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指什麼?

2021-01-09 儉叔略述古經典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這是《金剛經》中的話,意思是: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對任何法都不能有實執,應以無住之心而行持布施。即是說,不住色而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布施。

也就是說,真正的菩薩不會有實有執著,以六度中的布施為例,菩薩在行持布施時,並不耽著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色】

凡夫對所施之對象有顏色、形狀的執著。比如,對乞丐有相貌醜陋、衣衫襤褸的分別。但菩薩卻通達了空性,遠離了這些實執。

【聲】

乞丐來到家門口說:「行行好,給我點兒東西吧。」菩薩不會聽到聲音,就冒出念頭:「好,我馬上給你啊!」

【香】

菩薩的鼻子不去執著是香還是臭。

【味】

菩薩對味道的勝劣也不加取捨。

【觸】

菩薩不存在由身體接觸所生的輕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別。

【法】

法是意識的對境,菩薩沒有執著法的分別念,不會認為「我今天給了乞丐十元錢,應該有很大功德吧」。

藏地寺院經常會念彌勒菩薩的一個願文,其中有句是:「不住一切法,無吝而行施。」《入中論》也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羅蜜多。

實際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餘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這樣布施,福德無法衡量。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自問自答:「須菩提,菩薩應當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若能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麼?就是三輪體空攝持的布施。

一般來說,凡夫的布施有三輪執著,而菩薩的布施沒有這些,由於沒有任何執著,故所獲的福德無法衡量。若以這種布施來積累資糧,圓滿無上佛果並非難事。

當然,我們現在雖然沒有三輪體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師在教言中說,布施時若憶念:「往昔佛菩薩如何布施,現在我也如是布施。」

依靠這種發心,也能獲得幾乎同等的功德。

「布施」本是如夢如幻

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以下進一步用比喻說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東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

「不能,世尊。」

佛陀又問:「須菩提,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

「不能,世尊。」

佛說:「同樣,菩薩安住於無相而行持布施,所得福德也像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用分別心來衡量。因此,須菩提,菩薩唯應按上面所講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時應儘量觀想三輪體空。雖然這對凡夫而言無法真正做到,但若通達了名言中所作的布施如夢如幻,勝義中萬法都是大空性,遠離一切戲論,此定解也接近於三輪體空。

沒有學過中觀的人,布施一點點東西,就特別執著,總認為自己以此能獲得殊勝果報。然而,聞思過中觀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確實有對乞丐的布施,但在勝義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東西也不存在,對不存在的東西去執著,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人雖然知道這些道理,但布施起來還是很不情願。比如,自己在飯店裡吃飯時,旁邊來了一個乞丐,儘管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心裡卻很不願意布施,礙於人前不好意思,只好勉勉強強給一點這不叫三輪體空,也不叫真實的布施!

