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裡的6大社交困境,是我們可以幫孩子一起度過的~

2020-12-06 什麼值得買

社交困境是孩子上了幼兒園後經常出現的情景,我也總是深夜收到很多求助,能幫上忙的我都有盡力。▼

也會把一些很好的教養錦囊和引導知識點放在我的視頻號(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比如這個同心圓理論就有朋友解答出了不僅僅適合孩子,成人也可以用。

今天分享的是一篇集錦,同樣也是針對幼兒園裡的社交困境,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相處中,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難題,分別是:

1.不想交朋友2.想把同學「劫持」回家3.約玩發生矛盾4.孩子語言不當5.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6.拒絕和某個小朋友玩

大家可以對照著來看看,我和Bolin都希望在大家需要的時候,這篇文章能發揮出作用!

文|bolin

大家好,我是遠在紐西蘭的@Bolin,之前的文章,我和大家聊過社交技能的重要性(《孩子間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怎麼辦?》)。而今天的文章,我正準備以我女兒為例,來好好跟大家來一場苦中帶笑、笑中含淚的吐槽大會。

孩子社交路上,處處埋著雷,你踩過嗎?

我女兒小A曾經一個朋友都沒有,現在又突然成了學校裡的社交小蝴蝶,這一路上,對我來說,真是一方面感謝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幫助,另一方面變化太快問題暴增經常讓我不知所措,痛哭流涕。

作為神經敏感的社恐媽媽一枚,我實踐了才發現:圖樣圖森破!▼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我家小A經歷過的社交地雷,按老師的話來說,這地雷太常見了,一不小心就踩著了。我把我的血淚經驗分享給你,排雷指南一併奉上,下面這些六個雷,我們趕緊躲!

1. 不想交朋友

「媽媽,我都是一個人玩,我覺得很好。」

小A 到了3歲以後,每天回家,我都會和她聊一下學校發生了什麼。側面打聽她有沒有交到朋友,有沒有遇到一些社交困難。

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都會底氣十足地和我說:

「我都是一個人玩的,我不需要朋友。我覺得一個人玩很好!」

故事,終。

每天放學後幻想的長篇親子交談,就這樣迅速地完結了。怎麼辦!?

剛開始,我是苦口婆心地勸。

「你需要交一些朋友哦。人都是需要朋友的哦!」

「為什麼?」

「嗯……因為和朋友一起玩會很開心啊!!」(語氣昂揚,人工營造開心氛圍)

「媽媽你知道嗎,每個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

故事,終,again。

於是,我決定求助老師!

老師建議我們家校合作。我平時可以給她多讀些和友誼有關的繪本。同時,她們也會在學校創造「機會」,讓小A參與社交,發展友情。

在那段時間裡,每天早上同齡組活動時,老師會在持續讓小A和同是3歲組的小B結對子,每天一起完成諸如搭城堡這樣的「小任務」。

每天下午,老師還在學校創造了「玩伴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裡,我女兒會和處於5歲組,但也痴迷恐龍的同學結對子。就這樣,她又結交了另一個新朋友。

在那個階段,晚上的閱讀時間裡,我也會反反覆覆給她講下面這些和友誼有關的繪本。

其中《Patrol Pal》(汪汪隊)、《好朋友》(小豬威比系列)、《Can I Play Too?》、(小象小豬系列)都是比較直接的。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和朋友之間互相合作,一起玩耍所帶來的快樂。▼

尤其,我女兒是汪汪隊腦殘粉。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以前講汪汪隊的故事的時候,不會特別偏重「友情」這個話題。但現在,我會有意識地植入一些狗狗與狗狗之間互助互愛的信息,希望潛移默化地讓小A感受到有朋友的益處。

另外四本更多講得是社交技能。《最好的朋友》講述了一個如何建立友誼,維護老朋友和新朋友關係的故事,是美國心理學會推薦的繪本。《Two for me, One for You》)、《恐龍怎樣交朋友》(家有恐龍系列)、《Max and Tallulah》則分別告訴小朋友和朋友之間應該如何分享、相處、並保持自己原本的樣子。▼

