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原標題:「三重三輕」怎麼破解
產業扶貧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的根本途徑。近年來,貧困地區瞄準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因地制宜高質量推進產業扶貧,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個別地方也存在「三重三輕」問題,即「重投入、輕運營」「重生產、輕銷售」「重規模、輕品牌」。
解決「三重三輕」問題的關鍵,在于堅持新發展理念,在扶貧企業與貧困戶之間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莎車縣以工業化思維謀劃產業扶貧,在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提升了產業扶貧成效,值得總結和借鑑。
產業扶貧,就是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脫貧,產業培育和發展得好,才會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因此,首先要謀劃好產業發展,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以工業方式組織生產,加強運營、銷售和品牌培育,其實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對扶貧產業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關係到穩定脫貧、長遠發展,以及脫貧之後的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扶貧產業大多紮根鄉村,鄉村雖缺乏產業配套,市場卻是開放的,這就要特別重視和加強組織運營,讓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內統籌。新疆工信廳在幫扶深度貧困村過程中實施「集團化作戰」,不盲目引進同類企業,合力打造一個品牌,讓各貧困村互為促進,扶貧幹部互為支撐,扶貧產業迅速形成了規模,就是重運營的成效。
另外,無論是哪一類扶貧產業,產品終究要面對市場,要接受市場的檢驗,需要穩定的銷售渠道。因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品牌化發展是必由之路。因此,建議貧困地區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制定生產標準、保證產品質量、實施規範經營,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品牌。
其實,扶貧企業走好品牌化之路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一是有脫貧攻堅相關政策的支撐,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二是有「消費扶貧」的有力拉動,產品有基本的銷售渠道;三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農產品本來就極具特色和市場潛力,只是因為當地發展不充分,導致「養在深閨人未識」,如果經過精心打造,完全可以培育成優勢品牌。(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