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泡泡瑪特」就是有一種讓年輕人成癮的魅力。
12月11日憑藉「盲盒」的熱潮,知名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就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成功登陸香港交易所,成為了潮玩第一股!
這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到底是誰在買它們的產品?憑什麼支撐起這麼高的市值?
在很慢長的時間裡,這些困擾一直圍繞著泡泡瑪特,直接導致了這家公司長期處於命懸一線的狀態,有時候公司帳上不到100萬元,連工資都快要發不出來了。
2014年-2016年,泡泡瑪特連續三年虧損。財報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703萬元、4538萬元、8812萬元;淨利潤分別為-277萬元、-1598萬元、-3003萬元。
因為沒什麼主流投資機構欣賞,錢荒的王寧決定帶著泡泡瑪特去衝擊新三板上市,但是當時的新三板幾乎沒有流動性,他需要的3000萬元,最終「拆成了三筆」才湊齊。
直到Molly的出現成為了這家公司的轉折點,2016年7月,泡泡瑪特發行了第一個Molly系列,投入上百萬進行開模和生產,因為不能預知消費者的市場反應,這是極其冒險的事。
但是王寧憑藉多年的零售經驗終於找對了方向。泡泡瑪特的第一個Molly系列,一套有12個盲盒,每套售價708元。在天貓開售僅4秒,200套被粉絲們一搶而空,線下店更加火爆,開售不久就缺貨了。
2017年開始,泡泡瑪特出現了陡峭的增長曲線。2017年,找到盲盒大法的泡泡瑪特,第一次實現了年度盈利,淨利潤156萬元;2018年淨利潤9952萬元;2019年淨利潤4.51億元。
於是很多人把泡泡瑪特的成功歸結在「盲盒」上,在他們的設想裡,拆盲盒會有一種類似賭博的快感。消費者總會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款式,傾向於「報復性」地繼續購買,帶來一種成癮性的消費行為。
「盲盒」的營銷方式肯定對泡泡瑪特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是核心,因為「盲盒」並不是一種新鮮的玩法。
曾經5毛錢一包的小當家乾脆麵中的水滸傳卡片,也是類似的機理,但是小浣熊乾脆麵卻沒有受到泡泡瑪特這麼大的關注。類似的營銷模式很容易模仿。
而泡泡瑪特能長期吸引年輕人應該歸結為IP的開發和運營。如今泡泡瑪特已經運營了超過93個IP,但並非所有的IP都受到了消費者平等的青睞。最受歡迎的Molly 和Pucky兩個IP在2019年就貢獻了將近一半的收益。
其實,泡泡瑪特與遊戲、文創的等內容行業相似,需要依賴持續推出爆款產品來吸引客戶。一旦消費者對爆款產品失去熱情,能否持續生產出下一個爆款就成了關鍵問題。而其他品牌只要能產出爆款,很容易彎道超車。大家看好泡泡瑪特的後續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