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匿戰爭中羅馬手段頻出,奠定強盛基礎的同時深入影響其內部結構

2020-12-17 歷史中郎將

導語

羅馬在徵服了義大利半島之後,要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來保持自己的霸權地位。於是,它將目光投向了地中海地區。在地中海地區的擴張主要又分為兩個階段,即對西地中海地區的徵服和對東地中海地區的徵服。今天呢,我們主要來講一下對西地中海地區的徵服――布匿戰爭系列。

布匿戰爭形勢圖

要說這個布匿戰爭,我們首先要說講講布匿是什麼意思。布匿是羅馬人對迦太基人的稱呼,迦太基又是什麼呢?迦太基是歐洲一個叫腓尼基的民族在北非的一塊殖民地,後來它的人口不斷增多,殖民範圍不斷擴大,看著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強盛,迦太基人就乾脆在那建國了。本來迦太基和羅馬之前因為有共同的敵人希臘,兩人是好兄弟來著,但羅馬在徵服義大利南部之後,成為迦太基在西地中海地區的勁敵,這個時候可就顧不上什麼兄弟情誼了,於是在公元前264到公元前146年,布匿系列戰爭打響了。真可謂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迦太基古城遺址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起因是爭奪美麗的西西里島,這個島盛產穀物,有了它,就相當於有了一個大型的糧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糧食了,除此之外,糧食也可以出口或者供本國人民食用,這都是一筆可觀的財富。羅馬首先進軍西西里島,取得了初次勝利,為了讓羅馬失去優勢,迦太基憑藉強大的海軍封鎖了西西里和義大利半島,因為西西里是個多山地的島嶼,只要把港口封鎖了,羅馬就再也不能增兵了,結果一山更比一山高,羅馬人又調集了大量軍艦,在艦首安裝了接舷吊橋,變海戰為陸戰,獲得了米列海戰的勝利,但是派去迦太基本土攻打的羅馬軍隊就有點慘了,被迦太基打的潰不成軍,在跑路的過程中又遭遇了海上風暴,損失慘重。最後雙方在西西里展開激戰,羅馬使用了圍困戰術,再加上迦太基本土內爆發的一場起義,內憂外患之下的迦太基只能宣布投降,把西西里島和周圍島嶼賠給了羅馬人,又賠償了3200塔蘭特。這場長達23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羅馬士兵形象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前201)

跌倒了沒關係,再爬起來又是一條好漢,迦太基人當然不甘心失敗。它向北在西班牙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秘密策劃反擊羅馬的營地。這件事挑戰了羅馬人的底線,在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開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像第一次一樣,羅馬還是讓一部分軍隊進攻迦太基本土,另一部分軍隊進攻它要爭奪地盤,但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先發制人,率領大軍從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開始朝著義大利進攻,這是羅馬人沒有想到的,因為沿途地理環境非常險惡,並且還會不時有野蠻部落的侵擾。

第二次布匿戰爭形勢圖

走到高盧地區時,漢尼拔還吸收了不少高盧人補充軍隊,在中途,他們遇到了羅馬人的阻擊隊伍,但在漢尼拔的英明指揮下,還是擊敗了羅馬人。羅馬集中兵力開始攔截漢尼拔的軍隊,而漢尼拔卻非常機智地採取了迂迴戰術,他先率領軍隊穿越亞平寧山脈,再穿過亞努河下遊的一大塊,偷偷地繞到了羅馬軍隊的後面,羅馬軍隊中了漢尼拔的計策,在特拉西梅諾湖遭到了漢尼拔軍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圖

特拉西梅諾湖一戰大敗後,羅馬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趕緊換了一個叫費邊的指揮官前去帶領軍隊和漢尼拔對戰。但漢尼拔並非常人,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指揮官,他知道羅馬城易守難攻,如果強行攻陷的話吃力不討好,於是他用了一招離間計。怎麼用的呢?漢尼拔率領軍隊到了亞得裡亞海沿岸,繼續向南行軍,對沿途的義大利聯盟分化瓦解,想讓羅馬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那麼費邊是怎麼做的呢?費邊也不敢和漢尼拔硬剛,他選擇了悄悄地跟在漢尼拔軍隊的後面,沒事就騷擾他們一下,但又不與之正面對決,不得不說,費邊這一招有效的牽制和消耗了漢尼拔的軍隊力量,但是這樣下去並不是辦法,義大利城鄉的居民已經因為這場戰爭飽受戰亂之苦,他們強烈要求羅馬速戰速決。

於是,公元216年,羅馬和迦太基在坎尼進行會戰。漢尼拔這一次運用了他的騎兵優勢,將羅馬軍隊像包餃子一樣包了起來,羅馬軍隊損失慘重,而漢尼拔卻只損失了6000人。最讓羅馬人擔心的事發生了,這次戰爭過後,義大利半島上的聯盟國紛紛倒戈,投向了迦太基的懷抱,那麼羅馬人接下來如何翻轉局勢呢?