這個階段大約持續了一個月。小A回家不會再說「都是一個人玩」了。在我的引導下,她還會和我分享一些她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事情。能感覺到,她已經學會如何和別人建立關係。

2. 想「劫持」同學回家

「媽媽,快把她抱回家!」

當我以為社交目標達成了,沾沾自喜之時,小A給我出了道難題。

如果說上面那個階段,小A交朋友都是老師促成的,有點包辦婚姻的意思。那在接下來的階段中,小A 很快地從「被動交友」轉為「主動交友」,開始「自由戀愛」了。

她交了一個好朋友——小C。好到什麼程度呢?她經常會在睡夢中呼喊小C的名字。

有一天早上,小A向我提出,她想叫小C來我們家玩。

我嘴上是笑眯眯地同意了,內心卻是抓狂中:

媽媽腦內小劇場這事要怎麼操作啊??難道要我去學校堵別人爸爸媽媽嗎?她應該很快會忘記吧!快點快點忘記吧!!

然後,我就自我催眠忘了這件事。

沒想到,過了幾天,我去接她放學,她拉著我的衣角,瞄著小C說:

「媽媽,快點把她(小C)抱回家!」

「什麼???這是綁架啊……我們先回家再說好嗎?」

「那我不走了。你把她抱回家!!」

「……」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陷入了漫長的僵持中。

小C還在旁邊天真爛漫地騎著平衡車。對我女兒的「綁架計劃」毫不知情。

不記得過了多久,小A才撅著嘴含著淚,被我強行拖離了學校。

回到家,我和隊友商量,這事要咋辦啊。也總不能斷了她的交友之路吧。之前也確實看到過,有研究指出,邀請小朋友在課外的時間一起約玩(playdate),更有利於建立小朋友之間的友誼!

但我自己本身是一個社恐,社交場合能躲就躲。難道要我每天在學校門口守株待兔小C的家長,然後搭訕說「嗨,可以邀請你女兒來我們家」嗎?想想就要窒息了。

冥思苦想之後,我們決定讓小A自己做一張卡片,我們替她交給小C父母,並發出邀請。於是,小A激情滿滿地挑選了一張小C喜歡的粉色紙,「精心繪製」了一張卡片。▼

之後的事情都很順利,有了卡片做媒介,我在堵小C媽媽的時候不那麼突兀,有了些「談資」。我順利和小C媽媽互加了聯繫方式,在周末進行了約玩。▼

現在我們家和小C家每一到兩周就會約玩,馬上還會一起去旅行。我和小C媽媽也成了朋友。感恩女兒,帶我交友帶我飛!

3. 約玩發生矛盾

「媽媽!她不分享!」

小朋友相處,總不免有些擦擦碰碰。

小A熟諳社交第一要則是要學會分享。於是,她自己一直牢牢遵守著這條規則。

但是,但是,在這點上,她對別人也有著超級高的要求,仿佛一個「紀律委員」。

如果在玩耍過程中,她希望別的小朋友和她分享,在她表達需求後10秒內沒有收到反饋,她就會一字一頓地大聲告狀:「媽媽!她不分享!」然後撅嘴崩潰。

老母親瞬間就尷尬了起來。有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感覺。

她似乎也沒有錯。但別的小朋友也許只是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準備分享,那也沒有錯。

接下來怎麼做?衝突是我女兒發起的,我要出面主持公道嗎?

這個事,在她和朋友小C、小D約玩的過程中都發生過。

小A和小C發生衝突的那次,我特別著急,推著隊友,讓他出面去主持公道。

小C媽媽卻很淡定。她們家有兩個孩子,這樣的場面見多了。她說,我們沒辦法主持公道的,讓她們自己去解決吧。這種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評判不好的。結果過了半分鐘,她倆就立馬和好,仿佛沒事般玩了起來。

和小D發生衝突那次就不一樣了。矛盾爆發後,雙方就互不理睬,各玩各的。

我和小D媽媽都很著急,分頭勸。兩個倔女孩,忽近忽遠,雖然偷偷瞄對方,但誰也不主動和好。磨蹭了半小時。

最後,我女兒憋不住了,偷偷問我怎麼辦。我建議她主動一下,邀請小D一起玩。她厚著臉皮去了,但小D還是不理她。這樣反覆了幾次,小D突然緊緊地抱住了我女兒。然後就是Happy Ending啦。

