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價進入上漲周期,伊利蒙牛再次搶購奶源,大型牧場幾乎搶佔一空

2020-12-14 AI財經社

文|AI財經社 趙怡然

編輯| 鹿鳴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唐山奶農王強最近心情不錯,在堅持半年後,終於盼到奶價由跌轉漲。

據農業農村部檢測數據,從5月第4周至今,奶價均為持平或上漲。《中國乳業》雜誌牧場調研也顯示,與2月、3月相比,奶價正在上漲,國內東南、華北的個別區域,已經出現搶奶現象。

搶奶現在不僅出現在牧場。伴隨奶價回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大型牧業公司發布盈利預期。而這些原奶供應商,也成為大型乳企的爭奪對象。

7月28日,蒙牛以3.95億港元增持中國聖牧,成為其第一大股東。而早在2016年,伊利便有意收購中國聖牧,後稱未獲商務部反壟斷局批准,終止交易。雖與中國聖牧失之交臂,8月2日,伊利股份宣布,擬以約2.03億港元,認購中地乳業16.6%股份,布局上遊奶源。

奶價漲了

對王強來說,奶價大起大落早已是尋常現象。

據他介紹,2月疫情以來,當地飼料運不進來,價格猛漲,「有些一噸漲好幾百」。產出的原奶則不受歡迎,「乳企只按合同來,多一滴也不收」,價格下跌。漫長的等待中,不少同行倒奶殺牛,而他雖然賠錢,心情還算平靜。「習慣了。」

在過去的近二十年時間裡,原奶市場跌宕起伏,周期性漲跌帶來的影響也不可小視。

2000年,蒙牛等國內品牌開始突破區域限制,向全國擴張,加之雀巢等海外品牌虎視眈眈,市場競爭激烈,奶業發展速度空前,推動原奶價格走高。

但僅僅2年後,行業一片繁榮的表象下,倒奶現象在成都、南京等地零星出現。原因是原料奶供應增長過快,令加工企業猝不及防。到2006年,原奶供應產大於銷已經成為擺在檯面上的事實。當時據中國奶業協會稱,全國約40%的奶牛養殖戶虧損,倒奶殺牛現象嚴重。奶價因此降至低谷。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原奶市場周期性漲跌仍未改變。2013年一路上揚,2016年降到谷底,又在2018年逐漸上行。價格起起伏伏,多與供需相關。

如今,從供應端看,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的統計,從2014年到2018年底,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857萬頭下降到504萬頭,短期難以恢復。原奶價格進入上升周期,已經成為共識。

中地乳業就於2019年表示,生鮮乳價格呈現有序平穩上漲的態勢,養殖效益持續回升,是自2016年以來形勢最好的一年。 現代牧業方面也表示,目前原奶市場供不應求,未來幾年仍是原奶的上升周期。

瓜分大牧場

對下遊乳企來說,控制上遊奶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奶源的爭奪亦由來已久。

據南方網,2000年,受奶業大戰升溫的影響,在呼和浩特,伊利和蒙牛各發放數千萬元貸款,鼓勵農民養牛。當年呼和浩特全市奶牛存欄量比上年同期增長63%,鮮奶總產量比上年增長48%。在財新報導中,為爭奪奶源勢力範圍,伊利蒙牛甚至發生流血衝突,呼和浩特市政府部門不得不出面調停。

不過如今,爭奪早已從原始走向文明。

三聚氰胺事件後,規模化養殖牧場興起。現代牧業、中國聖牧、輝山乳業等年產量可達數十至上百萬噸的牧業企業出現。

隨著這些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搶奪奶源不再需要大打出手。2017年,蒙牛增持現代牧業股份,成為控股股東;2020年成為中國聖牧最大股東。伊利方面,2019年,伊利通過旗下實控企業優然牧業,收購新三板上遊乳企賽科星。還有意接盤輝山乳業,但未能談妥。如今又拿下中地乳業。

