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羅馬在徵服了義大利半島之後,要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來保持自己的霸權地位。於是,它將目光投向了地中海地區。在地中海地區的擴張主要又分為兩個階段,即對西地中海地區的徵服和對東地中海地區的徵服。今天呢,我們主要來講一下對西地中海地區的徵服――布匿戰爭系列。
布匿戰爭形勢圖
要說這個布匿戰爭,我們首先要說講講布匿是什麼意思。布匿是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稱呼,迦太基又是什麼呢?迦太基是歐洲一個叫腓尼基的民族在北非的一塊殖民地,後來它的人口不斷增多,殖民範圍不斷擴大,看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強盛,迦太基人就乾脆在那建國了。本來迦太基和羅馬之前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希臘,兩人是好兄弟來著,但羅馬在徵服義大利南部之後,成為迦太基在西地中海地區的勁敵,這個時候可就顧不上什麼兄弟情誼了,於是在公元前264到公元前146年,布匿系列戰爭打響了。真可謂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迦太基古城遺址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起因是爭奪美麗的西西里島,這個島盛產穀物,有了它,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大型的糧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食了,除此之外,糧食也可以出口或者供本國人民食用,這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羅馬首先進軍西西里島,取得了初次勝利,為了讓羅馬失去優勢,迦太基憑藉強大的海軍封鎖了西西里和義大利半島,因為西西里是個多山地的島嶼,只要把港口封鎖了,羅馬就再也不能增兵了,結果一山更比一山高,羅馬人又調集了大量軍艦,在艦首安裝了接舷吊橋,變海戰為陸戰,獲得了米列海戰的勝利,但是派去迦太基本土攻打的羅馬軍隊就有點慘了,被迦太基打的潰不成軍,在跑路的過程中又遭遇了海上風暴,損失慘重。最後雙方在西西里展開激戰,羅馬使用了圍困戰術,再加上迦太基本土內爆發的一場起義,內憂外患之下的迦太基只能宣布投降,把西西里島和周圍島嶼賠給了羅馬人,又賠償了3200塔蘭特。這場長達23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羅馬士兵形象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前201)
跌倒了沒關係,再爬起來又是一條好漢,迦太基人當然不甘心失敗。它向北在西班牙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秘密策劃反擊羅馬的營地。這件事挑戰了羅馬人的底線,在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開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像第一次一樣,羅馬還是讓一部分軍隊進攻迦太基本土,另一部分軍隊進攻它要爭奪地盤,但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先發制人,率領大軍從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開始朝著義大利進攻,這是羅馬人沒有想到的,因為沿途地理環境非常險惡,並且還會不時有野蠻部落的侵擾。
第二次布匿戰爭形勢圖
走到高盧地區時,漢尼拔還吸收了不少高盧人補充軍隊,在中途,他們遇到了羅馬人的阻擊隊伍,但在漢尼拔的英明指揮下,還是擊敗了羅馬人。羅馬集中兵力開始攔截漢尼拔的軍隊,而漢尼拔卻非常機智地採取了迂迴戰術,他先率領軍隊穿越亞平寧山脈,再穿過亞努河下遊的一大塊,偷偷地繞到了羅馬軍隊的後面,羅馬軍隊中了漢尼拔的計策,在特拉西梅諾湖遭到了漢尼拔軍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圖
特拉西梅諾湖一戰大敗後,羅馬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趕緊換了一個叫費邊的指揮官前去帶領軍隊和漢尼拔對戰。但漢尼拔並非常人,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指揮官,他知道羅馬城易守難攻,如果強行攻陷的話吃力不討好,於是他用了一招離間計。怎麼用的呢?漢尼拔率領軍隊到了亞得裡亞海沿岸,繼續向南行軍,對沿途的義大利聯盟分化瓦解,想讓羅馬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那麼費邊是怎麼做的呢?費邊也不敢和漢尼拔硬剛,他選擇了悄悄地跟在漢尼拔軍隊的後面,沒事就騷擾他們一下,但又不與之正面對決,不得不說,費邊這一招有效的牽制和消耗了漢尼拔的軍隊力量,但是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義大利城鄉的居民已經因為這場戰爭飽受戰亂之苦,他們強烈要求羅馬速戰速決。
於是,公元216年,羅馬和迦太基在坎尼進行會戰。漢尼拔這一次運用了他的騎兵優勢,將羅馬軍隊像包餃子一樣包了起來,羅馬軍隊損失慘重,而漢尼拔卻只損失了6000人。最讓羅馬人擔心的事發生了,這次戰爭過後,義大利半島上的聯盟國紛紛倒戈,投向了迦太基的懷抱,那麼羅馬人接下來如何翻轉局勢呢?
