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所編著,蘇珊博士擁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作品被翻譯成超過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她的心理學著作曾多次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解除了無數人心靈方面的困擾。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蘇珊透過眾多她接觸的案例,解釋了有毒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以及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兩部分。
「當我試著尋找一個合適的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所具備的共性時,頭腦中不斷閃現一個詞——有毒。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被奪走的童年
「首先,你要弄明白自己是受錯誤的逼迫過早成長起來的,本應屬於你的童年生活被奪走了。其次,你必須承認,你在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
人們常說童年是最快樂最無慮的年紀,然而,在中毒家庭裡,孩子的童年卻是被奪走的,他們在童年時期就被迫開始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或者說是父母將這個責任推給了孩子。
家庭的關係是錯亂的,孩子不像孩子,承擔著家庭的責任,而大人不像大人,像孩子一樣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和不滿,逃避著對於家庭、對於配偶、對於子女的責任,而他們能帶給孩子的只有讓他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我有一個朋友,他小的時候家庭經濟狀況不是特別好,父母沒有穩定的工作,只能靠做一些零工來賺錢,有時可能還需要向別人家借錢,生活確實有些捉襟見肘,可這一切並不是孩子的錯,但是他的母親總會和他抱怨家裡的貧窮、生活的辛苦、別人家的富足,甚至抱怨當初不應該要第二個孩子,也就是他。
正如蘇珊在書中所說的「孩子們通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家裡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們的錯。」更何況這樣明確的指出,在兒時的他看來,都是自己的錯才導致自己家庭的貧窮,他不敢和父母要零花錢,也不敢提任何與錢有關的需求。
在本該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裡,他在心理上卻過早的開始思慮家庭的負擔,在其他孩子還在瘋玩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琢磨怎麼能在自己長大後多多的賺錢。時間並沒有因為他的思慮而加快腳步,但是他的童年時光卻加快了腳步走過。
單方面的原諒沒有意義
「我們可以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是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而不是在之前。」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還要請你體諒一下!」《請回答1988》裡面的這句話曾經讓多少人淚目,也成為為父母的過失辯解的一句有力的臺詞。但是正因為在「孝」道至上的東方國家,「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的思想下,兒女受到的傷害才會被忽略,以至於更容易形成性格的缺陷。
確實,父母也是在邊學習邊做父母,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可能大多數都不是故意的,但是是否故意和是否傷害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其實很多人明白自己的一些性格缺陷來自於父母的傷害,但是卻在道德、良知等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為父母辯解,自我意識在弱化抹殺掉曾經遭受的傷害,假裝一切都沒有發生過,選擇單方面的原諒。
但是蘇珊在書中強調:這種弱化和原諒對於被傷害的人來說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帶來的只是被傷害後卻什麼也做不了的消極情緒。
原本這個傷害的發生就是在你與父母之間的,但是父母什麼都沒有做,你單方面的原諒不但沒有意義,也說服不了自己更釋放不了自己內心的委屈和傷害帶來的悲傷。
大家都記住了那句「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但是多少人卻忽略了在這之前還有一句「爸爸媽媽對不住你!」
直面父母,說出你受到的傷害
「從容堅定地同父母談一談自己記憶中發生在童年時期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你盡可告訴他們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以及你與他們目前的關係的。」
這看似只是進行一段談話,但對於受傷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尤其是已經成年的孩子。童年受到的傷害讓他們已經習慣壓抑自己的情感,特別對於父母還增加了一層恐懼,談話後父母的反應、與父母的關係等考慮都會讓這種直面式談話難以進行。
但是作者在書中還是鼓勵直面父母,因為這會讓你面對了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從父母給予的有毒的自責、痛苦中解脫出來,緩解你的無助感和無能感,而另一個原因就是轉移,如果不去解決對父母的恐懼、愧疚、自責和憤怒,那麼這些情感就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的身上。
如果這種直面式的談話對你來說實在太困難,以至於你可能因此而放棄,那麼作者蘇珊還建議了另一種方式——寫信,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反覆修改到你滿意為止,然後給到你父母。信件中應該涵蓋四點內容: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當然,父母在接受了你的面談或者信件後可能會沉默、會道歉,也有可能會暴怒、指責、叫罵,但是這種直面解決的不是父母的回應,而是解決你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
「就算沒有任何戰利品,就算你沒能把計劃中的臺詞全部說完,就算你慌亂中又開始為自己辯解,就算父母憤然起身棄你而去.......你仍然做到了。你對自己和父母坦誠了你生活的真相。從今以後,你再不會受制於深陷與父母關係的舊有角色不得解脫的恐懼感。」
記得在一個訪談節目中,嘉賓在談及原生家庭的傷害時曾經說道「如果可以回到小時候,我想抱抱那時候的自己,告訴她一切都不是你的錯,你不必為此惴惴不安!」
時間當然不會重返,但是成年後的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來改變原生家庭為造成的性格缺陷,就好像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所說的,你將重新的界定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