相關焦點

  • 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佛言。賢護。】佛就說了,賢護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你看這個色世界,以及這個色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的欲望,不應取著,不要染著。【於彼聲中。不應取著。於彼香中。不應取著。於彼味中。不應取著。於彼觸中。不應取著。於諸法中。不應取著。】所謂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 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偈子是什麼意思?
    這是個縮略語,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至少是指兩個不同概念:指「五蘊」這組概念中「色蘊」指「六塵」這組概念中「色塵」【五蘊中的色蘊】其中的「色蘊」,通俗地說就是指一切具有(現代意義上)物質屬性的事物。【六塵中的色塵】「六塵」是以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來概括一切認知對象——即人們認為的所謂「物質存在」以及「概念存在」。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金剛經是一部佛教經典,記載的是長老須菩提和佛祖釋迦牟尼的對話,須菩提提出問題,佛祖給予的解答,須菩提的問題是在修行過程中,如何控制好這顆心。心不能在放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什麼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一定要知道。一、色 ,指眼睛看到的東西,能染汙眼根,稱為色塵。二、聲 耳朵聽到的聲音,能染汙耳根,稱為聲塵。三、香 鼻子聞到的氣味,香臭。能染汙鼻根,稱為香塵。
  • 《金剛經》:從「無住生心」裡找點啟迪
    六祖慧能在《金剛經》的解義裡說「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無住與生心,是體用並顯,無住為體,生心為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無住與生心,指的是同一個「東西」。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指出萬法出自同一個本體,大千世界都是心性的變現,反過來,一切即是一,萬法歸一。這是個「天下大同」的觀念。
  • 《金剛經》:破四相,破六塵,方可證悟心靈空境!
    1,破「四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俗稱《金剛經》,其核心思想是「無住於相」,它要求人們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達到破無可破,徹底無礙的境界。認為宇宙間的事物本身不是恆常不變的,實相實為空性。所謂的「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 《金剛經》的智慧 如何評價佛境界評價羅漢果位 聽聽佛祖的開示
    佛陀在《金剛經》說過莫要著相,如果有了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的念頭,就是已經有了分別相,有此念頭就不能成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問道標準之二:是修者是否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如果對色,聲,香,味,觸,法還有執著就不能叫證得須陀洹果位。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不因住色生心,不因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既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
  • 《金剛經》8句精華,經常讀誦,煩惱自然消失,好運不請自來!
    人之所以產生煩惱,究其原因,其實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於物境;亦即透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於是五欲、六塵便像塵埃一樣覆蓋真心,產生無明,進而起惑造業。
  • 空既不是有也不是無,所以《金剛經》講,即便佛說的法也不可執取
    佛法有兩解,一個是指佛說的話,一個是指佛說話的根據。佛說法雖然說出來是凡夫的語言,是凡夫能理解的境界,但是佛說這個法所根據的卻是真實佛法,是根據他真實證到的境界說的法。佛說法時心裡的境界,實證的境界是不可說的,是凡夫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所以叫不可說。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西遊記》中唐僧收了豬八戒以後,烏巢禪師傳授了他《心經》,短短的260字卻字字珠璣。唐僧在西天取經的路上,每當遇到艱難險阻時,唐僧總是默念它後,總能化險為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
  • 金剛經 · 第四品 · 妙行無住分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分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 如何在複雜的生活中擺脫煩惱?金剛經9字箴言,讓你輕鬆開悟
    我們為什麼要讀金剛經,身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我們疲憊不堪,總是嘗試尋找一種可以解脫的方法,感悟人生的意義,金剛經可以指引你修心的方向,讓你生活的更輕鬆快樂,下面讓我們一起感悟一下。金剛經開篇就提出了一個人生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
  • 《金剛經》的智慧 學佛必須理解的金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對須菩提說:大菩薩不應該住色生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法生起執著心。也不應該對聲,香,味,觸,法之境生起執著之心。原文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色,聲,香,味,觸,六個字代表六塵,此六塵對應的是我們的六識,六識是哪六識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此六識對應六塵,佛家很具體地描述了,我們是通過六識接受六塵,為什麼要有六塵和六識的描述呢?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首先來看看「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在《道德經》中給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佛教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風、火」的四大物質因素,大乘佛教中所說的四大不是指根本元素,而指的是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
  • 《金剛經》三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今天分享《金剛經》的三個名句,和大家共同學習。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弘忍和尚給六祖慧能講《金剛經》,講到這句經文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大徹大悟了。而住色、香、味、觸、法生起的心是攀緣心,是妄心。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之所以彰顯不出來,就是被妄心所蒙蔽。這裡的「無所住」,有兩層含義,一是不執著,二是也不斷滅。清淨心只是沒有執著與分別,而不是無心、不生心,否則就是死水一潭了。清淨心要在「生心」中體現,怎麼「生」?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中的「相」,究竟指的是什麼?要如何破除?
    我們這個世間,都是由物質構成。這些物質,在佛教中稱之為「相」。一個人修行,就是要從有相,達到無相。在《金剛經》中,佛陀提到了很多的「相」,具體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作為菩薩,就是要做到沒有這四相,否則,就不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