就這個問題,我也請教了女兒幼兒園園長,怎麼樣的處理方式比較好。園長建議:

「這種情況下,大人要沉住氣,暗中觀察,只要沒有到其中一方開始動手,大人儘量不要介入。當然,還要根據你對孩子的了解,來適當調整你是否介入的判斷。

但你們要知道,等再大一點,他們需要獨自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會更多不同的社交衝突,甚至被欺負,你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身邊看護著她。所以,儘量要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化解問題。」

——小A幼兒園園長

當然,我認為,這種處理方式是更適合在約玩的前提下,兩個孩子之間本身有友情基礎,而且「情投意合」。也適用於兄弟姐妹之間。

通常,發生衝突的當晚,我還會和女兒再還原一下場景。先讓她傾訴一下她當時的想法。然後,讓她嘗試代入小C或者小D的視角來看看整個事件:

「有時候也許你的朋友並不是不想分享,而是還需要一點時間。你希望別人和你分享玩具的時候,可以問問她們是否願意?還要玩多久可以和你分享?」

很多問題其實都是溝通不良產生的。我們成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

4. 孩子語言不當

「你媽媽好傻!」

有一天和小A在家附近公園玩,碰到同學小E一家人。小A和小E在一起玩,小E姐姐和她媽媽在一邊爬下圖這種單槓。▼

本來是一片歲月靜好。我就坐在不遠處,開始刷手機放鬆了。

突然,聽見女兒超大聲地說:「你媽媽好傻!哈哈哈哈哈哈!」

「傻」這個詞,我們在家開玩笑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她有時候會說自己好傻,有時候會說爸爸媽媽好傻。

但用在別人父母身上,總覺得有些不妥。

我當時凝固了!不敢抬頭。偷看了一眼小E媽媽,發現她尷尬地笑了一下,然後不再和女兒一起繼續玩單槓了。

我的腦內小劇場開始飛速運轉。感覺我和小A頭上被放了三塊大石頭,寫著「沒教養」三個字。

媽媽腦內小劇場怎麼辦??衝過去當眾教訓小A一通,讓她道歉嗎!?不行啊!小時候,我媽都是這樣處理我的。到現在,我依然能記得那個時刻自己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而且倔強如小A,當下絕對不會服軟。一定搞得雞飛狗跳!怎麼辦?怎麼辦?

小A和小E還在繼續玩,在她們的世界裡,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

經過一番鬥爭,我還是沒走過去「教訓」 小A。也許我衝過去大聲教訓她,表明了我的態度,我頭上的「沒教養」三塊石頭會被搬走。但對自尊心很強的小A來說,會是一種傷害。權衡之下,我還是想先保護她小小的自尊心。即使真的被貼上了「沒教養」的標籤,我也和她一起先擔著吧。

回家以後,我和嚴肅地和她進行了一次談話。告訴她「傻」這個詞,在不同的情況下要想一想能不能隨便用。用在很親密的親友之間是玩笑,但是用在不那麼熟悉的人或者長輩身上,可能會是一種冒犯。下次可以用「好好笑」來代替。

語言博大精深,在不同的語境下,不同的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理解。對孩子來說,這個不好理解。有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出現這種「無惡意性不禮貌」的行為的時候,可以多舉不同場景的例子,來給他們解釋合適的用語用詞。

當孩子對他人表現出「無惡意性不禮貌」態度的時候,切記不要當眾訓斥他們。可以根據情況,拉他們去角落或者等回家再還原場景,解釋分析教育。不要小看他們,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我們要保護好他們的自尊心。前段時間14歲少年跳樓的悲劇就給到我們一個很好的警示。

5. 好朋友不和孩子玩了

「媽媽,她最近都不和我玩了。」

小A順風順水了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回家和我說:「媽媽,小F最近都沒有和我玩了。」

小F可是她三大最親閨蜜之一啊!之前她有兩個同學之前也發生過這種情況,被冷落的一方,回家一頓大哭,傷心欲絕。

老母親神經一下子緊繃了起來。問她:

「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不知道。她就是不和我玩了。」

我問的同時,緊緊盯住小A的眼睛, 準備在她淚水決堤的那一刻,緊緊把她擁入懷中。

然而,事實證明,是我戲多了。

小A回答完我的問題,就露出了天真無邪的笑容,貌似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受到傷害。

雖然但是,我還是拿出了《最好的朋友》這本書,給她又講了一遍火雞圖圖遇到了最好的朋友小小的故事。▼

火雞圖圖雖然有很多玩伴,但當她遇到最好的朋友小小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她花很多時間和小小在一起,冷落了以前的玩伴。以前的玩伴都責怪她。但是圖圖和小小很大方的和大家解釋了一下,並表達了和大家還是好朋友的意願。以前的玩伴最後不再生氣圖圖,也接受了小小。▼

給女兒再講這個故事,是希望她明白朋友不是一對一綁定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交多個朋友。小F可能因為遇到了別的朋友,而冷落了她,她要嘗試理解,可以試著融入她們。而如果未來小A遇見了別的朋友,冷落了小F也要記得照顧小F的感受。

另外,我還告訴她,即使小F選擇了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代表小F不愛她了。況且,她還有小B、小C等等很多朋友愛著她。還有就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永遠愛她。

幾天以後,小A回家開心地和我說:「小F今天和我玩啦!」

後來,我在學校也看到之前發生同樣情況的兩位同學又手挽著手,商量著邀請對方去自己家。

我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也許是我緊張過度了,他們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脆弱。

6. 拒絕和某個小朋友玩

「我不想和他玩!」

社交花蝴蝶最近可能飛著飛著有點飄了。

上周,在公園遇到她同學小G。小G是個男孩子,熱情地邀請我女兒一起玩。

「小A,我們一起來玩吧!」

「……」

「小A,我們是同學啊!」

「……」

「小A,我們來玩捉迷藏好不好?」

「……」

「小A,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對不對?我們一起玩好不好?」

「……」

小G從各個角度來花式說服我女兒。小A卻絲毫不理睬他,連一個「不」都沒有說。最後我女兒拉著爸爸的衣角要回家了。我只能和小G媽媽尬笑一下,表示歉意。

回家以後,我又和女兒進行了一次談話。

「如果今天你想和媽媽玩,但是媽媽不理你,一點都沒有回應你,你會難過嗎?」

「……」(小A點點頭)

「那你今天為什麼這樣對小G呢?」

「我想家了。我不想玩。他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

好吧。小A確實最近性別意識會時不時地崛起一下。在家也經常會搞「我和媽媽是女孩,爸爸是男孩,我們需要分開玩」這一套性別排擠。

於是首先,我先告訴她「男孩和女孩是可以一起玩,一起做朋友的。」然後又搬出了汪汪隊來解釋:「天天是女孩狗狗,她也會和阿奇、毛毛他們一起玩,對嗎?」

在她點頭之後,我又繼續問她:

「你希望你問媽媽話或者和媽媽說話的時候,媽媽不理你嗎?」

「不要!」

「那你今天沒有理小G?」

「我那時候想回家。」

「那你可以告訴小G,你暫時不想玩,想回家了,下次可以一起玩。你可以選擇不和小G玩,但是你要告訴他你的想法,不理睬別人不禮貌,可能會讓他傷心哦。」

「……好吧。」

然後,我又再和她強調了一下她們幼兒園的金句: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就要怎麼對待別人。

這個場景的處理方式,我後來也請教了一下幼兒園園長。園長說:

「當我們成人進入某個新的社交環境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你是往後躲的那種類型,那很可能你的孩子也是這樣的類型。

你可以試著先鼓勵她,陪著她進入這個社交場景,一起玩。等她和小夥伴熱絡起來,你再退到旁邊。」

——小A幼兒園園長

是啊,我自己一個社恐,怎麼對孩子的要求那麼高呢?最後,園長還給我提供了一條「解題思路」,適用於所有孩子教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孩子看作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有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放入孩子的情景中去想,自己會如何處理,會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支持和幫助。」

