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詩人鍵和田秞子:溥傑在日本很有知名度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中秋節,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劉茁松發來微信「舊書店三元購一課本,海外風景」,並附上照片。我一看是日文書,便回復道:「兄喜歡日文書嗎?因我寫舊詩,當年與日本俳句詩人有過交往,並贈我她們的詩集,兄若喜歡我即寄贈。」他即復:「願得一本,不客氣了!」茁松兄是作家施亮兄介紹給我的,後來茁松兄約我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京城百藝》一書,他自然成了責任編輯。茁松兄好學博思,敬業認真,《京城百藝》便是他從我幾十萬字的文章中認真編選出來的。

資料圖 圖文無關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我有一部日本女俳句詩人鍵和田秞子的詩集,花神社俳句館出版,平成六年(1994)六月十日第一次印刷。扉頁用毛筆題寫「謹呈朱小平樣」,署名「鍵和田秞子」,無年月日(「樣」是日本人對親人、長輩、上級的尊稱)。詩集後附「略年譜」,截止年月為「平成五年(1993)六十一歲」。從間雜的漢字可知,她是日本幾個俳句協會的會員,出過不止一部詩集。

如此看來,我與鍵和田秞子見面最早應該在1993年。依稀記得當時受中華詩詞學會的委託,我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與日本俳句女詩人訪華團的座談。那時我尚年輕,為何讓我參加?好像日方的詩人都出過詩集,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國詩人出詩集還很難,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在1992年出版了《朱小平詩詞集》,數十家媒體刊發報導,正好符合中日雙方互贈詩集的要求。在座談會上,我向日方介紹了中華詩詞學會的基本情況和會員人數(當時有個人會員八千多人),她們驚嘆中國不愧是泱泱「詩國」。鍵和田秞子比我年長近三十歲,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當我送給她我的詩集,她看到封面是溥傑先生題寫的書名時,連連稱讚——溥老在日本很有知名度。

座談後用餐時,日方女詩人問我在中國有無寫俳句的人?我答:如同日本仍有人寫漢詩,在中國也有人寫俳句,比如林林先生。中國出版了不少介紹日本俳句的著作,僅世界知識出版社、譯林出版社便有《日本俳句詩》《日本和歌俳句賞析》《日本和歌的傳統》《怎樣欣賞俳句》等,也翻譯出版過不少日本俳句詩人的詩集,不知道其中有沒有鍵和田秞子的詩集。

行文至此,我很想知道她的近況,檢索的答案極簡單:生於1932年,於2020年6月11日逝世。

在將鍵和田秞子的詩集寄給茁松兄之前,我細觀此書,雖有漢字於其間,但不能完全讀懂。俳句乃中國樂府詩流入日本後演變發展出的一種古典短詩體裁,句式「五、七、五」,三句十七音字為一首;每首必有「季句」,以表達節令等,也十分講究遣詞造句的出處。青少年時代,我讀過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的俳句,總感覺他詩中的禪境不如中國古代詩人的禪詩含蓄。

鍵和田秞子的詩集附有《初句索引(五十音別)》和《季題別索引(五十音順)》,後者應是「季句」的出處;122頁至185頁為索引,全書不過185頁,可見俳句的遣詞造句很是講究。只可惜我等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欣賞詩意之美。不過,據說日文也如漢語,有古代和現代之分。

那次見面,除了鍵和田秞子,還有其他日方女詩人贈給我詩集。但前些日子將郊區書房裡的書揀選之後運回城裡,只覓到這一冊。

寫此文時,詢問現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王改正先生當年的細節,王先生告知是棚橋先生帶團來華與中國詩人交流的。當時中日的文化交流活動很多,後來他又接待過日本詩人吟詠團來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兩國吟詠古詩有何不同?惜未躬臨,無從遐想。

由此想起盛唐時李白、王維等與晁衡(阿倍仲麻呂)的詩情唱和「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徵帆一片繞蓬壺」,還有錢起《送僧歸日本》中的「浮天滄海遠」「萬裡眼中明」,如今讀來,依舊感人。魯迅先生的舊體詩中也有不少是寫給日本友人的,其中「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為送別佳篇;「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更堪稱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佳句。鍵和田秞子寫過關於中國的詩嗎?如果能翻譯出來,也許我會唱和吧?

