)。關於這部《科學指南》,後文還將再次談及。另外,該社還於1977年推出《碳的世界》的姐妹篇《氮的世界》。
19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阿西莫夫的名字也為越來越多的國人所熟悉。整個80年代出版的中文版阿氏作品多達48種,其中有科學出版社的《原子核能的故事》、《洞察宇宙的眼睛——望遠鏡的歷史》、《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嗎?——地外文明(上篇)》和《尋訪人類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宇宙——從天圓地方到類星體》、《變!未來七十一瞥》、《古今科技名人辭典》,科學普及出版社的《原子內幕》、《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問題》、《奇妙的航程》、《生命和能》、《我,機器人》、《阿西莫夫論化學》、《塌縮中的宇宙》、《自然科學趣談》(上、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數的趣談》,廣東科技出版社的《太空鎮上的謀殺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走向宇宙的盡頭》,地質出版社的《阿西摩夫科學探案》,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九個明天》、《美國科學幻想故事集》,原子能出版社的《輻射對遺傳的影響》,廣西人民出版社的《數的世界》,上海翻譯出版公司的《科技名詞探源》,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的《繁星似塵》,北京出版社的《二十世紀的發現》。
還有,地質出版社於1984年分兩輯出版了阿氏迄1982年的21種「HowDidWeFindOut——」之中譯本。這套專談科學史的小叢書是為小學生寫的,譯成中文每一種尚不足3萬字。它著重敘述科學發現的過程,很是引人入勝。中文版第一輯10種是《我們怎樣發現了——數字》、《恐龍》(按:此處和以下書名均已省略「我們怎樣發現了——」字樣)、《細菌》、《維生素》、《原子》、《外層空間》、《地震》、《黑洞》、《南極洲》和《火山》,第二輯11種是《地球是圓的》、《電》、《彗星》、《能》、《核能》、《人的進化》、《石油》、《煤》、《太陽能》、《深海生物》和《生命的起源》。後來,阿氏又陸續為該系列寫出16種新書,只可惜不再有中譯本了。
科普巨著
阿氏的科學讀物幾乎遍及自然科學的每一個領域。論卷帙之浩瀚,當首推《阿西莫夫新科學指南》、《阿西莫夫科技傳記百科全書》和《阿西莫夫科學和發現編年史》這三部巨著。
前文提到科學出版社曾以四個分冊出版了《阿西莫夫科學指南》的中譯本。該書英文版原是阿氏的第120本書,於1972年面世。後來,作者對它做了許多修訂和補充,於1984年再出新版,書名改為《阿西莫夫新科學指南》。1991年,科學普及出版社推出新版的中譯本,即朱嵐等譯的《最新科學指南(上)》和程席法等譯的《最新科學指南(下)》,共約90萬字。199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再度出版此書,書名易為《阿西莫夫最新科學指南》(上、下兩卷)。《科學指南》一書精彩紛呈。試舉一例如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中對「人體冷凍學」的興趣日見其增。阿氏在《科學指南》中對此扼要介紹後,坦率地表達了他本人的態度:
「實際上,把人體完整地冷凍起來,即使完全可能使他們復活,也沒有什麼意義」,「如果地球上很少或者沒有死亡,就必須很少或者沒有出生,這就意味著一個沒有嬰兒的社會,」「一個由同樣的腦子組成的社會,人們以同樣的方式思維,因習陳規循環不已。必須記住,嬰兒擁有的不僅是年輕的腦子,而且是新的腦子……。多虧了嬰兒,才不斷地有新的遺傳組合注入人類,從而打開優化與發展的道路。」他認為,「或許長生不死的前景比死亡的前景更加糟糕。」
1982年,阿氏的第257本書《阿西莫夫科技傳記百科全書(第二次修訂版)》問世,內有1510位科學家的小傳。1988年,該書的中譯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定名為《古今科技名人辭典》,計116萬字,20餘位譯者分條署名。
閱讀這部《名人辭典》,可以深深感受到阿西莫夫文體的魅力。它不僅包蘊了科學史,而且以極簡練的筆墨兼顧了社會史。它對時代背景的勾畫,每多科學社會學的神來之筆。例如,關於拉瓦錫之死,書中寫道:
「法國革命爆發了。1792年激進的反君主政體者控制了全國。法蘭西宣告成為共和國,稅農們開始受到追捕。拉瓦錫……被抓了起來。當他提出他是一個科學家而不是稅農(不完全真實)時,據說逮捕人員作出了這一著名的回答:『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
「審判是一場鬧劇,馬拉以各種可笑的罪名控告拉瓦錫:例如,『在人民的菸草中摻水』。」「拉瓦錫於1794年5月8日被送上斷頭臺」,「拉格朗日哀悼說:『砍掉他的頭只要眨眼的功夫,可是生出一個像他那樣的腦袋大概一百年也不夠。』」「拉瓦錫死後不到兩年,抱憾的法國人為他的半身像揭了幕。」