最後,也要感謝當時小G媽媽善解人意,一直幫著和小G解釋:「人家可能現在不想玩。人家可能想回家啦。你不要著急。」如果以後我女兒處在小G的處境,我想我也會這樣疏解她的心情。

萌芽的話

可以說小A在這個過程變化也是很大的,從剛開始只喜歡一個人玩,到現在每天回來都會告訴我,她和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小朋友玩了什麼。不管如何,都是在集體的幫助下,孩子才得以穩健成長。

其實孩子的社交困境,說複雜也不複雜,但是說容易處理,也不是。每一個踩地雷躺過炸彈的我們,都充滿著各種苦澀的為難,關鍵是成長路上,這種炸彈總是充滿著各種變化。

社交發展再往上走,便是友情締結。這讓我想起前幾天跟孩子的討論。

前幾天回老家,剛好學校校友會,我遇到十幾年沒見的好朋友,見面依舊如故。

我回去跟孩子們說,「哎,一朝畢業後,竟然一眨眼就十多年沒見了。」

孩子很淘氣的問我,「那為什麼你們要十多年不見面呢?」

孩子的邏輯很簡單,喜歡就想天天見著,見不到半夜也會想念,為什麼大人可以那麼多年不聯繫,哪怕見面了,可也失去了十年呀?

坦白說,我被孩子們的問題噎到了。一時半會,竟不知道如何回復。

哎,這或許又是友情的另外一道解釋了。孩子總會明白,一路不離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但一見如故才知感情的延綿珍貴。

正因為人與人相遇相知已屬不易,所以我也同樣珍惜能照亮和溫暖彼此的光芒,有時候半夜起身,看到沒回復的留言,能多回復點就想多回復點,也是想在朋友需要的時候多做點事兒。或許這也是友情最好的狀態,不一定經常見面,但見面的時候,我們始終一見如故。

情誼不變,真心以待。

互勉。

今天的文章來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作者萌芽是兩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創辦了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了孩子的第一門百科動畫課、0-5歲的早教啟蒙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針對孩子或父母的系列課程,在各大知名育兒平臺均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噹噹排名第一的育兒暢銷書《教養力》的作者。

