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是《金剛經》中的話,意思是: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對任何法都不能有實執,應以無住之心而行持布施。即是說,不住色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
也就是說,真正的菩薩不會有實有執著,以六度中的布施為例,菩薩在行持布施時,並不耽著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色】
凡夫對所施之對象有顏色、形狀的執著。比如,對乞丐有相貌醜陋、衣衫襤褸的分別。但菩薩卻通達了空性,遠離了這些實執。
【聲】
乞丐來到家門口說:「行行好,給我點兒東西吧。」菩薩不會聽到聲音,就冒出念頭:「好,我馬上給你啊!」
【香】
菩薩的鼻子不去執著是香還是臭。
【味】
菩薩對味道的勝劣也不加取捨。
【觸】
菩薩不存在由身體接觸所生的輕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別。
【法】
法是意識的對境,菩薩沒有執著法的分別念,不會認為「我今天給了乞丐十元錢,應該有很大功德吧」。
藏地寺院經常會念彌勒菩薩的一個願文,其中有句是:「不住一切法,無吝而行施。」《入中論》也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羅蜜多。
實際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餘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這樣布施,福德無法衡量。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自問自答:「須菩提,菩薩應當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若能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麼?就是三輪體空攝持的布施。
一般來說,凡夫的布施有三輪執著,而菩薩的布施沒有這些,由於沒有任何執著,故所獲的福德無法衡量。若以這種布施來積累資糧,圓滿無上佛果並非難事。
當然,我們現在雖然沒有三輪體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師在教言中說,布施時若憶念:「往昔佛菩薩如何布施,現在我也如是布施。」
依靠這種發心,也能獲得幾乎同等的功德。
「布施」本是如夢如幻
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以下進一步用比喻說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東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
「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須菩提,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
「不能,世尊。」
佛說:「同樣,菩薩安住於無相而行持布施,所得福德也像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用分別心來衡量。因此,須菩提,菩薩唯應按上面所講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時應儘量觀想三輪體空。雖然這對凡夫而言無法真正做到,但若通達了名言中所作的布施如夢如幻,勝義中萬法都是大空性,遠離一切戲論,此定解也接近於三輪體空。
沒有學過中觀的人,布施一點點東西,就特別執著,總認為自己以此能獲得殊勝果報。然而,聞思過中觀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確實有對乞丐的布施,但在勝義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東西也不存在,對不存在的東西去執著,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人雖然知道這些道理,但布施起來還是很不情願。比如,自己在飯店裡吃飯時,旁邊來了一個乞丐,儘管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心裡卻很不願意布施,礙於人前不好意思,只好勉勉強強給一點這不叫三輪體空,也不叫真實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