1989年,阿氏出版了他的最後一部科學類巨著,即《阿西莫夫科學和發現編年史》,全書厚達700頁。該書無中譯本,它確實不容易翻譯,此處不再贅述。
新世紀的新氣象
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中期,我國科普的總體狀況有過一陣低落。從1989年到1997年將近10年間,新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中譯本只有2種:前已提及的《最新科學指南》和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顛覆帝國的陰謀》(1990年),後者的原著是阿氏於1950年出版的科幻小說Pebble in the Sky,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此後,黨和國家一再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並出臺一系列相關措施。由是,科普氣候逐漸回暖,科普出版日見繁榮。在20世紀的最後歲月,又有了幾部新的中文版阿氏作品。其一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的《詮釋人類萬年》(1998年),英文原書名The March of the Millennia (1991年),這是一部歷史讀物,由阿西莫夫和弗蘭克·懷特合著。接著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於1999年出版的《新疆域》和《新疆域(續)》。這兩本科學隨筆集,收錄了阿氏自1986年來為洛杉磯時報辛迪加撰寫的每周一期科學專欄文章。其中每篇文章僅1600字光景,卻一一道明了關於生命、地球、空間和宇宙的種種新發現。
1988年,我曾到阿西莫夫家做客,他向我提及正在創作一套少兒天文讀物。阿氏去世後,原出版社於1996年對全套31種書稍作修訂,並由他人增添2種新作。2000年,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推出其中譯本《阿西莫夫少年宇宙叢書》,並將其合訂為11本,依次稱為《地球和它的近鄰》、《行星世界的巨人》、《水星和火星》、《千萬萬個太陽》、《彗星和小行星》、《尋找外星人》、《宇宙大爆炸》、《21世紀太空城》、《太空探險家》、《觀星指南》和《遙遠的行星世界》,計有精美彩色插圖千餘幅。
同在2000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的《亞原子世界探秘——物質微觀結構巡禮》和《終極抉擇——威脅人類的災難》。《終極抉擇》全書33萬字,很值得一提。作者基於當代天文學、物理學、地球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新進展,以豐富的想像力,由遠及近依次分析了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的5大類災變——宇宙的災變、太陽系的災變、地球的災變、人類的毀滅、文明的毀滅,以提醒人類要自珍自愛,作出明智的抉擇。它使人們意識到威脅,又能以積極的心態採取理性的行動。2002年,該社又推出《人生舞臺——阿西莫夫自傳》中譯本,此書後文還將談及。在21世紀的頭10年中,該社已成為阿西莫夫非小說類作品中譯本的首要出版者。
科幻小說洋洋大觀
另一方面,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文版阿西莫夫小說類作品也有了重大突破。
阿氏的寫作生涯始於短篇科幻故事。從1950年開始,其長篇科幻小說接連問世。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其大部分精力用於科普創作。後來,他又出版了多種長篇科幻新作。阿氏最主要的科幻小說,有「機器人」、「基地」和「帝國」三大系列。
我國的科幻愛好者們早就盼望全面引進阿氏的大宗科幻作品,但此事付諸實施卻頗多困難。事實上,在中國內地開始出版阿氏著作中譯本的頭30年內,嚴格意義上的中文版阿氏科幻作品僅有前已列出的《奇妙的航程》、《我,機器人》等8種而已。
2005年,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跨出了很大的一步。該社在一年之中,出齊了阿氏科幻的全部主要作品。那就是由《基地前奏》(上、下)、《邁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上、下)、《基地與地球》(上、下)組成的「基地」系列;由《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上、下)、《機器人與帝國》(上、下)、《機器人短篇全集》(上、下)組成的「機器人」系列;以及由《繁星若塵》、《蒼穹微石》和《星空暗流》組成的「帝國」系列。