(原標題:一部詩集引發的回憶)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朱小平

流程編輯:L022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日本「俳句」,段子手的寶藏,金句的天堂
    這些銀髮族的作品,可以說充滿了濃濃的「銀色幽默」,看起來好笑,品起來心酸,而且這些境遇就是每一個讀詩人的未來寫照。除了老人們詼諧的心態和人生的歷練之外,達到此效果的還有這些小詩的模式——俳句。俳句始於十六世紀,是日本最盛行的傳統詩歌形式,源自於我國古代的絕句,以5-7-5、三句十七音節構成,可能是世界上為人所知的最短的詩歌類型。
  • 露水的世——品味日本俳句裡的禪
    俳句風格多樣,有的樸素自然,有的華麗絢爛,有的詼諧幽默,有的古典優雅,蘊含禪意,幽寂空明。二、俳句的起源十五世紀中國的樂府詩傳到了日本,備受日本詩人喜愛,他們從中發展出一種格調高雅、古典詩——連歌。其後,中國的漢詩絕句相繼傳入日本,被日本詩人運用到創作中,融入了日本的禪道意境,形成其獨特的藝術形態。 後來,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代替。 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 日本俳句:「拭去眼角的珠滴」
    他是一位日本文學研究學者,也是一位翻譯家,特別是在翻譯俳句方面有許多建樹。俳句,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傳統俳句的特點是由17音組成,分5、7、5音三節來寫,而且每首俳句,必須含有一個「季語」,即春夏秋冬、花卉草木等表現季節時令的詞,使俳句起到聯想和類似「賦比興」的作用。
  • 史無前例的跨國聯姻:溥儀親弟弟溥傑,與日本上流名媛的聯姻
    ,溥儀的弟弟愛新覺羅·溥傑和日本名門閨秀秀浩,在烽火狼煙之間的跨國愛情故事。後來日本人借嵯峨浩懷孕機會離間兩人,兩人關係急劇惡化,溥儀對溥傑充滿了猜忌,溥傑感到委屈甚至自虐,後來兩人重歸於好。經過蘇聯和撫順共同的幾年戰犯生涯,新中國後兩人關係一直不錯。
  • 俳句詩人千代尼:即便賞月,女人仍渴望陰影|一詩一會
    千代尼,又稱加賀千代女,是日本江戶時代最負盛名的俳句女詩人。六七歲時,千代尼就顯示出創作俳句的天賦。十二歲時,父親送她到俳人岸大睡處做幫傭並學習俳句。十七歲那年,松尾芭蕉弟子、蕉門十哲之一的各務支考到千代尼家中拜訪,當時,千代尼臨場創作的幾首詩令各務支考大為震驚,他在後來的一封信中盛讚千代尼才貌出眾,是寫俳句的高手。
  • 愛新覺羅 溥傑與嵯峨浩的傳奇愛情故事
    愛新覺羅 溥傑,晚清皇帝愛新覺羅傅儀的哥哥,嵯峨浩,日本華族嵯峨實勝侯爵的長女,最初的兩人因為政治原因而走到了一起。在《詩經》中對於愛情的記載: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認為,一見鍾情、相親相愛一輩子的場景,只是電影虛構的。
  • 日本俳句女孩取名:這些和風小詩讓你的寶寶名字優美動聽!
    修改的其實不止是這個年號,這意味著日本80、90年代的輝煌已經正式落幕,許多人關於那個時期的青春回憶也已經正式畫上了句點。關於「令和」這個年號,日本官方宣稱是從日本古典詩集《萬葉集》中取得,卻被推特上的日本網友指出「令和」其實出自張衡的《歸田賦》,原本日本官方希望不再延續以往從中國典籍中取年號的做法,結果還是被「顯微鏡」網友發現了。
  • 《一茶,貓與四季》:俳句大家寫給貓的情詩
    《一茶,貓與四季》:俳句大家寫給貓的情詩出版社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日本俳句大家小林一茶,也是個愛貓人士,曾寫下數百首關於貓的俳句。《一茶,貓與四季》近日引進出版,集結了小林一茶「寫給貓的情詩」。
  • 對馬島之魂全部俳句收集攻略 和歌作詩俳句頭帶詳細地點位置
    對馬島之魂全部俳句收集攻略 和歌作詩俳句頭帶詳細地點位置 對馬島之魂中,是可以收集一種叫做「俳句」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類似詩歌,然後通過這些就可以寫進和歌作詩中獲得頭帶,算是不錯的獎勵了
  • 直擊溥傑的日本妻子嵯峨浩的真容,身材高挑、五官精緻、氣質絕佳
    說起來,溥傑比哥哥溥儀幸運多了,他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的靈魂伴侶——日本妻子嵯峨浩,而這場政治聯姻,竟然讓溥傑的人生有了一抹最溫暖的底色。1937年1月,愛新覺羅·溥傑在日本人的陪同下,遠渡重洋,在嵯峨浩的外祖父家裡,和嵯峨浩相親見面。當時,嵯峨浩23歲,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身材高挑、五官精緻、氣質絕佳,畢業於女子學習院高等科,這些都給溥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盤點那些驚豔眾生的日本俳句