據《中國商報》援引業內人士稱,目前國內的大型牧場,幾乎都已「名花有主」,只剩黑龍江和新疆地區還有一些大型牧場,獨立運營。

牧場難自立

對原奶生產商而言,賣身乳企也被認為是明智之舉。

王強介紹稱,原奶生產成本高、利潤低、風險也最大。「不是啥好生意,他們也想有人兜底。」而造成的牧場經營艱難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內養殖成本高於海外,另一方面是競爭力不強,難抵輸入性過剩。

紐西蘭乳品公司恆天然就曾在中國投建牧場,卻發現養殖成本遠超紐西蘭,以至於公開表示:「我們在中國生產的,是世界上最貴的牛奶。」連續虧損背景下,今年3月,恆天然明確將出售中國牧場。

中國牧業企業中更曾是「巨虧」的代名詞。現代牧業2016到2018年,分別虧損7.42億元、9.75億元及4.96億元。中國聖牧2017年虧損9.86億元,2018年虧損擴大至22.25億元。

而與大型乳企綁定,銷量售價不僅得到保障,還能獲得貸款和財務資助等幫助。因此增持消息傳出,中國聖牧7月29日收盤漲75%,盤中一度漲逾145%。按股份數目計算,創始人姚同山身家大漲超7000萬港元。中地乳業8月3日午後,一度漲逾150%,刷新股價歷史新高。截至收盤,漲幅達118.97%。

對比「背後無人」的西部牧業,據財報,2016年至2020年一季度,西部牧業年分別實現利潤-5221萬元、-3.67億元、1971萬元、-5716萬元和-428.13萬元。由於面臨退市風險,被迫於2018年拋售16家上遊資產。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樂見乳企與牧場聯姻。

慶幸沒殺牛,表示不會轉行之餘,談到乳企巨頭對牧業公司的爭奪,王強有些低落。「他們都有自己的牧場,擔心收購時區別對待,自己的就高價,我們的就壓價,奶農處於弱勢,沒有話語權。」

而在西部牧業股票社區,談及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股民們也持不同意見。有股民積極轉發蒙牛高層參觀公司牧場新聞,期盼雙方合作。也有股民表示,西部牧業有「真正無汙染,無公害」牧場,要「警惕蒙牛伊利等下手」。

