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2020-12-24 般舟念佛

【爾時。世尊為重明此義。以偈頌曰:

諸佛清淨離塵垢。功德深廣無所依。

鐘鼓鏗鏘眾妙音。萬種鹹備修供養。

布散諸種超世香。精異花鬘上寶蓋。

燃燈供養眾塔廟。所為求此三摩提。

佛法甚深難可見。開示世諦令人知。

彼如自性初不遷。汝當隨順智無礙。

猶日月天初出時。帝釋佐天三十二。

眾具莊嚴寶周普。求彼三昧亦復然。

譬如梵天處梵眾。威儀寂靜功德圓。

勇猛精進不可稱。彼求三昧亦如是。

又如醫王處世間。給施病者眾妙藥。

隨順諸佛清淨心。初未曾離本空性。

譬如雪山諸山王。煒燁同於轉輪帝。

亦如寶輦妙莊嚴。彼見諸佛眾相滿。

又猶鵠王絕明白。處空自在無礙遊。

如是諸佛金色身。世尊真子如斯念。

無垢三昧淨智燈。能破大冥諸黑闇。

彼除一切眾物想。念諸佛智無礙光。

諸垢消滅無嗔毒。無明清淨妙智人。

若能觀是無自他。彼終無有諸色相。

無疑惑中淨智生。悉能斷斯諸有見。

亦已滅亡陰界想。聞法除惱得清涼。

比丘當知諸佛子。及以清淨比丘尼。

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念此得三昧。】

《般舟三昧經》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唯一講24小時經行念佛的一部教典。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習過程也將會變得非常的長。實際上來講,我也是借講這部經典的機會,與大家一起來學習、來討論這部經典。我所講的是我在實踐當中對這部經典的一些理解,僅供大家參考,和正規的講經說法應該說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我們要學習的,這是第一部,我們大家都來草草地過一遍。按照我們的安排,因為大家有很多的實踐,實踐完了之後,以實踐作基礎,就好像梨子到底什麼味道,我們嘗了嘗,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來講這個梨子的味道,否則的話都是紙上談兵。

大家有這麼一個深入的實踐,故我們大家來第一步或首先來交流我對這部經典的一些理解和看法,借這個機會。下一步,我們需要反覆誦讀這部經典,深入實踐這部經典。再下一步,我們才開始學習前人的註解,學習祖師大德的註解,來共同深入地學習這部經典。再其後,我們都進行過九十天的般舟前期的訓練或者中期的訓練,甚至參加過九十天之後,有了深入的體證之後,我們再開始系統地講述這部經典。這樣有一個不斷完善和修學的過程。我還是主要跟大家交流我的一些看法。

好,請打開經典。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第五

現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爾時。世尊復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比丘。樂欲修習此三昧者。】

如果有比丘,就是說這個修行人要達到相當的資格、相當的程度,「若有比丘」,修行有相當的年限,受持三壇大戒,我們理解為就是修行要達到一定深度的人。

「樂欲修習」。「樂欲」。就是修習這個三昧要有樂,要心能安住,要心生喜悅。「樂欲修習此三昧者」,要想樂欲修習此三昧者,先當幹什麼呢?

【先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賢護。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眾相。爾時。即應為他宣說如是三昧。】

「先當思惟彼無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除慢高已,心意泰然,遠離眾相。爾時,即應為他宣說如是三昧」。要為他人宣說般舟三昧,應該怎樣呢?首先一個基礎是「樂欲修習」,你要樂,就是說要心甘情願的、決定信心的,甚至是不隨於法的,甚至是樂在其中的這樣一些堅定的修行人。這樣一個堅定的修行人「先當思惟」,先當思惟,這是強調思惟修。「先當思惟彼無相想」,彼無相想,先要破相。要破相的人,才能夠真正進入般舟三昧的軌道。如果沒有破相,那就還不能進入軌道。

「彼無相想」。何為破相呢?我們說首先要能破除我相。破除我相者,我們講具體的,對般舟三昧的修行而言,首先要能破除苦相。苦相,你一見很苦,苦都超越不了,身相啊。苦只是身相的一個基本的方面。苦痛關就是你的一個身相的表現,先要破除這個東西,不是說你不怕痛就破除啦,也不是說你能忍就破除啦,也不是說你能走個三天四夜就破除啦。這個苦痛關,是一個基礎的關口,這是「彼無相想」裡一個首要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要破苦痛的相,還有我們講的要破環境的相,要破他人的相,要破清靜的相,要破各種知見的相,要破各種情緒的相,要破各種境界相。