相關焦點

  • 書單|8本「社交力」繪本,幫孩子建立健康的校園同伴關係
    今天為大家推薦8本「社交力」繪本,幫孩子建立健康的校園同伴關係。這些繪本是走進孩子內心的友誼之書。讓孩子理解陪伴的快樂、離別的悲傷、想念的憂鬱都是友誼的一部分,幫孩子度過友誼中的起起伏伏。培養孩子對他人情緒的覺察能力,學會理解並關心陷入情緒困境的人。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鍛鍊意志力和韌性。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意識到社交力對孩子的重要性。1.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在群裡說一句話,就有很多人接話。而那些人緣不夠好的同學,就很少有同學響應。可以說,人緣好,不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自己也是最大受益者。哈佛大學連續75年跟蹤724位男性的生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人更快樂和健康。
  •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你的孩子,你說了算!
    家有小搗蛋的爸爸媽媽,是否,看著那個肉乎乎的,不安分的,精力無比充沛的,爬高竄低的小東西,總有一種把他/她送出家門,圖一會兒清靜的念頭,但又有因為害怕寶貝不適應幼兒園,而產生了種種擔心?學前班設立在小學裡,是美國小學裡最低的年級,教育的對象是5歲的幼兒。這一學年,作為幼兒園和小學的過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過,美國孩子是不會等到5歲才接受教育的。他們在5歲前,就由家長自掏腰包,接受學前教育了。美國孩子可以被送去幼兒園的年紀小得有點兒嚇人。美國的媽媽生完孩子,根據每個州不同的規定至少有6個星期的產假。產假結束後,媽媽就要回去工作了。
  • 在北京不買房不上幼兒園,我們和倆娃一起自在生長
    此處要強調一點,我們並非「不差錢」的家庭。我們到現在都沒有買房,一直租房子住,北京各城區幾乎都住遍了,我們不希望因為買房背上債,成為房奴,所以結婚時就決定不買房,而事實證明,沒有房子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任何影響。不上幼兒園,孩子都在家做什麼?雖然沒有讓孩子上幼兒園,但我們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不上幼兒園的幾年裡,我們嘗試了以下事情。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孤立,我做了 4 件事讓他成為社交達人
    家裡的小不點上學了,進入幼兒園,開始群體生活。隨之而來的社交難題,也成為了孩子們成長中的一大煩惱。當孩子放學回來說「沒人跟我玩」時,你可曾關注過孩子這句話背後的潛臺詞?當他被小夥伴們嘲笑欺負時,你是會教他迴避還是反抗?
  • 幫孩子做作業,蚌埠一幼兒園家長差點被「虐哭」
    古女士的兒子今年秋天剛進入幼兒園,上個周末,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就是樹葉貼畫。古女士說,周末當天風有點大,沒敢讓孩子出門,於是她自己一個人騎著共享單車大街小巷地找樹葉。「感覺自己像個拾荒者,騎著共享單車沿路停停、撿撿,路過的一位好心大姐看我盯著銀杏樹墊腳也夠不著的窘迫樣,體貼地幫我摘了一片,她不知道我是用了怎樣的理智才控制住了自己不去搖樹。老母親在寒風中幾乎要被虐哭。」
  • 有的家長讓孩子上三年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這個有必要嗎?
    正是要走進集體,與小夥伴們一起磨合,一起碰撞,一起感受,一起分享,然後總結歸納自己的相處之道。考慮一下,孩子在家你可以教他任何東西,但如果他出門碰到的小夥伴不按你教的那樣去做怎麼辦?例如:你跟孩子說玩具要大家一起玩,這在家裡更是個概念,因為沒人跟他搶。可是到了團體裡,別的孩子急著要玩、搶,他該怎麼辦?
  • 在幼兒園裡,具備「三種特質」的孩子,更容易贏得老師的青睞
    自己獨立能力差讓老師「不喜歡」堂姐家的兒子坤坤,在上幼兒園的這半年時間裡,整天都是悶悶不樂的狀態,經常哇哇大哭著拒絕去幼兒園。前段時間一放假,坤坤就像一隻「從籠子裡放出來的鳥」,整天都歡脫得很。但是,只要一提到下學期上幼兒園的事,坤坤立馬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向媽媽可憐兮兮地說:「我以後能不能不去幼兒園?我只想在家。」
  • 健康 快樂動起來——江安縣迎安鎮中心幼兒園開展關愛睏境、留守...
    四川民生報導網宜賓訊(龔敏 邱春梅)2020年12月16日下午,江安縣迎安鎮中心幼兒園開展"健康、快樂動起來"關愛睏境、留守兒童活動,迎幼老師們陪伴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而有意義的時光。活動上,伴隨著音樂《有你就幸福》迎幼孩子們進行熱身並初步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遊戲《好玩的彩虹傘》讓孩子開心運動、鍛鍊身體。互贈禮物讓孩子們感受愛、表達愛。老師和孩子們親密互動,讓濃濃的關愛與呵護之情在幼兒園裡瀰漫開來,他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自豪和幸福。
  • 4歲孩子的小宇宙裡,關於社交,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秘密