坎尼會戰

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羅馬人要求17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入伍,甚至奴隸也被編進了軍隊,有點拼死一戰的意思了。他們繼續實行費邊的軍事戰略,避免和漢尼拔硬剛,嚴厲的制裁倒向迦太基的城邦,同時破壞迦太基的補給線,這樣一來,戰爭的優勢漸漸地倒向了羅馬,羅馬將倒戈的城邦全部攻陷,狠狠地懲罰了他們。之後,派了一個叫斯齊比奧的將軍去西班牙攻陷新迦太基城,切斷漢尼拔的後方支援。公元前204年,斯齊比奧將軍再次向南進發,進攻迦太基城,這漢尼拔無奈,只能回軍支援,這一招,和當年孫臏圍魏救趙的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是跨越時空的神交了。公元前202年,斯齊比奧和漢尼拔在一個叫扎瑪的地方決戰,羅馬的騎兵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漢尼拔戰無不勝的稱號終於被打破了。

漢尼拔雕塑形象

公元是201年,迦太基再次籤訂了屈辱的條約,條約規定,迦太基割讓一切海外土地;所有的海上戰艦和戰象全部賠給羅馬,同時賠款一萬塔蘭特,最重要的一條,未經羅馬允許,迦太基不準擅自對外作戰。自古以來,戰敗條款淺層次的就是割地賠款,深層次的就是剝奪國家主權了,這樣看來,迦太基已徹底的失去了他的獨立地位,而羅馬也初步奪取了在地中海西部地區的霸權。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前146)

你以為這就完了?對羅馬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白居易有句詩寫得特別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五十多年後,迦太基的經濟又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一片繁榮的景象。此情此景又讓羅馬人想起了多年前被迦太基人支配的恐懼,他們唯恐迦太基死灰復燃,又成為自己強勁的對手。

努米底亞士兵形象

為了讓自己的軍事進攻有正當的理由,羅馬人縱容努米底亞侵佔迦太基人的領土,那麼迦太基人就不得不起兵反抗,這樣一來,迦太基就違反了當年籤訂的條約,羅馬也就藉此理由順利出兵迦太基,就這樣,一場完全是以強欺弱性質的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開始了。其實一開始,羅馬軍隊剛登陸上岸時,迦太基人並沒有準備反攻,為了不讓自己的國家再次遭遇戰火,他們選擇了求和,羅馬提出的所有苛刻條件,他們全盤接受。

但是羅馬軍隊的指揮官仍然不肯放過他們,他讓一個迦太基人去放火摧毀這座城市,並讓全體迦太基居民撤離到離海15公裡的地方令建居民點,忍無可忍的迦太基居民終於爆發了,他們殺掉了主張投降的元老,決心抵抗到底。守城的過程的艱難的,剛開始的兩年,羅馬軍隊對他們束手無策,但是,到了第三年,城內爆發了瘟疫和饑荒,羅馬軍隊藉此機會破城而入。他們將迦太基城燒成灰燼,夷為平地,同時還對這塊土地撒鹽加以詛咒,並將俘虜的5萬迦太基居民賣為奴隸。就這樣,迦太基變成了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在這之後,羅馬將迦太基的所有同盟城邦都屠戮一番,它徹底的成為了西地中海地區的霸主。

攻城圖

結語

布匿戰爭是羅馬崛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奠定了羅馬興旺發達的基礎,同時對羅馬內部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軍事結構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戰爭過程中,羅馬軍隊也對其戰略戰術進行了不斷的創新,而不屈不撓,絕地反擊的精神也為羅馬人精神寶庫中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這次戰爭中的失敗者迦太基,和羅馬爭奪西地中海地區的霸權是他們英雄主義的濫觴,而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中,面對強敵,他們沒有屈服,一直堅守,奮力反抗是他們從英雄主義到史詩精神的完美升華,在最後堅守的那兩年,迦太基人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悲壯的愛國主義史詩。

