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科學家:會造成病毒傳播

2020-12-22 小邯侃史

《抱樸子》:「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

蝙蝠是我們大自然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它們大多都聚集在陰暗潮溼的洞穴當中,但在城市裡面,我們偶然間也可以看到蝙蝠的身影。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有時在不經意間就能夠有所體現。就拿蝙蝠來進行舉例,在我國古代社會,蝙蝠被看作是吉祥、幸福的象徵;但在西方社會,蝙蝠往往被看作是吸血鬼、女巫、邪惡的化身。

古人眼中的蝙蝠

早在我國漢朝時期,蝙蝠就已經被看作是祥瑞的象徵。在漢代的考古發現中,就曾出土過一個用蝙蝠來裝飾的銅鏡,除此之外在漢代古籍《禮記》當中,更是出現過關於蝙蝠的記載,由此可見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蝙蝠文化,古人祭祀的時候更是需要用到它們。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人類的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升,現代人類已經意識到,蝙蝠的體內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堪稱是一個行走的病毒庫。雖說大部分野生動物的體內或多或少都蘊藏有病毒,但像蝙蝠這樣的仍然較為少見,這不禁讓我們感到奇怪,為什麼蝙蝠自身什麼事都沒有,而且帶有上千種病毒的蝙蝠,人類為何不將其滅絕?

蝙蝠的生態價值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地球上蝙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萬年以前,它們就已經出現在了這片土地上。因此如果單論歷史來看,蝙蝠的歷史要遠遠的長於我們。在這數千萬年前的歲月推移當中,地球上有很多物種都已經滅絕,新的物種也在這一過程中誕生,還有些物種則是不斷根據環境發生變化,蝙蝠就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的繁衍生存了下來。

因此,對於整個地球環境和生態鏈來說,蝙蝠的重要性是無需多言的。絕大多數的蝙蝠以昆蟲和節肢動物為食,還有一部分東南亞地區的蝙蝠則是以樹木上的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僅有非常小一部分的蝙蝠是依靠野生動物的血液為食,因此一看到蝙蝠就想到吸血咬人,其實是不正確的。

當我們意識到蝙蝠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想到它們在自然界的重要性了。和很多鳥類一樣,蝙蝠同樣是自然界非常重要的傳粉者。它們在花瓣上採食花粉的時候,一部分花粉就會不可避免地落在蝙蝠的身上,它們隨後在空中飛行的時候,以及抵達到另一處花叢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粉過程。很多自然界的害蟲,也會被蝙蝠吃掉。

比如說我們非常討厭的蚊子,以及蝗蟲等危害農作物的害蟲,都是蝙蝠的美味口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出來的數據可以得知,一隻蝙蝠一晚上便可以吃掉數百隻昆蟲。如果沒有了這些進食者,繁殖能力強大的昆蟲或許會瀰漫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除此之外,蝙蝠在捕食昆蟲的同時,自身也是很多其他動物的食物。比如說在自然界,猴子、狐狸、野貓、蛇都是可以捕獵蝙蝠為食的。試想一下如果蝙蝠從自然界徹底消失,那麼就意味著這些野生動物可進食的渠道又少了一種,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病毒傳播的風險

除了維繫生態平衡以外,小小的蝙蝠還有著傳播病毒的風險。操之過急的捕獵行動有可能導致病毒擴散,對此科學家明確表示:會導致病毒傳播。蝙蝠的體內存在著數十種病毒,這些病毒平時深藏於蝙蝠的體內,野生動物吃了蝙蝠,並不會讓自身感染到病毒。我們人類經過加工之後食用病毒,會不會感染病毒並不是一件確定的事情,總而言之這些行走的病毒庫,我們人類最好不要輕易招惹。

但如果我們非要將某一區域的蝙蝠一網打盡,那麼便有可能將蝙蝠體內的病毒擴散至自然界。比如說大量的蝙蝠被消滅,換來的只是「易感蝙蝠」的增加,等到了那個時候,或許每一隻蝙蝠的體內都存在著大量的病毒,它們不算特別強大的傳播能力或許也會在變異過程中變得非常強大,如果真的到了那種境地,或許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威脅。

