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般舟三昧要清淨持戒戒完具,獨一處只念阿彌陀佛

2020-12-17 般舟念佛

我們接著來往下看。

【佛復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複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

「佛復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佛復告賢護菩薩言,佛又鄭重其事地告訴賢護菩薩說:「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有什麼樣的三昧能生這麼多的功德——你說的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呢,或者我前面概述的那麼多的功德行呢?「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講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說的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複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

什麼叫「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呢?賢護,這底下開始講比喻了。前面講的是內涵,後邊是用這個內在的內涵一條一條的解釋給你聽,然後讓你明了般舟三昧的內涵,以及達到般舟三昧的這個過程,或者它種種助行等等。這是概述。現在下邊就講各種比喻,或者用其它的方式來表述這個諸佛現前三昧。

下面開始講了換角度講了。

【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

「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那麼《佛說般舟三昧經》怎麼講呢?「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這裡翻譯成,「清淨持戒」就是戒完具。戒是一個前提,戒就是約束自己,於各方各面嚴格地、不懈地、清淨地約束自己。人要約束自己。「具足諸行」,就是行持上要具足,修證上要具足,思惟上要具足,「具足諸行」。具足何種行持呢?上面前邊總體上給你講了那麼多,你去背,你去記。

這個「遠離惡友」啊,這個」息世語言」哪,等等等等。要具足諸行,上邊的種種諸行。具足諸行幹什麼呢?「獨處空閒」。「獨處空閒」就是講「獨一處」。「獨處空閒」,何謂獨處空閒呢?不是說你一個人關在一個房子叫獨處空閒,那房子裡有很多東西,有很多眾生,也有很多念頭,並不是獨處。你在大家共修的時候如入無人之境只有一聲佛號,很多人會念到這個境界,這叫「獨處空閒。」真的只有一聲阿彌陀佛,真的叫獨處,在大眾中獨處。「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怎樣思惟啊?前邊思惟諸佛現前三昧。思惟一切諸佛之教誨,思惟一切諸佛之心地。如是思惟,怎樣如是思惟、何為思惟呢?念一切諸佛,念一切諸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就是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思惟如是念。怎樣念呢?「於一切處」,就於一切環境下;「隨何方所」,於一切方向上,然後只念西方阿彌陀如來。

就是說我們要過一切關口,這就是般舟三昧。這個地方講啊:「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如我所了解的,如我所聞到的,如我所理解的,如我所知道的。「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觀想什麼呢?思惟什麼呢?因為阿彌陀如來在西方,在西方什麼地方呢?「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這個地方翻譯成安樂,它是直譯。那個極樂世界呢,是意譯。安樂,安樂的意思呢,比較好,也不是說比較好,比較特別。是安,安定,安住之樂。極樂有點兒像偏於世間的語言,極致之樂。當然也是極致之樂。安樂就是極致之樂,不過這個樂和世間之樂不一樣。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行住坐臥只有念阿彌陀佛,只管念阿彌陀佛,就能獲得真實利益

