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
蝙蝠是我們大自然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它們大多都聚集在陰暗潮溼的洞穴當中,但在城市裡面,我們偶然間也可以看到蝙蝠的身影。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時在不經意間就能夠有所體現。就拿蝙蝠來進行舉例,在我國古代社會,蝙蝠被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徵;但在西方社會,蝙蝠往往被看作是吸血鬼、女巫、邪惡的化身。
古人眼中的蝙蝠
早在我國漢朝時期,蝙蝠就已經被看作是祥瑞的象徵。在漢代的考古發現中,就曾出土過一個用蝙蝠來裝飾的銅鏡,除此之外在漢代古籍《禮記》當中,更是出現過關於蝙蝠的記載,由此可見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蝙蝠文化,古人祭祀的時候更是需要用到它們。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類的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升,現代人類已經意識到,蝙蝠的體內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堪稱是一個行走的病毒庫。雖說大部分野生動物的體內或多或少都蘊藏有病毒,但像蝙蝠這樣的仍然較為少見,這不禁讓我們感到奇怪,為什麼蝙蝠自身什麼事都沒有,而且帶有上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
蝙蝠的生態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地球上蝙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萬年以前,它們就已經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因此如果單論歷史來看,蝙蝠的歷史要遠遠的長於我們。在這數千萬年前的歲月推移當中,地球上有很多物種都已經滅絕,新的物種也在這一過程中誕生,還有些物種則是不斷根據環境發生變化,蝙蝠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的繁衍生存了下來。
因此,對於整個地球環境和生態鏈來說,蝙蝠的重要性是無需多言的。絕大多數的蝙蝠以昆蟲和節肢動物為食,還有一部分東南亞地區的蝙蝠則是以樹木上的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僅有非常小一部分的蝙蝠是依靠野生動物的血液為食,因此一看到蝙蝠就想到吸血咬人,其實是不正確的。
當我們意識到蝙蝠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想到它們在自然界的重要性了。和很多鳥類一樣,蝙蝠同樣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傳粉者。它們在花瓣上採食花粉的時候,一部分花粉就會不可避免地落在蝙蝠的身上,它們隨後在空中飛行的時候,以及抵達到另一處花叢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粉過程。很多自然界的害蟲,也會被蝙蝠吃掉。
比如說我們非常討厭的蚊子,以及蝗蟲等危害農作物的害蟲,都是蝙蝠的美味口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出來的數據可以得知,一隻蝙蝠一晚上便可以吃掉數百隻昆蟲。如果沒有了這些進食者,繁殖能力強大的昆蟲或許會瀰漫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除此之外,蝙蝠在捕食昆蟲的同時,自身也是很多其他動物的食物。比如說在自然界,猴子、狐狸、野貓、蛇都是可以捕獵蝙蝠為食的。試想一下如果蝙蝠從自然界徹底消失,那麼就意味著這些野生動物可進食的渠道又少了一種,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病毒傳播的風險
除了維繫生態平衡以外,小小的蝙蝠還有著傳播病毒的風險。操之過急的捕獵行動有可能導致病毒擴散,對此科學家明確表示:會導致病毒傳播。蝙蝠的體內存在著數十種病毒,這些病毒平時深藏於蝙蝠的體內,野生動物吃了蝙蝠,並不會讓自身感染到病毒。我們人類經過加工之後食用病毒,會不會感染病毒並不是一件確定的事情,總而言之這些行走的病毒庫,我們人類最好不要輕易招惹。
但如果我們非要將某一區域的蝙蝠一網打盡,那麼便有可能將蝙蝠體內的病毒擴散至自然界。比如說大量的蝙蝠被消滅,換來的只是「易感蝙蝠」的增加,等到了那個時候,或許每一隻蝙蝠的體內都存在著大量的病毒,它們不算特別強大的傳播能力或許也會在變異過程中變得非常強大,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境地,或許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威脅。
因此,作為生態界重要的一類動物,我們人類最好還是不要輕易打擾它,讓它們順其自然地在野外生存發展,世世代代的在地球上延續下去。參考資料:
《禮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