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2020-12-24 般舟念佛

甚深品第十二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

賢護菩薩就告訴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

【云何思惟如是三昧。】

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

【佛言。賢護。】

佛就說了,賢護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呢。

【念欲思惟此三昧者。】

你要想思惟這個般舟三昧啊,怎麼去思惟呢?底下就說了。

【觀彼色時。不應取著。】

你看這個色世界,以及這個色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的欲望,不應取著,不要染著。

【於彼聲中。不應取著。於彼香中。不應取著。於彼味中。不應取著。於彼觸中。不應取著。於諸法中。不應取著。】

所謂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你的每一個念頭在哪裡啊?都在盡虛空,都在遍法界

你只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就會皆悉現前

五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指哪些?跟我們修行有何關係?

真正覺悟的人才能憐愍眾生

不要做言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要修證之後才是真實的智慧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思惟般舟三昧,是修習的重要的內涵
    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汝輩」,就告訴你,我的師父誰呀?我的師父是燃燈佛,我的佛師父是誰呀?是彼佛世尊。彼佛世尊教我什麼?我學的不是別的東西,是般舟三昧。我修的是般舟三昧,養的是般舟三昧,供養的是般舟三昧,得的是般舟三昧,諸佛世尊是因我修行般舟三昧、供養般舟三昧,而給我授記說,「汝於將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
  • 般舟三昧摩尼寶珠應該依法而行,如法而住
    【當爾之時。閻浮提人。】這個世間的閻浮提人。【發大叫聲。生大悲苦。以失如是無價寶故。】現在你們知道了沒有?那個船重要還是寶貝重要啊?般若之舟,船重要啊!寶貝不重要!明白了沒有?你看這個船傻乎乎的、黑乎乎的黑傢伙一個,其實船重要,寶貝不重要。你以為很重要,其實那個東西離開了船什麼都不是,有了船那些東西才有價值,是不是?所以叫般若之舟,般舟,般舟。你看離開信、解、行、證,離開行和證,你再多的知見、再精妙的言詞、再好的見解,怎麼樣?都是沒有用的眾妙珍寶。是不是?你們這一輩子修行,很多人之所以不得力,就是你得的寶貝太多了,沒有船。
  • 《金剛經》中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指什麼?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這是《金剛經》中的話,意思是: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對任何法都不能有實執,應以無住之心而行持布施。即是說,不住色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
  • 累世善根深厚,才能聞到般舟三昧自然心生歡喜
    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賢護菩薩,應該成就這個般舟三昧,在將來,「能於當來世」,能夠在這個適當的時間教授眾生,讓眾生真正能增長佛法。【複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
  • 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聞法除惱得清涼。比丘當知諸佛子。及以清淨比丘尼。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念此得三昧。】《般舟三昧經》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唯一講24小時經行念佛的一部教典。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習過程也將會變得非常的長。
  • 已於過去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才能聞到般舟三昧
    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說如果有人能夠讀誦、能夠受持、能夠思念此般舟三昧的法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他終究不會去做任何惡事,不會起任何噁心。「不破淨戒」,任何戒律都是精嚴的。【不壞正信。不入邪聚。】「不壞正信」,這好理解。「不入邪聚」,邪念一生就進入邪聚,就是邪知、邪見、邪行的聚集地。【賢護。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必定深信成就思惟。能分別成就思惟。於是法中具足信心。】
  • 學佛之人應該知道的修行法門般舟三昧
    在翻譯的時候就有兩個名字,《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般舟三昧經》又名《佛立三昧》。《佛說法滅盡經》有言:末法時代,首先失傳的便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其次便是《般舟三昧經》在末法時代此二經先化滅去。對於末法時代法滅的《佛說法滅盡經》原文如下:「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
  • 修行般舟三昧要清淨持戒戒完具,獨一處只念阿彌陀佛
    佛復告賢護菩薩言,佛又鄭重其事地告訴賢護菩薩說:「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有什麼樣的三昧能生這麼多的功德——你說的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呢,或者我前面概述的那麼多的功德行呢?「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講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說的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 般舟三昧殊勝功德,障消願滿,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還有一個就是說有一個顛覆性的事件,以往種種,我們般舟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我們發廣大誓願,救拔一切冤親債主、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野鬼孤魂、墮胎嬰靈、附體眾生、過往六道群靈、陸海空受難眾生以及一切有緣求度眾生;用般舟的法水發誓願,救眾生,救這些最苦難的、在災難當中的眾生;以般舟之大功德聚
  • 步法呼吸音聲之法,整個身體共融共振,得大利益
    步法培訓到今天,可能將近有十天的時間,經過這將近十天時間的培訓,很多人對步法產生了強烈的、濃厚的興趣和愛好,而且產生了強烈的、迫不及待的心。就是一個簡單的步法,你要深入禪定,常能善入禪定思惟;步法、呼吸、音聲之法,整個身體的八萬四千毛孔、八億四千萬細胞,共融共振,這樣一種念佛方法,「善入禪定思惟。」
  • 般舟三昧經典裡面反覆強調視師如佛,依教奉行,才能令法久住
    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這個非常讚嘆。我們沒有宣說這部分內容,但是很多人生慈父想,生善知識想,生諸如來想。生這個想的人他容易成就,因為他就有慈父的受用,有善知識的受用,有諸如來的受用。這是般舟經裡要求你,「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複次賢護。若彼菩薩。
  • 諸法實相,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食之既飽。無復飢虛。」他把這個美味給吃了,美美的吃了一頓,感覺到非常的滿足。「無復飢虛」,也不飢餓,也不虛脫了,也不空虛了,非常滿足。「從是寤已。還復饑渴。」從這裡邊醒來了,他的肚子還是空空的,還是饑渴難忍。「是人因此即自思惟。」這個人這個時候就在想了,就思惟這件事啊,說我到底是飽了還是沒飽呢?飽和飢都是不同的感受,你說我飢,為什麼有飽的感受呢?
  • 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
    不可以造次,以這個世間的價格來論它的價值。這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是不是「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是寶精勝。世間所無。」確實世間所無。【吾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粗為約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寶。光明所照。近遠若干。】
  • 釋迦牟尼佛說要具足這五法才能證得諸佛世尊悉現在前三昧
    則便得此現前三昧。】這個時候,世尊就來表法了。「佛言。賢護。菩薩若能成就五法。」五種法要,「則便得此現前三昧。」便能得此諸佛世尊悉現前之三昧之王。【何等為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 《金剛經》的智慧 學佛必須理解的金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對須菩提說:大菩薩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法生起執著心。也不應該對聲,香,味,觸,法之境生起執著之心。原文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的應無所住,暫時簡單解釋為不應住任何境界,在不住任何境界之時,方能生起清淨之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色,聲,香,味,觸,六個字代表六塵,此六塵對應的是我們的六識,六識是哪六識呢?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法月版
    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秘法要。」爾時,世尊以妙梵音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
  • 因愛法、敬法、尊重法故,才能得法,讓般舟三昧久住世間
    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這是愛敬尊重法故,敬法、愛法就得法。護法,你們護法的時候,念念成就大眾,念念成就般舟海會,得不得法呀?不得也不可能,這是「愛敬尊重法故」。【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以這種因緣,我告訴你啊。
  • 2021年,十二生肖的「專屬幸運色」!穿什麼顏色衣服,財運和好運旺一年!
    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 靜慮。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 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 翻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