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2020-12-08 阿蘋讀書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所編著,蘇珊博士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作品被翻譯成超過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她的心理學著作曾多次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解除了無數人心靈方面的困擾。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蘇珊透過眾多她接觸的案例,解釋了有毒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兩部分。

「當我試著尋找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時,頭腦中不斷閃現一個詞——有毒。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被奪走的童年

「首先,你要弄明白自己是受錯誤的逼迫過早成長起來的,本應屬於你的童年生活被奪走了。其次,你必須承認,你在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

人們常說童年是最快樂最無慮的年紀,然而,在中毒家庭裡,孩子的童年卻是被奪走的,他們在童年時期就被迫開始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或者說是父母將這個責任推給了孩子。

家庭的關係是錯亂的,孩子不像孩子,承擔著家庭的責任,而大人不像大人,像孩子一樣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和不滿,逃避著對於家庭、對於配偶、對於子女的責任,而他們能帶給孩子的只有讓他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我有一個朋友,他小的時候家庭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好,父母沒有穩定的工作,只能靠做一些零工來賺錢,有時可能還需要向別人家借錢,生活確實有些捉襟見肘,可這一切並不是孩子的錯,但是他的母親總會和他抱怨家裡的貧窮、生活的辛苦、別人家的富足,甚至抱怨當初不應該要第二個孩子,也就是他。

正如蘇珊在書中所說的「孩子們通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家裡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們的錯。」更何況這樣明確的指出,在兒時的他看來,都是自己的錯才導致自己家庭的貧窮,他不敢和父母要零花錢,也不敢提任何與錢有關的需求。

在本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裡,他在心理上卻過早的開始思慮家庭的負擔,在其他孩子還在瘋玩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琢磨怎麼能在自己長大後多多的賺錢。時間並沒有因為他的思慮而加快腳步,但是他的童年時光卻加快了腳步走過。

單方面的原諒沒有意義

「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是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還要請你體諒一下!」《請回答1988》裡面的這句話曾經讓多少人淚目,也成為為父母的過失辯解的一句有力的臺詞。但是正因為在「孝」道至上的東方國家,「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的思想下,兒女受到的傷害才會被忽略,以至於更容易形成性格的缺陷。

確實,父母也是在邊學習邊做父母,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可能大多數都不是故意的,但是是否故意和是否傷害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其實很多人明白自己的一些性格缺陷來自於父母的傷害,但是卻在道德、良知等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為父母辯解,自我意識在弱化抹殺掉曾經遭受的傷害,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選擇單方面的原諒。

但是蘇珊在書中強調:這種弱化和原諒對於被傷害的人來說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帶來的只是被傷害後卻什麼也做不了的消極情緒。

原本這個傷害的發生就是在你與父母之間的,但是父母什麼都沒有做,你單方面的原諒不但沒有意義,也說服不了自己更釋放不了自己內心的委屈和傷害帶來的悲傷。

大家都記住了那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但是多少人卻忽略了在這之前還有一句「爸爸媽媽對不住你!」

直面父母,說出你受到的傷害

「從容堅定地同父母談一談自己記憶中發生在童年時期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你盡可告訴他們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以及你與他們目前的關係的。」

這看似只是進行一段談話,但對於受傷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尤其是已經成年的孩子。童年受到的傷害讓他們已經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特別對於父母還增加了一層恐懼,談話後父母的反應、與父母的關係等考慮都會讓這種直面式談話難以進行。

但是作者在書中還是鼓勵直面父母,因為這會讓你面對了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從父母給予的有毒的自責、痛苦中解脫出來,緩解你的無助感和無能感,而另一個原因就是轉移,如果不去解決對父母的恐懼、愧疚、自責和憤怒,那麼這些情感就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的身上。

如果這種直面式的談話對你來說實在太困難,以至於你可能因此而放棄,那麼作者蘇珊還建議了另一種方式——寫信,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反覆修改到你滿意為止,然後給到你父母。信件中應該涵蓋四點內容: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當然,父母在接受了你的面談或者信件後可能會沉默、會道歉,也有可能會暴怒、指責、叫罵,但是這種直面解決的不是父母的回應,而是解決你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

