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法、敬法、尊重法故,才能得法,讓般舟三昧久住世間

2021-01-20 般舟念佛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復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於彼所。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

這是愛敬尊重法故,敬法、愛法就得法。護法,你們護法的時候,念念成就大眾,念念成就般舟海會,得不得法呀?不得也不可能,這是「愛敬尊重法故」。

【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

以這種因緣,我告訴你啊。

【是人於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

你看,寫的這個心寫得細不細呀?你看又是愛樂心,又是敬重心,又是尊貴心,又起善知識想,又起教師想。就是你生什麼心,作什麼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起什麼心都有標準,生什麼心,起什麼想,做什麼事,都有標準。如果這樣做是怎樣,如果不這樣做是怎樣,都寫得很清楚。

說如果你這樣做,「是則名為行我所行」,你做的就是我做的,「受我教誡也」。我告誡你的,就是做這件事,這件事做好了,其它事都有基礎;這件事做不好,其它一切事都沒有根基。

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

一定要深入師父所講的法要

不見是非、不傳是非、不思惟是非,是甚大修行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和苦行頭陀第一迦葉尊者

心地的清淨才叫真實的清淨

一切色受想行都沒有分別,其眼雖睹不累心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後查閱。感恩一切諸大善知識,感恩大眾,感恩一切。隨喜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般舟三昧經典裡面反覆強調視師如佛,依教奉行,才能令法久住
    這是般舟經裡要求你,「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來到了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
  • 般舟三昧摩尼寶珠應該依法而行,如法而住
    所以叫般若之舟,般舟,般舟。你看離開信、解、行、證,離開行和證,你再多的知見、再精妙的言詞、再好的見解,怎麼樣?都是沒有用的眾妙珍寶。是不是?你們這一輩子修行,很多人之所以不得力,就是你得的寶貝太多了,沒有船。船都壞了,是一艘壞船,它不管用。【賢護。有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耳聞如斯勝三昧寶。
  • 思惟般舟三昧,是修習的重要的內涵
    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汝輩」,就告訴你,我的師父誰呀?我的師父是燃燈佛,我的佛師父是誰呀?是彼佛世尊。彼佛世尊教我什麼?我學的不是別的東西,是般舟三昧。我修的是般舟三昧,養的是般舟三昧,供養的是般舟三昧,得的是般舟三昧,諸佛世尊是因我修行般舟三昧、供養般舟三昧,而給我授記說,「汝於將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
  • 累世善根深厚,才能聞到般舟三昧自然心生歡喜
    若當成就如是三昧,然後乃能於當來世,與諸眾生增長佛法。】賢護菩薩,應該成就這個般舟三昧,在將來,「能於當來世」,能夠在這個適當的時間教授眾生,讓眾生真正能增長佛法。【複次賢護。有諸菩薩摩訶薩。若在家。若出家。】
  • 學佛之人應該知道的修行法門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是淨土修行法門 ,這種修行法門,是快速精進的法門,只需九十天時間便能證得十方諸佛皆在眼前。《般舟三昧經》,由東漢時代月氏國的支婁迦讖大法師翻譯成漢語,分為上、中、下三卷。
  • 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
    世間所無。】這是無上的摩尼寶珠,世間沒有的。【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不可以造次,以這個世間的價格來論它的價值。這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般舟三昧的功德如是殊勝難得,如是摩尼寶珠,是不是「非可造次以世價論也」?「是寶精勝。世間所無。」
  • 已於過去百千數無量無邊諸如來所修行才能聞到般舟三昧
    若能讀誦受持思念此三昧門。】說如果有人能夠讀誦、能夠受持、能夠思念此般舟三昧的法門。【如是之人。終不為惡。不破淨戒。】他終究不會去做任何惡事,不會起任何噁心。「不破淨戒」,任何戒律都是精嚴的。於是法中具足信心。】就告訴你,善男子善女人等,要深信和成就。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思惟,思惟什麼呢?就思惟這般舟三昧的義趣,思惟它的深意,不是思惟它有道理沒道理。是以決定真實之心、無復疑網之心、甚深的信心、至誠的恭敬的心,來讀誦受持,來思惟義趣,來成就思惟。這樣具足於法非常明了,於法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明了,是以能於法中具足信心。
  • 在般舟三昧精進念佛中,無生法忍它的境界是什麼?
    不動於一切眾生故。」這句話非常好,不樂生一切眾生中。何為眾生啊?你看的是眾生的相,知道吧?這個相背後是什麼?你這個念頭。何為眾生?你生出好多念頭,生出很多眾念,不是一念,就是眾生。然後呢,在你的很多念頭當中,就體現不同的組合形式,這是你,那是他,這是他、他他、他……,知道了吧,這就是眾生。「云何當得不樂生一切眾生中」,「不樂生」一切眾生當中。