(應訪者要求,王強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國產奶漲價!伊利蒙牛打頭陣 乳業板塊掀漲停潮
    乳業股掀漲停潮,西部牧業(300106)、熊貓乳品(300898)、皇氏集團(002329)、光明乳業(600597)、新乳業(002946)等9隻成分股漲停,除東風股份(601515),其他乳業股紛紛翻紅上漲。安信證券表示,乳業進入新一輪原奶上漲新周期,本輪原奶上漲周期內在邏輯與上一輪有所不同,體現在消費結構、龍頭乳企競爭力等方面。
  • 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乳業邁入漲價周期,伊利蒙牛打響頭炮,機構看好這些個股機會(附股)1月6日早盤,乳業板塊再度強勢上漲,截至發稿,鵬都農牧、莊園牧場、天潤乳業漲停,皇氏集團漲逾7%,金健米業、新乳業、燕塘乳業等多股紛紛跟漲。
  • 原奶價四個月累漲10% 伊利蒙牛率先提價或掀行業漲價潮
    原標題:原奶價四個月累漲10% 伊利蒙牛率先提價或掀行業漲價潮   近期,大消費行業掀起漲價熱潮
  • 原奶開啟上漲周期哪些乳製品股會受益?
    本輪原奶價格上漲能否成功觸發一波奶製品股票的行情?哪些奶製品股票會是核心標的呢?原奶上漲周期開啟,上遊牧場最受益原奶價格在2015年自高峰迴落之後穩定在3.5元/公斤左右。本輪上漲周期始於2019年初,受到疫情影響,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速上漲。目前生鮮乳主產區的平均價格從3.56元/公斤上漲到2020年12月20日的4.2元/公斤,漲幅達到18%。
  • 伊利蒙牛打響頭炮 牛奶漲價潮來襲
    究其原因,市場傳出伊利、蒙牛旗下牛奶產品提價風聲,行業性漲價或一觸即發。  乳業雙雄小幅提價  國盛證券1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伊利公司於去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  這是一次久違的提價,伊利上一次直接提價,還要追溯至2013年。據了解,本次提價的直接誘因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 伊利蒙牛接連出手!2020年頭部乳企為何加速奶源地投資建設?
    當然,蒙牛也沒有落後,此次加碼聖牧,在上遊資源方面,已經擁有包括現代牧業、聖牧、富源在內的規模化牧場集群,還藉由聖牧進一步打通對有機奶上下遊的布局。另外據悉,蒙牛還將在巴彥淖爾市建設總投資逾1000億元的中國乳業產業園西部中心10萬頭奶源基地項目;蒙牛還在河北啟動了「河北萬噸奶源規劃」,圍繞六大生產基地,將在五年內增加奶牛存欄15萬頭,年產生鮮乳100萬噸;此外,蒙牛還將在豐潤區投資了嘉立荷萬頭牧場項目......
  • 「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蒙牛的如意算盤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奶牛養殖業景氣周期持續,面臨飼料成本增加壓力
    這一目標背後,與近兩年我國原奶收購價持續上漲、新建牧場熱情高漲、乳業上下遊密切「聯姻」等因素相關。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經歷2015年-2018年的調整期後,我國奶價已從2018年的谷底觸底反彈,整個奶牛養殖行業步入景氣周期。
  • 關於蒙牛伊利能源爭奪戰 盯上中國聖牧?
    中國聖牧被稱為「中國最大的有機奶乳品公司」,截至2019年底,共有22座牧場,奶牛存欄10.6萬頭,日產有機奶731噸;中地乳業則是總部設在北京的一家奶牛養殖企業,截至2019年年底,中地乳業奶牛存欄共計6.54萬頭,年原奶銷量37.37萬噸。隨著國內乳業市場集中度提升,伊利、蒙牛兩大巨頭已經瓜分掉8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在此情況下,為何還要投資和併購原奶上遊企業?
  • 懂行觀察|「可牛了」背後:蒙牛伊利暗戰不斷
    此次和蒙牛合作,也是看中了蒙牛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奶源基礎。 於蒙牛而言,合作則有著更深的意圖——不僅能藉助可口可樂的品牌和資金開拓海外市場,更是與伊利角逐多年後的一次重要破局機會。 蒙牛的如意算盤 伊利和蒙牛之間的角逐,幾乎貫穿中國乳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 繼蒙牛、伊利之後 飛鶴又有大動作!擬入主原生態牧業
    原標題:繼蒙牛、伊利之後,飛鶴又有大動作!飛鶴此次收購原生態牧業,是蒙牛、伊利打響2020年奶源爭奪戰後,又一次頭部乳企的強勢入局,不僅順應了布局上遊奶源、保證自身鮮奶安全穩定供應的行業趨勢,也有益於乳業整體