把念阿彌陀佛提起來,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念佛,做完義工就念佛

在家修行也需要受持五戒,具足威儀慈悲柔軟,樂聞正法,恆勤精進

四夜三天也能較輕鬆,到溫養時還不困不累,臉色也較好

修行般舟三昧九十天體證到嚴格地不坐不臥是對我們最大的保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學佛之人應該知道的修行法門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淨土修行法門 ,這種修行法門,是快速精進的法門,只需九十天時間便能證得十方諸佛皆在眼前。《般舟三昧經》,由東漢時代月氏國的支婁迦讖大法師翻譯成漢語,分為上、中、下三卷。
  • 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眾具莊嚴寶周普。求彼三昧亦復然。譬如梵天處梵眾。威儀寂靜功德圓。勇猛精進不可稱。彼求三昧亦如是。又如醫王處世間。給施病者眾妙藥。及以清淨比丘尼。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念此得三昧。】《般舟三昧經》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唯一講24小時經行念佛的一部教典。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習過程也將會變得非常的長。實際上來講,我也是借講這部經典的機會,與大家一起來學習、來討論這部經典。
  • 思惟般舟三昧,是修習的重要的內涵
    我學的不是別的東西,是般舟三昧。我修的是般舟三昧,養的是般舟三昧,供養的是般舟三昧,得的是般舟三昧,諸佛世尊是因我修行般舟三昧、供養般舟三昧,而給我授記說,「汝於將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修五戒十善,對我們修行非常根本,都是功德藏處
    念修十善。」十惡者,殺、盜、邪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嗔、痴。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那麼,這個十惡十善和般舟有什麼關係呢?一般來講,修十善業,一定能保證上天道受樂。
  • 已於過去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才能聞到般舟三昧
    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說如果有人能夠讀誦、能夠受持、能夠思念此般舟三昧的法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他終究不會去做任何惡事,不會起任何噁心。「不破淨戒」,任何戒律都是精嚴的。修行供養種諸善根。】這就講這個善根的的基礎了。這個善根的基礎來自於哪裡啊?來自「於過去諸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那麼這些人在何所——何處如來所、有多少處如來所——修行呢?【賢護當知。此輩非於一如來所修行供養種諸善根也。亦非於二三四五乃至十如來所種諸善根也。
  • 累世善根深厚,才能聞到般舟三昧自然心生歡喜
    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賢護菩薩,應該成就這個般舟三昧,在將來,「能於當來世」,能夠在這個適當的時間教授眾生,讓眾生真正能增長佛法。【複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
  • 般舟三昧殊勝功德,障消願滿,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因為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一個冤親債主和我們的關係問題,冤親債主等眾生菩薩和我們修行人的關係問題。可以說以往種種的辦法,都沒有一種辦法能夠圓滿我們修行人和眾生菩薩之間的關係。只有般舟這一法它是圓滿的,是兩者都贏的,是徹底的,是究竟的,這個正思惟。所有做法事都要結壇,都要灑淨,都要誦咒。
  • 般舟三昧摩尼寶珠應該依法而行,如法而住
    為求如是三昧寶故。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這地方你看「精進」這個詞表達得很有意思:「當應勇猛,發勤精進」,「發」是動作之一,「勤」是「勤精進」,「精進」還不說,還要「勤精進」,「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一定要「發勤精進」。
  • 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
    這裡告訴我們,未來世的時候,要傳般舟三昧的時候,有很多惡比丘,來生是生非,「聞此經中勝三昧寶。無有信心。多生嗤笑。更興誹謗。其事亦爾。」般舟三昧橫空出世,是一個顛覆性的事件,從禪定到持戒,到修證,到見佛,到懺悔業障,等等,等等。
  • 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云何思惟如是三昧。】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佛言。賢護。】佛就說了,賢護啊。【念欲思惟此三昧者。】你要想思惟這個般舟三昧啊,怎麼去思惟呢?底下就說了。【觀彼色時。不應取著。】你看這個色世界,以及這個色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的欲望,不應取著,不要染著。
  • 釋迦牟尼佛說要具足這五法才能證得諸佛世尊悉現在前三昧
    則便得此現前三昧。】這個時候,世尊就來表法了。「佛言。賢護。菩薩若能成就五法。」五種法要,「則便得此現前三昧。」便能得此諸佛世尊悉現前之三昧之王。【何等為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42願 悉得清淨解脫願
    這一願意謂:我成佛時,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名字已,皆悉得到清淨解脫三昧。安住此三昧,於一剎那頃,分身散影,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三昧定意。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見到他方諸菩薩眾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種植福田,聞佛說法,得佛授記,靠自力難以實現。
  • 十方諸佛功德平等,為何只念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往生的人專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就與這個道理一樣。修行的人如果不求生淨土,只在五濁惡世裡修持,則或升或沉,不知道要經歷多少劫,還不能修成一個阿羅漢,更何況成菩薩呢!如果不專心一處,就不能獲得正定。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三昧正定。《隨願往生經》說,普廣菩薩問世尊:「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你為什麼只稱讚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求我們求生西方呢?」
  • 十大劫以來十法界眾生都在給阿彌陀佛能量,故無量光
    能得三昧。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二者。常能善入禪定思惟。三者。分別思惟一切諸法。四者。於諸眾生無有諍心。五者。常以四攝攝受眾生。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成就三昧。】「一者。常當思念無邊際心。」心是無有邊際,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 般舟三昧經典裡面反覆強調視師如佛,依教奉行,才能令法久住
    這是般舟經裡要求你,「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來到了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
  • 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 ·陳宇廷 |讀萬卷
    手把青秧插滿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讀萬卷·五·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念完哈佛念阿彌陀佛圖書提供者:優雅儀態導師:蕙如作者:陳宇廷讀者:方塘沒有人能修成佛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本體這個佛性的一部分只是我們忘了
  •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的特別用法
    泰國也有"念佛修行"——yitiposo佛隨念得特別用法一提到國內的佛教信徒,大家腦海裡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念佛老太太。這就是國產佛教淨土宗的巨大影響力,以至於淘寶上賣得最火的佛教周邊產品,永遠都是念佛機.很多信佛的人家裡沒有佛像也沒有香爐,但是肯定有念佛機在側,沒事就兩腿一坐「阿彌陀佛」。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眾所周知,因為禪宗一開始是單傳體系,西來以前的傳承姑且不論,就我們東土歷代祖師來說,即是如此。由達摩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直至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皆是以心印心,師師密付的傳承方式。這樣一來,就確保我們禪宗的法要核心是純淨的,純粹的!這個法脈清淨對於我們修行真的很重要!
  • 恭迎阿彌陀佛聖誕日 | 善導大師涅槃紀念日
    又於《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維摩詰經》等早期經典中,僅有阿彌陀之稱號。另據《平等覺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等載,彌陀號稱無量清淨佛,所在之世界稱為清淨世界、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