因此,作為生態界重要的一類動物,我們人類最好還是不要輕易打擾它,讓它們順其自然地在野外生存發展,世世代代的在地球上延續下去。參考資料:

《禮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蝙蝠被稱為「移動的病毒庫」,可以讓蝙蝠滅絕嗎?
    蝙蝠被科學家稱為移動的「病毒庫」,現在已知在蝙蝠體內有超過140種病毒,其中60種可以傳播到人的身體上,並且蝙蝠體內還有部分未知的病毒。 可以說蝙蝠等野生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對於人類的威脅很大,因此說很多人提出消滅蝙蝠來防止病毒爆發傳播。
  • 蝙蝠體內超過80種病毒,為何自身不被感染
    正如在《細胞》(Cell)中所報導的,這項發現可能最終會引導人們更深入地了解病毒傳播,以及制定出對感染病人更好的治療方案。 「這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動物傳染病的傳播機制——動物們如何能夠在病毒寄宿於體內的情況下卻不患病,並將病毒傳播給人類?該過程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動物身為病毒的長期宿主,能夠獲得什麼好處?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蝙蝠是上千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有研究認為每種蝙蝠平均攜帶近20種可能使人生病的病毒。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 - 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蝙蝠是上千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有研究認為每種蝙蝠平均攜帶近20種可能使人生病的病毒。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
  • 該不該滅絕?對千隻蝙蝠抽血調查後有多重發現,科學家:反對
    人類對於蝙蝠的恐懼急速加大,因為眾所周知此次疫情的爆發,與蝙蝠息息相關,所以很多國家都呼籲應該滅絕蝙蝠。甚至這些人們認為蝙蝠給人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所以消滅它們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但是近日在《科學報告》,中一支國際科研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蝙蝠的論文,在論文中科學家對科學家們對千隻蝙蝠進行了抽血調查,有了多個重大發現,以及對是否滅絕蝙蝠也有了新的看法。
  • 蝙蝠攜帶4000多種病毒,為何不在其身上提取病毒製作疫苗?
    那麼有人就會有疑問了,如果病毒可能來自於蝙蝠,為何不直接在蝙蝠身上提取完整的病毒製作疫苗實驗一下呢? 另外,病毒是會發生病變的,雖然說SARS病毒的最終宿主是蝙蝠,但是其來到中間宿主果子狸身上已經發生了改變,再次來到人體內的時候也已經發生了病變,當初蝙蝠身上的一種的病毒來到人體內可能是多種病毒的結合體
  • 蝙蝠在科學界被稱為「移動病毒庫」,為何不讓它們滅絕?
    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中,有新的物種出現,也有難以計數的物種滅絕。公元17世紀到公元20世紀的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就有三百多種生物滅絕。其中有非洲的熊、生活在世界最南端的狼、世界上最大的海雀等。害蟲一直是人類深惡痛絕想要其滅絕的物種,但這些物種隨著人類的演化也一直「陪伴」著人類發展。他們數量龐大,適應力強,繁殖能力也強。
  • 毒王蝙蝠:體內又發現6種冠狀病毒,人類會面臨新的威脅嗎?
    PLOS ONE上發表的論文這六種病毒都很危險嗎?這是一項官方資助的PREDICT的計劃中的一部分,目的是識別有可能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病毒,而毒王蝙蝠顯然是科學家最「喜歡」的研究對象,因為它們體內的環境,非常適合成為病毒的病毒的宿主!目前認為蝙蝠身上可能攜帶了上千種未知病毒。
  • 新型蝙蝠病毒或致考拉滅絕;微軟麻將AI將教人類打牌;斯坦福研發...
    SME SME科技故事蝙蝠身上發現新型病毒,或為「考拉愛滋」#生物澳大利亞的持續了幾個月的山火雖然停止了,卻對當地的野生動物特別是身為國寶的考拉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面臨著功能性滅絕的風險。
  • 蝙蝠攜帶上百種病毒,為何不會生病?只因它含有6種特殊基因
    研究者推測,這其實是與蝙蝠的基因變異有關,因為它們進化出了飛行的能力,所以它們體內的免疫系統也就變得非常特殊。蝙蝠為何會對病毒免疫呢?研究發現,這是因為蝙蝠一直都處於高燒狀態,這種高燒的狀態讓它們體內的病毒沒有辦法在它們的身上施展,不過,卻可以通過蝙蝠的飛行,來完成病毒的傳播,所以,蝙蝠又是自然界中最可怕的「病毒宿主」之一。
  • 野生動物會傳播哪些病毒?