相關焦點

  • 地中海霸權爭奪戰——布匿戰爭中,為何羅馬人笑到了最後?
    利用敵船靠近時將其勾住,然後士兵以此登上敵船,甲板上進行「陸戰」,將自己不擅長的海戰變為「陸戰」,不得不佩服羅馬人的聰明才智。迦太基人面對羅馬的戰術,一時間之間毫無對策,而羅馬人也打破了迦太基人海上無敵的神話,使羅馬人樹立了海戰信心。
  • 銀幣登場:第二次布匿戰爭與羅馬經濟體制的轉型
    羅馬的經濟也是在義大利半島內部的貿易系統進行交易的,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其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也只有可能會受到氣候和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並無太多外部經濟。對比來看,迦太基卻是在整個地中海地區進行貿易的海上經濟大國,其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與地中海地區其他國家的貿易流通,比起共和國,迦太基擁有更大的市場和貿易圈。經濟模式上的不同,決定了戰爭的走向,也改變了羅馬共和國。
  • 羅馬鬥獸場,不僅僅只是一座遺蹟,更是龐大強盛的羅馬帝國
    縱觀整個羅馬帝國的崛起過程,戰爭是其中最為常見的手段,也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經過這次改革,羅馬內部的階級矛盾得到了極大緩解,並得以積聚起全國的力量開始對外徵伐。為了獲得地中海西部的控制權,羅馬同當時的強國迦太基之間爆發了三次布匿戰爭,前後長達百餘年。 在三次都戰敗的情況下,迦太基滅亡,羅馬則將其變為自己的第一個行省——阿非利加行省。
  •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羅馬女性是如何參與社會的?
    英國學者顧素爾在他的《家族制度史》①中,將古羅馬家庭看作是一個社會單位,同時他將古羅馬家庭史劃分為兩個時期進行論述。從顧素爾對古羅馬家庭史的分期論述來看,第二次布匿戰爭可以看作是古羅馬家庭史的分水嶺。同時筆者也將第二次布匿戰爭作為研究古羅馬女性社會參與變化情況的分水嶺,這是因為女性的生活場景和人生價值觀更多地體現在家庭中,她所發生的任何變化首先都是由其在家庭中的角色來表現的。
  • 《萬國覺醒》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
    ,在《萬國覺醒》中,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了解這些題目的答案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 「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古國?",在《萬國覺醒》中,很多小夥伴都不是很了解這些題目的答案是什麼?
  • 二次布匿戰爭轉折點梅託羅戰役:一場戰爭,挽救古羅馬
    中世紀是古代歐洲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在這個歐洲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階段,他們爆發了很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戰役。公元前218年至前201年,羅馬帝國與腓尼基人建立的古國迦太基,爆發了第二次布匿戰爭,而梅託羅戰役就是這次戰爭的轉折點。關於這場戰役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羅馬帝國對外擴展中的一個插曲。
  • 行省制度:古羅馬霸權強盛的秘密
    羅馬能夠縱橫地中海權力角鬥場八百餘年,一定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統治藝術,而"行省制度",便是支撐羅馬霸權強盛不衰的重要基石。(處死塔克文)霸權,需要足夠的實力。觀察一個政權是否具有實力,就需要關注它的組織結構是否能夠在充分的汲取社會資源維持統治的同時,還能避免拿走太多,以致於影響社會的可持續運轉。
  • 從戰略之父到英雄末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的英雄末路
    導語:從戰略之父到英雄末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的英雄末路公元前237年,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巴卡率軍出徵伊比利亞,臨行前他告訴自己年僅9歲的兒子:"你要仇視羅馬,你要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成為與羅馬勢不兩立的仇人。"25年後,男孩繼承父業,成為迦太基新的軍事統帥。他叫漢尼拔·巴卡。
  • 他率領僱傭軍,創造了深入敵後15年未嘗敗績的神話
    公元前迦太基和古羅馬之間的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3次,前後持續近120年。3次布匿戰爭,均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最終迦太基被古羅馬消滅,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此後,古羅馬掌握了地中海的霸權。在看似一邊倒的戰爭中,誕生了一位被稱為戰神的人物,他就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統帥——漢尼拔·巴卡。