    暑假過半,9月將會有一批小朋友離開家庭去往校園,這對於他們而言將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家長也會忍不住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會不會被排擠、會不會和同學鬧矛盾、能不能交到朋友等等。最近看到一個英國紀錄片《孩子的小宇宙》第二季,看過後對於小朋友的社交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孩子的社交有自己的特點,大正幼兒園設計想把紀錄片中看到的關於孩子的性格和社交的內容,分享給大家,讓大家能夠從更全面的視角去了解孩子,可以更理解孩子的行為,更好地去幫助孩子。
  • 讀《小阿力的大學校》,讓孩子上幼兒園不再哭鬧
    今年我們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寒假,去年冬天放假,再開學已是夏日炎炎。孩子離開幼兒園跟媽媽一起在家這麼久,難免有點捨不得離開。今天分享繪本《小阿力的大學校》,讓孩子更從容地邁進幼兒園的大門。孩子從出生一直都跟著家人一起生活,到了三周歲開始上幼兒園,剛開始有一定的哭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積極地引導和幫助。
  •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親子繪本幫助家長引導孩子解決社交難題
    《探索不可思議的心》會告訴我們,要關注孩子的社交和心理健康;同時告訴我們,小學生可能會遇到哪些社交困難,而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和幫助孩子去解決這些問題。01.幼升小,關注孩子的社交變化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小學班主任不再像幼兒園老師那樣,長時間待在教室裡,關注、顧及到每一個孩子。與此同時,孩子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時間在增加的,模式也會更多樣化;他們會有固定的同桌,會有好朋友、小群體,當然也可能會有不喜歡的同學。
  • 這所浦東媽媽圈裡最火的幼兒園,我們幫你獨家探訪到了
    園區不小,但不複雜,寬闊的大走廊成為了整個幼兒園的「中軸線」,簡單又大氣。可以想像,堆滿了玩具和教具的走廊,在孩子們醒來後就會變成遊樂場。 這就解釋了我剛才的疑惑,為什麼幼兒園裡到處可見「變廢為寶」,因為在孩子的想像世界裡,根本就沒有「廢物」之說。
  • 中途換幼兒園對孩子影響大麼?女兒親歷轉園的陣痛,寶媽一定做好這些
    由於新園,管理流程未理順,中間更換管理人員,老師流動也挺大,一年裡換了6位老師,孩子的夥食也越來越一般。 鑑於此,女兒小班時我們想給孩子換個好的幼兒園。託班結束,班裡10多個孩子辦了轉園。
  • 幼兒園裡也可以「考古」了
    我們的家鄉有多少古樹?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吧!孩子們尋訪到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樹,並用記錄紙把古樹的故事記錄了下來,回到幼兒園與大家分享古樹的故事。1. 家長和孩子利用外出遊玩,在同裡、光福、東山等古鎮上偶遇了古樹,了解了旅遊景點的古樹,探尋了古樹背後的歷史故事。2.
  • 3歲孩子上幼兒園,不喜歡和小朋友玩,三個維度解決兒童社交障礙
    【嬰語說】:3歲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不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可能是由於環境不適應,或是性格內向,也有可能是缺乏社交溝通能力等,父母們應該分析自家孩子的具體情況,從環境、性格、溝通能力三個維度,來解決孩子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問題。
  • 孩子有「幼兒園恐懼症」?家長學會這3招,輕鬆緩解孩子哭鬧
    娃跟娃圍著滑滑梯一起玩,大人坐著在旁邊聊天,討論著:這都快6月份了,半年過去了,也該開學了吧。有個家長說:別提開學了,我家娃在家玩瘋了,前兩天跟她說要準備上幼兒園了,可以見到小朋友了,立馬就哭了,我們這是上的中班,之前上小班的時候,鬧過一次,好不容易適應了,不鬧了,這回一休假,「一切回到解放前」,估計下次開學又得要哭鬧好久才適應,晚上還會突然哭醒,愁!
  • 孩子害怕「想出來」的恐懼?一招幫你解決
    ●0-2歲的孩子,會害怕突入起來的聲音,害怕比自己體型大的動物(除了自己家從小一起長大的寵物),害怕醫生和打針,害怕陌生人以及和媽媽分離。●3-4歲的孩子,怕黑,怕被親人留下不要自己,怕妖怪(比如床下的妖怪,窗外的影子,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妖怪),怕噩夢。
  • 4歲男孩2個月換6家幼兒園,被「勸退」的原因,家長要反思
    冬冬是一個4歲的小男孩,因為家裡只有這一個孩子,所以說,冬冬可以說是從小就被家裡人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基本上人人都會寵著他,他是家裡的「小皇帝」。因為現在的冬冬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所以說,冬冬的父母就把兒子送去了幼兒園,哪怕他們也很不舍。
  • 蒙特梭利幼兒園好不好?過來人媽媽跟你細數6條優缺點!幫你決斷
    我能告訴你的是,市面上大多數的蒙氏園(蒙特梭利幼兒園簡稱),恐怕都跟書裡描述的,相差甚遠。我家大寶在一家蒙特梭利幼兒園讀了3年半,因為是混齡,也沒有明顯的小中大班的界限,3年半一晃而過,用四個字形容我們和幼兒園的關係,就是「相愛相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