    蝙蝠的飛行器官不是翅膀,是翼手。蝙蝠能攜帶100多種病毒,是病毒攜帶大戶。雖然蝙蝠攜帶了很多病毒,但蝙蝠幾乎不會發病,這得益於它逆天的免疫系統。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上升到40攝氏度,會「燒死」很多病毒。蝙蝠攜帶的最可怕的病毒種類包括:SARS病毒(最初叫非典)、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這些病毒都曾殺死很多人。當然,並非所有的蝙蝠都會傳播病毒。大部分病毒的傳播途徑是,蝙蝠被蛇等敵人吃掉,病毒轉移到蝙蝠的敵人身上,人們再吃掉蝙蝠的敵人,隨後傳染給人類。
  • 蝙蝠有「毒王」之稱,既然蝙蝠這麼毒,為什麼人類不將其趕盡殺絕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有劇毒的動物,而有些動物自身就攜帶著大量病毒。前一種動物能夠釋放出劇毒的毒液,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讓人斃命,例如眼鏡王蛇。後一種動物主要通過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動物來彰顯「毒氣本色」。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動物有「毒王」之稱,同時也被認為是行走的病毒庫,它就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蝙蝠。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為何蝙蝠可以與這些病毒長期相安無事?它們就不會生病嗎?得益於它們的超能力。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在飛行中,蝙蝠的體溫可高達40℃。高體溫能減少體內病毒的複製和載量,也淘汰一批因此無法共生的病毒,餘下一些適應高體溫的病毒。
  • 蝙蝠竟然會傳播狂犬病毒?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感到害怕
    其實,在蝙蝠的身上,攜帶的可有上百種病毒,這還是單只蝙蝠所攜帶的病毒數量,在自然界中,科學家目前在蝙蝠的身上一共檢測出了4000多種病毒,而有觀點認為,或許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數量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 蝙蝠號稱「毒王」,人類為什麼不將它消滅?科學家:會有嚴重後果
    要知道,在沙漠中,駱駝是人類的夥伴,是他們生存的希望,僅僅因為飲用水問題而大量殺害它們,怎麼也不合乎常規。 近年來,病毒在世界各地肆行,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科學家研究後發現,蝙蝠是病毒的攜帶者,是自然界「毒王」。
  • 蝙蝠是移動的「病毒庫」,攜帶4100多種病毒,但為何安然無恙
    據了解,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由此可見,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隨便一個病毒就能讓人類致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那麼蝙蝠身上攜帶如此多的病毒,為何蝙蝠安然無恙呢?蝙蝠有什麼特別之處?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6日發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利維婭·洛雷羅題為《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但人類卻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利維婭·洛雷羅認為,儘管深受負面輿論困擾,蝙蝠還是為環境和人類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 科學家發現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不會生病的原因!
    蝙蝠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帶有一點邪惡的神秘生物,事實上人類的整個文明中都有蝙蝠的痕跡,因為蝙蝠是自然界中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在內,還有破壞力更強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來自蝙蝠的傳播,科學家從全世界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各種冠狀病毒就超過
  • 人類如果把所有蝙蝠殲滅,會有什麼後果?科學家:會危及整個地球
    說起病毒,很多人聽聞後渾身都會不自覺地打了個冷顫,在人類歷史上,由病毒而引發了重大災難屢次出現。比如1976年的非洲伊波拉病毒,在蘇丹、剛果共和國的部分地域肆意流行傳播,感染者的內臟會化為血水,在極度痛苦中慢慢死去。看過關於此起病毒事件的有關報導,無人不心有餘悸。
  • 新冠病毒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為何能在人類流行?科學家再發聲
    我國政府和機構發言人已經多次指出,HCoV-19病毒起源是一個科學問題,理應由科學家來回答。事實上,已經有多個科學家團隊基於研究證據證明,HCoV-19源自自然進化,大概率是從野生動物跨越物種屏障感染人類並造成了人際間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