一切相都是一種外在的表現,一切相都是內心真實的一種影現,所謂「自見其影耳」。首先要破相。般舟三昧就在於我們有一個超級的、模擬的修煉的課程。每周或者經常的三天四夜的修行,甚至七天八夜或者更長的時間,通過這樣一個模擬的訓練過程,人生所經歷的種種的境界、種種的片段、種種的處境,都會在般舟行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如果你能破相,你就沒有插曲。如果你一個相不破,那你就充滿插曲。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提升我們心地,產生新的能量,對我們的修行非常有利

心力提得比較高、比較快,也是一種能量補充

這個九想觀門,觀身不淨,這是非常重要的一觀

如何在過飲食的關口,真正達到佛陀講的少欲知足

破身見怎麼破呢?不淨觀如何做呢?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思惟般舟三昧,是修習的重要的內涵
    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汝輩」,就告訴你,我的師父誰呀?我的師父是燃燈佛,我的佛師父是誰呀?是彼佛世尊。彼佛世尊教我什麼?我學的不是別的東西,是般舟三昧。我修的是般舟三昧,養的是般舟三昧,供養的是般舟三昧,得的是般舟三昧,諸佛世尊是因我修行般舟三昧、供養般舟三昧,而給我授記說,「汝於將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
  • 學佛之人應該知道的修行法門般舟三昧
    在翻譯的時候就有兩個名字,《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般舟三昧經》又名《佛立三昧》。《佛說法滅盡經》有言:末法時代,首先失傳的便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其次便是《般舟三昧經》在末法時代此二經先化滅去。對於末法時代法滅的《佛說法滅盡經》原文如下:「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
  • 已於過去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才能聞到般舟三昧
    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說如果有人能夠讀誦、能夠受持、能夠思念此般舟三昧的法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他終究不會去做任何惡事,不會起任何噁心。「不破淨戒」,任何戒律都是精嚴的。就告訴你,善男子善女人等,要深信和成就。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思惟,思惟什麼呢?就思惟這般舟三昧的義趣,思惟它的深意,不是思惟它有道理沒道理。是以決定真實之心、無復疑網之心、甚深的信心、至誠的恭敬的心,來讀誦受持,來思惟義趣,來成就思惟。這樣具足於法非常明了,於法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明了,是以能於法中具足信心。
  • 累世善根深厚,才能聞到般舟三昧自然心生歡喜
    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賢護菩薩,應該成就這個般舟三昧,在將來,「能於當來世」,能夠在這個適當的時間教授眾生,讓眾生真正能增長佛法。【複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
  • 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
    我們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是不是「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是寶精勝。世間所無。」確實世間所無。【吾今且說此寶功能威德力用。粗為約耳。卿若欲知此摩尼寶。光明所照。近遠若干。】就告訴他,這個寶功德太大太大了,我不跟你說詳細的,簡單地說說。這個寶啊,「光明所照。近遠若干」。
  • 般舟三昧摩尼寶珠應該依法而行,如法而住
    為求如是三昧寶故。當應勇猛。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這地方你看「精進」這個詞表達得很有意思:「當應勇猛,發勤精進」,「發」是動作之一,「勤」是「勤精進」,「精進」還不說,還要「勤精進」,「發勤精進」。「自然速能入此三昧也」,一定要「發勤精進」。
  • 修行般舟三昧要清淨持戒戒完具,獨一處只念阿彌陀佛
    佛復告賢護菩薩言,佛又鄭重其事地告訴賢護菩薩說:「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有什麼樣的三昧能生這麼多的功德——你說的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呢,或者我前面概述的那麼多的功德行呢?「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講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說的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 般舟三昧經典裡面反覆強調視師如佛,依教奉行,才能令法久住
    這是般舟經裡要求你,「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來到了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