  • 集文化和娛樂於一體,羅馬洗浴文化是如何剝離「實用精神」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化中,「水」乃是其中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思想的集中體現。而在距離中國很遠的地球另外一端,同樣是曾經繁盛一時的國家,其國民思想幾度轉折,卻終究又同中國一樣都是和「水」有著極大地淵源,這個國家便是羅馬。
  • 如果同時期羅馬和秦朝發生戰爭誰會贏?
    古代羅馬被譽為西方古代史的名片之一,它先後延續兩千多年,不僅農業、工商業高度興盛,文化藝術方面也頗有造詣,給世界留下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對後世的西方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古羅馬文明完美的傳承和發展了古希臘文明,開創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巔峰。古羅馬雄踞世界西方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漢兩朝遙相鼎立,成為當時世界的兩極。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1、羅馬歷史發展線索:   義大利半島出現城邦(公元前1000)—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4世紀末)—西羅馬滅亡於日耳曼人的打擊(476年)   2、主要戰爭:布匿戰爭(羅馬—迦太基)、斯巴達克起義   3、公元前49
  • 古老文明亞述帝國,其郵驛制度徒有其表,更多是王權管理的手段
    歷史上對於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定義,最基礎的兩個標準就是疆域面積和軍事實力,雖然經濟實力和文明程度也很重要,但是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時代,軍事實力和廣闊的疆域更能代表強大帝國的外在形象,特別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帝國。亞述帝國是兩河流域極其重要的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其全盛時期也要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紀左右。
  • 為兩院制民主奠定基礎的人——羅馬開國國君羅慕路斯
    羅慕路斯殺害了與自己意見不一致的親弟弟雷穆斯,又弒殺了自己的養父浮士德勒,於大約公元前753年創建了羅馬城,成為羅馬的開國國王。羅慕路斯在位期間,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擴大羅馬的地盤,增加人口。當時,羅馬的疆域內包含拉丁(亦是最早的羅馬人)、薩賓和伊達拉裡亞三個族群。每個族群有一個保民官。保民官全權負責本族的事務,如民政、祭祀和戰爭等。在統治早期,羅慕路斯實行開明的君主制。他設立了元老院,改革了軍制,並建立了一支屬於國王的衛隊。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羅慕路斯創立了羅馬人民會議制度。
  • 羅馬向東拓展時期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被迫擴張」,其和希臘東方最早的大規模軍事「交流」始於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應塔林頓等南義大利希臘城邦求助,跨海作戰,羅馬面對當時縱橫歐亞所向無敵的希臘化軍隊,在戰場上苦苦支撐,屢屢吃癟。但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後期,形勢完全逆轉,羅馬先是出手懲治了無法無天的伊利裡亞海盜,隨後海陸並進,嚴懲了幕後黑手伊利裡亞女王提烏塔,順便收了希臘西部沿海阿波羅尼亞等小城邦。此外,由於漢尼拔和馬其頓腓力結盟,後者派出艦隊想要乘人之危,但意圖卻被羅馬海軍輕鬆粉碎。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後,羅馬終於騰出手來。要知道羅馬人素來睚眥必報,腓力的過往行為絕不可能不被懲戒。
  • 對於結構素描的結構分析與表現
    結構是指事物形式的內在規定性。設計素描對於結構的分析與表現,能夠為我們進行進一步的構想和設計奠定基礎。成功的設計作品,往往都包含著設計師對於事物內在規律的認識以及對於形體結構的創造性理解。第二種是積量型結構,如一塊石頭、一朵雲彩、—只瓶子等(圖1-1)。積量型結構通常是靜止的、穩定的,呈「塊狀」或「粗重飽滿」的形態,其基本特徵是由體塊構成,其共同特徵是內部都暗藏著一種幾何構造關係,並能通過軸線、剖面線、切線等來確定。
  • 力敵強敵漢尼拔的羅馬群英
    作為西方歷史上最具威名的統帥之一,名將漢尼拔不可謂不有名,而說到漢尼拔的失敗,大多數人,要麼會歸功於羅馬名將西庇阿,要麼就歸功於羅馬獨裁官費邊,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是,在西庇阿崛起之前,即使有費邊制定了成功的拖延戰術,羅馬共和國也必須要有直面漢尼拔大軍的支柱存在,而正是這批人,為羅馬共和國爭取了寶貴的生存時間,為擊敗漢尼拔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