    可這樣一句極具中國古典韻味的詩歌,卻來自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中華詩詞的燦爛文明早已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那種驚心動魄的美是難以用隻言片語去描述的。大多是時候,最能直擊心底的絲絲縷縷的情愫,都出自一種無言的意境,它帶給人的是一種綿軟悠長的回味。但遺憾的是,只有極少數的人了解日本的俳句。
  • 從《東京教父》中阿花詠誦的三首俳句,看日本的俳句文化及審美觀
    在今敏的經典電影《東京教父》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橋段,聖誕飄雪的夜裡,阿花從垃圾堆裡撿到了一個棄嬰,他覺得這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並吟出了一首俳句:"幼子臉頰,灑落粉雪,清澈此夜。」這首俳句,將阿花的善良和溫柔襯託的淋漓盡致,在這部電影中,阿花一共詠誦了三首俳句,既表達了故事內涵,也暗喻了日本的俳句文化和審美取向。
  • ——俳句三聖外又一驕/嬌
    何以說她是日本俳句三聖(芭蕉、蕪村、一茶)外又一驕/嬌?千代尼(Chiyo-ni,1703—1775),又稱「千代女」,或「加賀千代女」,是最為世人所知的日本俳句女詩人。她小松尾芭蕉(1644—1694)五十九歲,是他的再傳弟子,可說是女版的芭蕉、女中「俳聖」,在俳句幾乎是男性作者天下的那個時代,為女性創作者佔了一席之地。
  • 盤點:孫中山、辜鴻銘、康有為、弘一法師、溥傑等9名人的日本妻
    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一時期的中國男子,大多都喜歡迎娶日本女性。這些人中,甚至不乏孫中山、郭沫若、辜鴻銘等知名人士。 1906年5月12日,大月薰生一女,名為富美子 。隨後,因為無力撫養女兒,大月薰被迫將女兒寄養,再度嫁人。
  • 俳句男孩:這些取自俳句的名字文藝高雅、讓你的寶寶風採出眾!
    「俳句是傳播微光與顫慄的詩。」法國人安德烈·貝勒沙爾的評價大概描繪出了這種體裁輕快優雅的特點。相比其它詩歌,俳句的特長在於用短小的語言帶出悠遠的意境。日本的俳聖松尾芭蕉將俳句推向了高峰,他的風格浪漫、清麗,而俳句還有另一位大家——小林一茶,一茶一生坎坷,三歲時喪母,八歲時父親續弦,十歲時繼母生了弟弟後一茶更是備受冷落。
  • 清政府滅亡後:皇弟溥傑迎娶日本皇室,真實的嵯峨浩才是個奇女子!
    為了拉攏愛新覺羅皇室貴族,日本人極力倡導兩國聯姻,不僅在民間倡導日本的女性嫁給中國男子,甚至日本男人迎娶中國女性。就連溥儀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溥傑也成為政治的產物。
  • 日本俳句,寫成這個樣子,也算詩嗎?
    短詩以其精巧絕妙的結構和立意,輕易就能打動人們的詩心,一直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愛。日本的俳句也通常被視為一種短詩,其中的一些名作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最著名的應該是松尾芭蕉的這句:「古池——青蛙躍進:水之音。」
  • 皇弟溥傑:被日本妻子痴等16年,陰謀婚姻變佳話,幸得周總理相助
    日本人的野心聰慧的溥傑自然知曉,此時原配夫人唐怡瑩便成為最有用的擋箭牌;當日本人表達中日聯姻的想法時,溥傑告訴日本人:自己是新知識分子,只能娶一妻。這是他最後的盾牌,然而威力並未持續多久!破碎的婚姻,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滿清皇室的身不由己,也映照著飽受蹂躪的華夏土地;而身為當事人的溥傑,那種身不由己的悲憤和挫敗感可想而知!對於日本人的陰謀,身為「傀儡」皇帝的溥儀儘管早有思想準備,然而還是大吃一驚!
  • 溥儀的日本皇親弟媳有多美?看完這組罕見的舊照,你就明白溥傑了
    之所以安排這樣一門婚事,目的很簡單,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國,因為日本逼著溥儀籤下了《帝位繼承法》,其中第5條寫道:「帝子孫皆不在,傳帝兄弟及其子孫。」眾所周知,溥儀沒有生育能力,這時候讓他的弟弟和日本女子結婚,那麼他們的孩子,未來極有可能成為偽滿洲國的皇位繼承人。
  • 星羅萬象一茶味——小林一茶的俳句藝術
    一、小林一茶的生命歷程與松尾芭蕉(1644—1694)、與謝蕪村(1716—1783)並列為日本「古典俳句三大家」的日本江戶時代俳句詩人小林一茶(1763—1827),於寶曆十三年(1763年)5月5日生於信州柏原(今長野縣上水內郡信濃町柏原)小康的自耕農家,父名小林彌五兵衛,母名「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