  • 伊利股份收購中地乳業通過反壟斷審查 乳業龍頭競爭上溯到奶源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紅星資本局,本次股權收購後,伊利股份可能會將中地乳業和旗下優然牧業進行整合,以保障奶源供應,開拓國外市場。此次收購對乳製品行業格局影響將會很大,「對中小企業的競爭幾乎是碾壓式的」。運營牧場、生產原料奶天眼查APP顯示,中地乳業成立於2014年10月,註冊地址在開曼群島,2015年12月2日登陸港交所上市。該公司主要從事牧場運營及原料奶生產業務,通過兩個業務分部(牧場經營業務和進口貿易業務)進行運營。
  • 乳業大變局:蒙牛發力 伊利的「老大」還能當多久?
    但隨著乳業加速發展,處於頭把交椅的伊利股份面對的威脅也越來越多,最大的威脅自然來自乳業雙寡頭的蒙牛乳業(02319.HK)。 從上遊奶源來看,伊利股份目前除自有牧場之外,還控股優然牧業和中地乳業。而蒙牛乳業的上遊奶源布局要更早。
  • 13個小時暴漲1.2倍 中地乳業的「原奶」開始香了……
    在國內,真正在原料奶上作出成績的的上市乳企不多,掰掰手指頭就可以數清楚了,除了知名的「乳業雙雄」蒙牛和伊利,光明乳業、新乳業,通過買買買拿下大部分奶源地,擁有一定話語權之外,剩下的就是一門心思做原料奶的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及西部牧業了。當然,中地乳業也算得上一家較有盛名的原料奶乳企。
  • 濰坊袋裝純牛奶蒙牛伊利缺貨 奶源不足為主因
    原標題:袋裝純牛奶,蒙牛伊利 咋沒了    10月22日,記者走訪城區幾家大型超市發現,伊利、蒙牛的袋裝純牛奶出現了缺貨的情況。對此,超市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全濰坊都缺這種奶。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奶企因奶源不足而做出的結構性調整,並不是說低價奶會退出市場,等到奶源充足以後,各奶企會重新大量生產。
  • 蒙牛和伊利,誰才是行業老大?!
    同樣,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也是「相愛相殺」二十年,明爭暗鬥的較量從未停止,不過,從投資和布局來看,兩大巨頭卻又殊途同歸。 在國內,內蒙古是兩家自有牧場的主要範圍。內蒙古地處「黃金奶源帶」,可利用草場約6818萬公頃,位居我國五大草場之首。而優質草料富含奶牛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鈣、磷等多種營養素,為奶牛提供了最優質的營養。
  • 13個小時暴漲1.2倍,中地乳業(01492)的「原奶」開始香了…
    在國內,真正在原料奶上作出成績的的上市乳企不多,掰掰手指頭就可以數清楚了,除了知名的「乳業雙雄」蒙牛和伊利,光明乳業、新乳業,通過買買買拿下大部分奶源地,擁有一定話語權之外,剩下的就是一門心思做原料奶的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及西部牧業了。當然,中地乳業也算得上一家較有盛名的原料奶乳企。
  • 伊利、蒙牛、光明們:不同的出海路徑,相似的發展困境
    在許多中國家長搶購進口奶粉、外國乳業公司搶佔中國市場的同時,國內乳企正懷抱著「全球夢」紛紛出走,致力於成為別人家的舶來品。1992年,光明乳業的發展戰略為「以市場為導向,創國內一流,與國際接軌,外引內聯,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
  • 蒙牛「可牛了」,伊利你慌不慌?
    直到1978年,中國政治局勢日漸明朗,彼時的佟志廣回到國內,進入中糧(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工作。 馬丁再次找到佟志廣,並強調自己的公司和美國兵沒有關係。 伊利聚焦常溫優勢,進行橫向拓品,不斷拓寬護城河,蒙牛則基於上遊牧場及冷鏈資源優勢深耕乳製品行業,持續加高行業壁壘。 其中對蒙牛而言,低溫奶領域是其未來幾年中最為重要的戰略級市場高地。 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
  • 乳業:奶源爭奪戰四起 伊利蒙牛新乳業競購加速
    這意味著,時隔20年,完達山再次啟動IPO計劃。隨後,在完達山舉辦的上市工作專題會上,王貴表示,要全力加快推進上市各項工作,並進一步明確了上市工作分工和責任部門。業內人士認為,完達山屢次錯過上市機會,如今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人口、政策和品類紅利已基本結束,中國的乳業梯隊也已經形成,未來,在各大乳企的夾擊中,如何打造品牌力和核心大單品是完達山面臨的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