  • 思惟般舟三昧,應該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應生染著之心
    【云何思惟如是三昧。】誒,剛才講了不是思惟修習如斯聖法嘛,「專精一心思惟修習如斯聖法」,賢護那就問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去思惟這個三昧呢?【佛言。賢護。】佛就說了,賢護啊。【念欲思惟此三昧者。】你要想思惟這個般舟三昧啊,怎麼去思惟呢?底下就說了。【觀彼色時。不應取著。】你看這個色世界,以及這個色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的欲望,不應取著,不要染著。
  • 般舟三昧殊勝功德,障消願滿,隨所願欲,如意即成
    還有一個就是說有一個顛覆性的事件,以往種種,我們般舟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我們發廣大誓願,救拔一切冤親債主、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野鬼孤魂、墮胎嬰靈、附體眾生、過往六道群靈、陸海空受難眾生以及一切有緣求度眾生;用般舟的法水發誓願,救眾生,救這些最苦難的、在災難當中的眾生;以般舟之大功德聚
  • 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求彼三昧亦復然。譬如梵天處梵眾。威儀寂靜功德圓。勇猛精進不可稱。彼求三昧亦如是。又如醫王處世間。給施病者眾妙藥。隨順諸佛清淨心。聞法除惱得清涼。比丘當知諸佛子。及以清淨比丘尼。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念此得三昧。】《般舟三昧經》是極其重要的一部經典,也是唯一講24小時經行念佛的一部教典。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習過程也將會變得非常的長。
  • 修行般舟三昧要清淨持戒戒完具,獨一處只念阿彌陀佛
    佛復告賢護菩薩言,佛又鄭重其事地告訴賢護菩薩說:「是中何等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行」,有什麼樣的三昧能生這麼多的功德——你說的一百二十二項功德呢,或者我前面概述的那麼多的功德行呢?「所謂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講這個名字叫什麼呢,就是「菩薩思惟諸佛現前三昧。」就是說的般舟三昧。這個般舟三昧「能生如是諸功德法。」
  • 學能令正法久住,行能令正法久住,證也能夠令正法久住
    而對於說法人所講的法應該作藥物想,相信他所說的法能治自己的病。再者,對於修行要生起療病想,如果依照佛的法認真去做,我們的病就能好。如果學了很多的法卻一句也不用,那是起不到聽聞佛法的作用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呢?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佛的正確的教。當我們了解到什麼是正法,依於正法來實行,到最後就能證得真理。
  • 釋迦牟尼佛說要具足這五法才能證得諸佛世尊悉現在前三昧
    則便得此現前三昧。】這個時候,世尊就來表法了。「佛言。賢護。菩薩若能成就五法。」五種法要,「則便得此現前三昧。」便能得此諸佛世尊悉現前之三昧之王。【何等為五。所謂一者。具甚深忍。滅除至盡。二者。實無所盡。無有盡處。三者。本無有亂。滅除諸亂。四者。本無有垢。滅除諸垢。五者。本無有塵。斷離諸塵。賢護。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無生忍故。而能得此現前三昧。】
  • 釋迦牟尼佛授記這麼多天人未來成佛,住世教化
    般舟三昧解脫,叫正解脫。「正解脫如來應供等正覺。」這麼多的,八那由他的和無量百千人得到佛的授記,他們將來住世教化,他們的壽命也是相等的。恭錄於《賢護經》學講記修持般舟三昧之後,自然具足慈心三昧力讀誦受持般舟三昧就能獲得五種功德
  • 步法呼吸音聲之法,整個身體共融共振,得大利益
    就是一個簡單的步法,你要深入禪定,常能善入禪定思惟;步法、呼吸、音聲之法,整個身體的八萬四千毛孔、八億四千萬細胞,共融共振,這樣一種念佛方法,「善入禪定思惟。」昨天,有一位小朋友來找我說:練了這個步法以後,晚上不想睡覺、不困,睜著眼睛。我說,你為什麼不念佛啊?他說我不信佛,不信佛幹嘛要念佛?我問他,你練這個步法,不信佛,不信而念,那麼你得到利益了沒有?
  • 淨空法師:我們要為了如來正法久住世間而肩負使命
    一切不要為自己想,為自己想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為正法久住想、為眾生得度想、為如來正法久住世間想就不會。我算什麼?人人比我好,我歡喜;人人不如我,我就會傷心。中國古時候教育的根扎得好,從小就不許有嫉妒心。母親教得好,母親常常教小孩,要存著有成就別人的心。這是正確的。別人比我好,我要跟他學習,以他為老師,這就對了。
  • 宣化上人:誠心專一誦持此咒,就是紹隆佛法,就是正法住世
    念佛修行人不可以隨隨便便講是講非,挑撥離間,令大家在道場或團隊在的不安樂,一定要舉動行為管好自己,行住坐臥不離佛菩薩的威儀,為眾生留下正法久住的殊勝形象。很多念佛修行的學子,都有著迷茫的心裡,不知道怎樣去受持讀誦經、咒,才能如法殊勝,故此引用宣化上人的慈悲開示,分享與諸佛子交流學習,願能給您帶來光明。楞嚴咒是靈文,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效力。你不必想,我持楞嚴咒怎麼沒有什麼效驗?不管有沒有功效,你就要去念。
  • 了解三寶·之四·隨念三寶(繫念佛法僧的正確方法)
    「對象(課題)」有十,分別是:佛、法、僧、戒、舍、天、死、身、安般念、寂止。其中,前「六隨念」是佛弟子的常習之法;深為佛所讚許。如《南傳大藏經增支部十一集憶念品》載,摩訶男向佛求教「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雜論》)」:「大德!我等於種種住之間,當以何等之住而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