「就算沒有任何戰利品,就算你沒能把計劃中的臺詞全部說完,就算你慌亂中又開始為自己辯解,就算父母憤然起身棄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你對自己和父母坦誠了你生活的真相。從今以後,你再不會受制於深陷與父母關係的舊有角色不得解脫的恐懼感。」

記得在一個訪談節目中,嘉賓在談及原生家庭的傷害時曾經說道「如果可以回到小時候,我想抱抱那時候的自己,告訴她一切都不是你的錯,你不必為此惴惴不安!」

時間當然不會重返,但是成年後的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改變原生家庭為造成的性格缺陷,就好像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所說的,你將重新的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原因造成的情緒敏感,如何療愈自我?
    由陌川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社交,讓情緒不再敏感》一書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這類人屬於「社交敏感者」,表現為對外界反饋高度敏感,質疑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容易自卑,總是充滿緊張和不安。一切都要回到原生家庭尋找原因: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愛。
  • 心理學:如何正確的改變內向敏感的性格?
    而是「過於敏感+討好型人格+自卑」,屬於原生家庭的負面產物。我2019年初,痛下決心改變自己改變敏感和討好型人格。下面是我自我救贖的全部經驗,高能幹貨,能幫助你擺脫敏感和討好型人格,「敏感+討好型人格」是高效的天敵。擺脫了他們,用高效做出點成績,自然也不會自卑。
  • 《二十不惑》:從四個女生的不同性格,看原生家庭對人影響有多大
    可以說,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婚姻、人際交往等等,都無不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也幾乎都是刻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的。就像電視劇《二十不惑》中,四個性格不同的女生,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其實從她們身上,都能看出原生家庭的影子。
  • 原生家庭的自卑,如何解脫?想療愈,只要做好這三步
    你們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感到自卑嗎?隔壁小微以前特別牴觸別人問關於她家庭任何方面的一些問題。小微的家庭很普通,父母感情非常不好,從小她都是在謾罵聲中度過的。早上睡不好一個覺,都是在他們的爭吵中醒來的。那段時間她都覺得自己很抑鬱,很想逃離這個家庭。她說,從小到大聽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 從自卑的形成原因找擺脫自卑的方法
    我認為自卑應該是性格敏感引起的。由於性格敏感,生活中時時事事都跟別人作比較,一當自己在某時或某事不如人家時,就覺得自己太笨了,什麼都不如人家,這就是自卑。有些人一旦陷入自卑泥潭,就不能自拔,並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徵,世界上有很多的悲劇都是由自卑引起的。那麼,怎樣才能擺脫自卑呢?我們就從形成自卑的幾個原因來分別討論。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敏感、自尊心強、強勢是她身上固有的標籤,明明知道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很大,可是這種割捨不掉的親情讓她也很無奈,曾多次嘗試著與母親溝通,可換來的是不理解,很長一段時間裡,工作和愛情皆不順,她甚至患上了中度抑鬱症。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 原生家庭魔咒
    來源:cmb-china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每個家庭都是有系統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 豆瓣8.8日劇《凪的新生活》:原生家庭讓他們相愛又註定分離
    、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她的暢銷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對於原生家庭的理論闡釋,來分析劇中男女主角的行為模式。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提到: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不消失。這些父母對於「空巢症候群」(孩子離家後父母不可避免要經歷的一種失落感)有種病態的恐懼。
  • 女生該如何克服自卑?超強攻略奉上!
    有多少人出現過自卑心理,不管是因為家庭環境,還是因為什麼別的原因,都可能自卑,人一旦自卑,就很難改變這種心理,雖然你敏感又脆弱,但請不要自暴自棄,相信這個世界上總有讓你閃閃發光的人或事!我們下面就來說說女生該如何克服自卑?超強攻略奉上!女生該如何克服自卑?超強攻略奉上!
  • 女孩的原生家庭幸福嗎?一些愛情的表現會暴露無遺,真的很準
