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來往下看。
【佛復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複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
「佛復告賢護言。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佛復告賢護菩薩言,佛又鄭重其事地告訴賢護菩薩說:「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有什麼樣的三昧能生這麼多的功德——你說的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呢,或者我前面概述的那麼多的功德行呢?「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講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說的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複次賢護。云何名為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也。」
什麼叫「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呢?賢護,這底下開始講比喻了。前面講的是內涵,後邊是用這個內在的內涵一條一條的解釋給你聽,然後讓你明了般舟三昧的內涵,以及達到般舟三昧的這個過程,或者它種種助行等等。這是概述。現在下邊就講各種比喻,或者用其它的方式來表述這個諸佛現前三昧。
下面開始講了換角度講了。
【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
「賢護。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清淨持戒。具足諸行。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於一切處。隨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來應供等正覺。」那麼《佛說般舟三昧經》怎麼講呢?「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就是這一句,這裡翻譯成,「清淨持戒」就是戒完具。戒是一個前提,戒就是約束自己,於各方各面嚴格地、不懈地、清淨地約束自己。人要約束自己。「具足諸行」,就是行持上要具足,修證上要具足,思惟上要具足,「具足諸行」。具足何種行持呢?上面前邊總體上給你講了那麼多,你去背,你去記。
這個「遠離惡友」啊,這個」息世語言」哪,等等等等。要具足諸行,上邊的種種諸行。具足諸行幹什麼呢?「獨處空閒」。「獨處空閒」就是講「獨一處」。「獨處空閒」,何謂獨處空閒呢?不是說你一個人關在一個房子叫獨處空閒,那房子裡有很多東西,有很多眾生,也有很多念頭,並不是獨處。你在大家共修的時候如入無人之境只有一聲佛號,很多人會念到這個境界,這叫「獨處空閒。」真的只有一聲阿彌陀佛,真的叫獨處,在大眾中獨處。「獨處空閒。如是思惟。」怎樣思惟啊?前邊思惟諸佛現前三昧。思惟一切諸佛之教誨,思惟一切諸佛之心地。如是思惟,怎樣如是思惟、何為思惟呢?念一切諸佛,念一切諸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就是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思惟如是念。怎樣念呢?「於一切處」,就於一切環境下;「隨何方所」,於一切方向上,然後只念西方阿彌陀如來。
就是說我們要過一切關口,這就是般舟三昧。這個地方講啊:「是人爾時。如所聞已。即應自作。如是想念。」「如我所聞」,如我所了解的,如我所聞到的,如我所理解的,如我所知道的。「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今在西方。」觀想什麼呢?思惟什麼呢?因為阿彌陀如來在西方,在西方什麼地方呢?「經途去此。過百千億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安樂。」這個地方翻譯成安樂,它是直譯。那個極樂世界呢,是意譯。安樂,安樂的意思呢,比較好,也不是說比較好,比較特別。是安,安定,安住之樂。極樂有點兒像偏於世間的語言,極致之樂。當然也是極致之樂。安樂就是極致之樂,不過這個樂和世間之樂不一樣。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行住坐臥只有念阿彌陀佛,只管念阿彌陀佛,就能獲得真實利益
把念阿彌陀佛提起來,行住坐臥無時無刻不念佛,做完義工就念佛
在家修行也需要受持五戒,具足威儀慈悲柔軟,樂聞正法,恆勤精進
四夜三天也能較輕鬆,到溫養時還不困不累,臉色也較好
修行般舟三昧九十天體證到嚴格地不坐不臥是對我們最大的保護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