  • 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云何思惟如是三昧。】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佛言。賢護。】佛就說了,賢護啊。【念欲思惟此三昧者。】你要想思惟這個般舟三昧啊,怎麼去思惟呢?底下就說了。【觀彼色時。不應取著。】你看這個色世界,以及這個色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的欲望,不應取著,不要染著。
  • 釋迦牟尼佛說要具足這五法才能證得諸佛世尊悉現在前三昧
    想想看,你的五欲六塵,你的各種情執,你的各種感受,你的各種身受,你的各種情緒,你的各種妄想,有沒有進入甚深滅除的狀態?有沒有進入滅除至盡的狀態?滅除至盡還不行,「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滅除至盡,你為什麼滅它,你還有「有」啊,你還有「有」,所以你還不能「至盡」。「實無所盡」,就「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
  • 般舟三昧殊勝功德,障消願滿,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還有一個就是說有一個顛覆性的事件,以往種種,我們般舟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我們發廣大誓願,救拔一切冤親債主、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野鬼孤魂、墮胎嬰靈、附體眾生、過往六道群靈、陸海空受難眾生以及一切有緣求度眾生;用般舟的法水發誓願,救眾生,救這些最苦難的、在災難當中的眾生;以般舟之大功德聚
  • 在般舟三昧精進念佛中,無生法忍它的境界是什麼?
    你看的是眾生的相,知道吧?這個相背後是什麼?你這個念頭。何為眾生?你生出好多念頭,生出很多眾念,不是一念,就是眾生。然後呢,在你的很多念頭當中,就體現不同的組合形式,這是你,那是他,這是他、他他、他……,知道了吧,這就是眾生。「云何當得不樂生一切眾生中」,「不樂生」一切眾生當中。我們講無生法忍,這是另外一種表達的方式。五欲六塵、六親眷屬、電話、信息、網絡、微信,全部不樂生這些當中。
  • 修五戒十善,對我們修行非常根本,都是功德藏處
    念修十善。」十惡者,殺、盜、邪淫、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貪、嗔、痴。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嗔、不痴。那麼,這個十惡十善和般舟有什麼關係呢?一般來講,修十善業,一定能保證上天道受樂。
  • 通過不淨觀證得一切皆是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胮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啖。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複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比丘呢,新修很多觀。這個觀呢,就是一種觀,叫做不淨觀。一種觀,叫慈悲觀。一種觀,叫因緣觀。
  • 佛教 什麼是一行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可能你我蒙昧很久了!
    我們修學禪定,甚至已經能夠很自如的出入所謂的禪定,但所有這些都不能證明你我深得禪定之三昧。因為三昧是禪定成就的境界。當我們能夠籍由禪定進入或達到三昧的境界之後,才是真正的「安住」!但禪宗所言的「一行三昧」卻是依據一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宣講的。在四祖道信大師的時代,禪宗除了依據《楞伽經》自印境界之外,另一部修學的主要經典就是這部《文殊菩薩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到了五祖弘忍大師和六祖慧能大師時期,廣弘的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了!大家不要以為羅列這些經典沒有什麼意味。
  • 定慧不二的行持就是一行三昧
    我們看這裡整個說的都是心和境的問題,並不強調外在。「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躺下不亂想,坐著不亂想,走路不亂想,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一下,比如說還要不要修,實際上是要修的,不能因為自己懂禪宗就整天耍嘴皮子逞機鋒,我就不修,我也不打坐,我也不觀心,我也不拜佛,我什麼都不做,我不著相啊,其實每天吃飯穿衣哪樣不是在相中嘛,所以說也要修行。
  • 佛教有八正道和有八大人覺都是指什麼?
    第三個叫遠離,遠離世間,遠離五欲六塵,遠離各種感受,遠離各種知見。第四,精進,要有精進的覺悟。第五,正憶念,不斷地反覆的憶念。第六,定心,把心定下來。第七是智慧。我們的心都不是定心,全是散亂心,全是僥倖的心,不是一個老實的心。老實的心是一個定心;從容的心是一個定心;相續的一個心是定心;單一的心是一個定心。
  • 因愛法、敬法、尊重法故,才能得法,讓般舟三昧久住世間
    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這是愛敬尊重法故,敬法、愛法就得法。護法,你們護法的時候,念念成就大眾,念念成就般舟海會,得不得法呀?不得也不可能,這是「愛敬尊重法故」。【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以這種因緣,我告訴你啊。【是人於是說法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