阿西莫夫創造的「機器人學」(robotics)一詞,已在科技領域中廣泛使用。阿氏的機器人故事都有著共同的基礎,那就是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亦譯「機器人學三法則」)。這些「定律」或「法則」構成了機器人行為的道德標準,但它們有時會使機器人陷入不知所措的矛盾境地。由此展開的故事情節非常引人入勝,它們為科幻小說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在科學隨筆集《變!未來七十一瞥》中有一篇題為「機器人法則」的文章。文中說到:「在我看來,機器人是機器,而機器總是由人製造的。既然一切機器都有危險,不是這種危險就是那種危險,人在它們身上裝上安全裝置不就安然無事了嗎。」是的,阿氏以「機器人學三法則」的特殊形式提出了有關機器人的安全措施。這三條法則是:
1.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不幸時不採取行動。
2.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該命令與第一法則相牴觸。
3.機器人必須保護其自身存在,除非該保護與第一和第二法則相牴觸。
阿西莫夫說,「在制訂這些法則時,我並沒有認識到,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就在運用它們。我們不妨把它們理解為如下的『工具三法則』:
1.工具應可以安全使用……
2.工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必須行使其功能。
3.工具在使用過程中應保持完好,除非為了安全或行使其功能不得不破壞它。」
把「工具三法則」同「機器人三法則」逐條對比一下,就可以發現它們是精確對應的。誠然,機器人或者計算機都是人類的工具,這些法則也就自然應該彼此對應了。
2009年新譯阿氏作品
阿西莫夫一生寫過三卷自傳。頭兩卷《記憶猶新》和《歡樂如故》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問世,書中嚴格地按時間先後記述了作者從出生到1978年的經歷。它們均無中譯本。前述《人生舞臺——阿西莫夫自傳》(黃群、許關強譯)則是阿氏晚年病重期間完成的最後一卷自傳,再過不到兩年,作者就去世了。此書53萬字,寫法與前兩卷自傳大不相同。它不再拘泥於時間順序,而是順著作者的思緒,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率真坦誠地將其家庭、童年、學校、成長、戀愛、婚姻、疾病、挫折、成就、親朋、對手,乃至他對寫作、道德、友誼、信仰、生死等諸多重大問題的見解一一娓娓道來。全書在極平易的語言中充盈著睿智和灼見,很能引發人們在閱讀中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真諦。鑑於此書重要而又精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已於2009年對其中譯本再版發行。
阿西莫夫共有科學隨筆集40種。早先已有5種中譯本:《數的趣談》、《阿西莫夫論化學》、《變!未來七十一瞥》、《新疆域》和《新疆域(續)》。200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又出版兩種阿氏科學隨筆集,即吳虹橋等譯的《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談科學》和江向東譯的《不羈的思緒——阿西莫夫談世事》,它們是第103種和第104種中文版的阿氏作品。
阿氏的科學隨筆精彩紛呈,不惟闡釋巧妙,更有獨到的思考。例如,《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談科學》一書共有31篇文章,最後一篇就叫「宇宙秘密」。文中提到,有一次阿氏和紐約科學院院長海因茨·帕格爾斯等人在一起談天說地時,海因茨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將來某一天,一切科學問題全都得到了解答,我們無事可做了,這有沒有可能?還是說,全部得到解答是不可能的事?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現在就能斷定上述兩種情形哪種是正確的?」
「我相信我們現在就能斷定,而且很容易。」阿西莫夫首先回應,「我的信念是,宇宙在本質上具有一種非常複雜的分形性質(按:阿氏已在文中對「分形」作了很生動的介紹),科學探索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因此,宇宙中任何未知的部分,科學研究中任何懸而未決的部分,不論它們與已知的解決了的部分相比多麼小,都含有起始物的全部複雜性。所以我們永遠都不會完事。無論我們走了多遠,前方的路還會遠得就如同我們站在起點一樣,這就是宇宙的秘密。」
諸如此類的種種想法,有可能引起爭議,也有可能是錯了。但是,我相信,人們會普遍贊同它們確實是很有意思的想法。
阿西莫夫的著作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寶庫。這篇「壓縮餅乾」式的文章倘能引發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多地關注這座寶庫,則筆者幸甚焉!
-卞毓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