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父母必須要懂的兒童發展規律》的第四章,主要介紹青春期孩子不同發育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前兩章是:1、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2、兒童的道德規則認知規律3、兒童的自我認知發展規律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人的成長發育是有跡可循的,不是亂七八糟的,毫無規律可言的。只要遵循這個成長規律,處理好每一個階段的主要矛盾,那麼人最終長大後就基本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而這種人的成長規律是什麼?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又是什麼呢?
本章我將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對心理學有所了解的人已經聽說過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他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這些階段包括四個童年階段、一個青春期階段和三個成年階段。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核心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完成了生命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從而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環境,為下一個階段的發育打好基礎。相反,如果該階段的主要矛盾沒有順利解決,則會使人處於不連貫的狀態,那麼就會削弱生命的自我能量,阻礙個體的發展,並影響後續階段矛盾的解決,進而影響人的生長發育。核心任務的處理結果會影響人的一生。
埃裡克森的理論符合我們辯證法的思維。我們人的成長是有主次矛盾的,如果我們抓好孩子成長階段的主要矛盾,處理好主要矛盾,那麼即使我們在次要矛盾的教育上出現一些問題,也不會對孩子未來產生太大的影響。相反,如果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次要矛盾上,錯過了解決該階段主要矛盾的機會,那麼我們在次要細節上做的再好,也不能挽回孩子該階段主要矛盾沒有解決造成的缺失。
埃裡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給了我巨大的啟發,為此我專門研究了下他的理論,但是發現埃裡克森的階段分得太細了,每個階段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他主觀臆測上,缺少必要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造成了他的理論太複雜,難以理解。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並抓住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我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和我對於兒童生長發育規律的一些經驗,做了一些簡化和修改。
成長:從家庭到社會
我的這個理論依據是根據孩子生活範圍的擴大,從家庭到社會的成長過程,從個體到社會,不同的階段需要孩子具備不同技能。
把青春期前的孩子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0-3歲,生存任務
3歲之前的孩子沒有生存能力,沒有自保能力,因此他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讓自己活下去,他們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生存問題。
這時候的孩子因為沒有思維能力,完全依靠本能行事。所以他們餓了會哭,痛了會哭,冷了也會哭,會裝可愛,會勾引起父母的愛憐之心。所有的這些本能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他們能活下去。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即使父母百般虐待他們,他們依然表現的愛父母,不離開父母。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的恆河猴的「鐵娘子」實驗,即使「母猴」如何虐待幼猴,幼猴依然不想離開「母猴」
「鐵娘子」是哈洛設計的一種特殊「母猴」,它們有的會向幼猴發射鐵釘,有的會吹出的冷空氣。目的就是為了虐待幼猴,看幼猴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令人吃驚的是,無論「母猴」如何虐待他們,幼猴都不會離開「母猴」,每當虐待行為結束,幼猴都會跑回「母猴」旁邊,依偎著它。
如果這一階段充分解決了生存問題,孩子們不用為食物和安全擔心,他們就會獲得安全感,發展出自信、勇敢等積極的心理特質,從而為解決下一個階段的主要矛盾做準備。
相反,如果這一階段的孩子沒有順利的解決生存問題,總是被批評打罵,沒有飯吃,生活在動蕩不安中,他們就不會發展出自信、勇敢的特質,相反會產生自卑、怯懦、焦慮等消極心理,進而影響下一個階段主要矛盾的解決。
所以,當孩子處於這一階段時,父母不僅要提供充足的食物,還要給予足夠的愛,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從生理到心理上給予足夠的呵護,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從而順利地渡過本階段。
第二階段:3-6歲,基本能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