坎尼會戰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羅馬人要求17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入伍,甚至奴隸也被編進了軍隊,有點拼死一戰的意思了。他們繼續實行費邊的軍事戰略,避免和漢尼拔硬剛,嚴厲的制裁倒向迦太基的城邦,同時破壞迦太基的補給線,這樣一來,戰爭的優勢漸漸地倒向了羅馬,羅馬將倒戈的城邦全部攻陷,狠狠地懲罰了他們。之後,派了一個叫斯齊比奧的將軍去西班牙攻陷新迦太基城,切斷漢尼拔的後方支援。公元前204年,斯齊比奧將軍再次向南進發,進攻迦太基城,這漢尼拔無奈,只能回軍支援,這一招,和當年孫臏圍魏救趙的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是跨越時空的神交了。公元前202年,斯齊比奧和漢尼拔在一個叫扎瑪的地方決戰,羅馬的騎兵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漢尼拔戰無不勝的稱號終於被打破了。
漢尼拔雕塑形象
公元是201年,迦太基再次籤訂了屈辱的條約,條約規定,迦太基割讓一切海外土地;所有的海上戰艦和戰象全部賠給羅馬,同時賠款一萬塔蘭特,最重要的一條,未經羅馬允許,迦太基不準擅自對外作戰。自古以來,戰敗條款淺層次的就是割地賠款,深層次的就是剝奪國家主權了,這樣看來,迦太基已徹底的失去了他的獨立地位,而羅馬也初步奪取了在地中海西部地區的霸權。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前146)
你以為這就完了?對羅馬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白居易有句詩寫得特別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五十多年後,迦太基的經濟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一片繁榮的景象。此情此景又讓羅馬人想起了多年前被迦太基人支配的恐懼,他們唯恐迦太基死灰復燃,又成為自己強勁的對手。
努米底亞士兵形象
為了讓自己的軍事進攻有正當的理由,羅馬人縱容努米底亞侵佔迦太基人的領土,那麼迦太基人就不得不起兵反抗,這樣一來,迦太基就違反了當年籤訂的條約,羅馬也就藉此理由順利出兵迦太基,就這樣,一場完全是以強欺弱性質的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開始了。其實一開始,羅馬軍隊剛登陸上岸時,迦太基人並沒有準備反攻,為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再次遭遇戰火,他們選擇了求和,羅馬提出的所有苛刻條件,他們全盤接受。
但是羅馬軍隊的指揮官仍然不肯放過他們,他讓一個迦太基人去放火摧毀這座城市,並讓全體迦太基居民撤離到離海15公裡的地方令建居民點,忍無可忍的迦太基居民終於爆發了,他們殺掉了主張投降的元老,決心抵抗到底。守城的過程的艱難的,剛開始的兩年,羅馬軍隊對他們束手無策,但是,到了第三年,城內爆發了瘟疫和饑荒,羅馬軍隊藉此機會破城而入。他們將迦太基城燒成灰燼,夷為平地,同時還對這塊土地撒鹽加以詛咒,並將俘虜的5萬迦太基居民賣為奴隸。就這樣,迦太基變成了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在這之後,羅馬將迦太基的所有同盟城邦都屠戮一番,它徹底的成為了西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攻城圖
結語
布匿戰爭是羅馬崛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奠定了羅馬興旺發達的基礎,同時對羅馬內部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軍事結構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戰爭過程中,羅馬軍隊也對其戰略戰術進行了不斷的創新,而不屈不撓,絕地反擊的精神也為羅馬人精神寶庫中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這次戰爭中的失敗者迦太基,和羅馬爭奪西地中海地區的霸權是他們英雄主義的濫觴,而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面對強敵,他們沒有屈服,一直堅守,奮力反抗是他們從英雄主義到史詩精神的完美升華,在最後堅守的那兩年,迦太基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