    現在的妍妍表面看著是光鮮的都市麗人,獨立而堅強,其實內心深處生活著一個敏感而缺乏愛的小孩,自卑而孤單,無助,只能獨自在黑夜中暗自神傷,默默地抹眼淚。一般人認為,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普遍經營不好愛情,他們對婚姻和家庭都有一種恐懼感,而一個女孩在談到戀愛時,有以下表現,很可能暗示她原生家庭不幸福。
  • 讓寶貝長成一個「輕鬆」的娃,脫離性格敏感
    近日關於「性格敏感的人會很累嗎?」的討論登上了熱搜,在討論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從小很少受到父母的關注,在一個相對缺乏安全感或有創傷的環境中長大,因此成為一個性格敏感的人,這種性格讓他們一直活得非常辛苦。性格敏感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我們僅淺談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因素,對於孩子性格形成的影響。
  • 自卑敏感消極性格的形成原因
    人的性格的形成與成長環境關係密切,開朗大方自信的性格一般都來自一個寬鬆又幸福的環境。與之相反,一個不和諧的成長環境則很容易催生出不那麼健康向上的性格。我的性格特點是自卑,敏感,怯懦。也是和我成長的環境有關。我父母結婚很早,又都是那種不知道操心的性子,所以我自小是跟著奶奶長大。
  • 40歲「貴公子」明道被嘲,為養妻兒太拼命,背負原生家庭過半生
    該不該是事業有成,會不會是家庭和睦?對於明道來說,年過40歲,他才體會到什麼是「有心無力」,自哥哥去世後,明道才走出「原生家庭」的拖累,如今成為孩子爹的他,更加賣力賺錢,只為給妻兒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 自卑源於過度敏感
    還記得小時候那個害羞膽小的女孩嗎?毫無疑問,女孩太敏感了,敏感過度使她變得越來越自卑,所以才缺乏自信。所謂不自信,簡而言之就是不相信自己,不管是對自己的容貌、身材、長相,還是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和水平,自卑的人都會感到非常不滿意,總覺得別人在任何方面都比自己好。哪怕走上工作崗位,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們也總是因為惴惴不安導致發揮失常,最後讓所有的擔心都變成了事實。
  • 發現孩子性格有缺陷?家長別急著抱怨他,先反思自己是否做過這些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有的家長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好,不是太懦弱,就是太極端,還有的出現了自閉的現象。一個孩子的性格有缺陷,大多數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在抱怨自己孩子的時候,是否反思過自己平時的行為,是不是給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 女生性格太敏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其實有時候都是我們想太多了
    原以為大家都是這樣,可直到今天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太過敏感多慮了。熱搜底下有很多人評論,有人說:「有些人生來敏感,多思多慮,這種人共情能力很強,習慣性為他人著想。」還有人說:「我有個朋友就是這種性格,心情時好時壞,我有時無意間一句話都能讓她不開心,跟這種朋友相處真是累死了。」
  • 給優寶的第一封信:原生家庭欠你的,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完善
    外婆說,」當媽之後,就得一點點熬,該你要經歷的一點都不能少」。媽媽每天盼望著你可以快點長大,期待你會走路、會說話,這樣就可以帶你去看更多的風景、陪你讀更多的書。媽媽想和你聊聊關於原生家庭的事宜。曾經的我極其敏感,對於別人的一句話我可以想很久很久、也足夠自卑,身邊的人對於我的肯定會讓我不知所措,我認為自己不配得很多東西...我的上司對我評價其中有一點是太老實,於是老實的這個標籤也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裡,內向、自我否定,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負面情緒下我生活了二十多年。
  • 改變了敏感,多疑,完美的性格,焦慮症抑鬱症就能康復了嗎?
    今天有個朋友給我私信留言,她在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心理公眾號上看到一片文章,說焦慮症和抑鬱症患者只要改變了這三種性格缺陷就能康復了。德國的心理學家講的抑鬱症焦慮症等神經症主要是由於童年成長中所形成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中敏感,多慮,完美是最重要的三種缺陷,改掉這三種性格缺陷就能痊癒了嗎?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海底總動員》第一部的主旨是如何用勇氣與愛戰勝內心的恐懼的尋親主題,讓我們懂得了一生中有一些事情的確是值得自己去冒險去努力的道理;而第二部則是把愛與勇氣的尋親主題升華到了"與自己的缺陷握手言歡"的成長命題上。而對於本片的主題,導演稱:"影片主要教育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缺陷和獨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