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是證悟了空性?了解一下西藏密宗對證悟空性的論述「四」

2020-12-22 蓮花又再開

證悟空性後會有四個階段;第一個是法性顯現,顯現報身之光有五色。第二個是覺受增長,光明穩定階段。第三明體進詣,見到佛土,得圓滿報身。第四窮盡法性,顯現水月之身,饒益一切眾生。當你都證得後即能獲得智慧無上的十六地。

顯宗中有十地菩薩,名為法雲地。但佛也曾說過即便達到法雲地的菩薩,亦不能知道佛的境界。只有十三地以上才是佛的境界。現在簡單了解一下十六地的情況,對自身修行的狀況有個了解。第一地極喜地,於體證法性時產生喜悅,得出離的成就。第二地離垢地,了悟此性乃根本覺之自覺。第三地發光地,於本性能得覺受。第四地焰慧地,由觀光明而得覺受者。第五地難勝地,證悟本始智慧。第六地現前地,能見光蘊。第七地遠行地,圓滿一切覺受遠離煩惱者。第八得不動地,住此境界而不動者。第九地善慧地,圓滿功德。第十地法雲地,能將自己的心識攝於所觀的本始智慧中,令所觀自然生起來,隨見諸像皆如虛空的雲。這是顯宗中的十地菩薩。上述境界,皆是行者不舍此生,而得成就。若舍此生不以上述方式登諸地。

斷一切虛妄顯現時,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界,是為第十一地普光地。無任何執受,甚至連所觀也不執著,不為任何內外諸法所汙染者,為第十二地淨蓮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慧所生之金剛鏈,化為虛空光明的五總集者,為十三地咒鬘大集地。住於所觀之本始智慧,為第十四地大樂地。於法爾境界,的決定成就者,為第十五地金剛持地。於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慧,為第十六地無上智地。

無論如何你都需要用智慧來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再次老生常談了解你的心性,文章的結尾還是用伏藏法門中的【深法寂靜憤怒尊密意自解】之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作為結束。

什麼是你心的本性呢,你的一念既不是有也不是無,因為它沒有實體的存在,可是也不能說是無,因為它也不是虛無的空,所以非要用一個詞來表達,那就用不二法門來稱之。煩惱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妄自用你那不能分別的心,去分別外物。所以煩惱和痛苦都產生了。基督教也說人是吃了分別果所以就有了痛苦了。修行的人的理解不管在哪個不同的地方,他們對心性的理解都是相同的。中國的太極圖陰陽也是在一個圓圈裡,而沒有讓它分開。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告訴你什麼是你應該有的正確思維。,

痛苦就是你本來安靜的心,因為錯誤的思想而分別出來的。妄自認為是有的,妄自給人家取所謂的名字,妄自定義好壞。你說一隻貓叫貓,請問是貓告訴你的嗎?如果不是有什麼意義嗎?那就好像你見到一個不認識的人叫人家老張,人家就是老張啊。名字包括自己不是的自己介紹嗎?你第一次去公司面試,讓別人了解你是不是得自己介紹自己啊?既然是這樣,你所謂貓的稱呼是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妄想呢?還把貓分出好壞,好的就喜歡壞的就討厭,可是這些能影響你情緒的所謂的好壞有實際的意義嗎?你說好貓真的就發生性質改變成了好貓嗎?你所謂的好壞也不過是你的妄念吧了。可是你的妄念能影響你,讓你產生痛苦。好的就喜歡得不到就煩惱,壞的就生氣。為了錯誤的思想,讓自己煩惱。所以為什麼說佛是智者呢,就是因為佛看明白自心了。

直指覺性赤見自解之名相:稱之為心者就是那明明了了。說存在,它卻沒有一法存在,說根源,它卻是輪迴苦和涅槃樂種種生起之根源。由於對它的見解不同,始有十一乘門。從名相上講,它有無窮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性或本心,外道則稱它為梵我,聲聞獨覺則稱無我教義,唯識家稱之為識,有人稱它為般若到彼岸,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有人稱它為大手印,有人稱它為唯一明點,有人稱它為法界,有人稱它為一切種,亦有人稱它為平常心。【感謝評論點讚和關注】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證悟了空性呢?了解一下西藏密宗對證悟空性的論述「三」
    證悟空性後,報身顯現的狀況之前也講過了。這些在藏傳佛教的寧瑪派的大圓滿法中都有論述。不在做更詳細地論述了,如果你見到報身的光明,可以自行參考書中的論述,去實修它的法。有些人可能會說,密法必須灌頂和有上師指導,確實有好的上師會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都是隨緣。
  • 證悟空性的四個境界!
    不管哪種情況,怔悟到內外法相都不存在在心之外,就是證悟到萬法皆心。  2、心即空性。  證悟萬法皆心皆是心的展現,就一定要證悟心性。  為了證悟心性,就要練習觀心法一與二:止定中關照與動念中關照。在這兩種情況下觀心,就會發現心沒有生、住、滅。  雖然經驗到止定和動念的狀態,但是這兩個狀態中沒有什麼是會生、住、滅的。
  • 證悟空性,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兒
    不知道,您在接觸空性的時候,有沒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困惑?空性,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緣起性空慈誠羅珠羅珠堪布在「《緣起贊》略釋」中講到,我們真正證悟的「空性」,是「緣起的空」。「緣起的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沒有現象的單空。通常,一個容器裡沒有任何東西,我們會說這個容器是空的;一張桌子上沒看到任何東西,我們會認為桌子上是空的。
  • 慈誠羅珠堪布:證悟空性的障礙
    但禪宗講的戒跟證悟有關係,證悟了以後,安住在這個證悟的境界當中,沒有殺盜淫妄這樣的念頭,所以打坐它本身就是戒,證悟的智慧就是戒。平時我們不是這樣理解的,我們認為打坐時候的證悟是戒定慧當中的慧, 而不是戒,這是普通的大乘佛教的理解。
  • 明心見性沒有見性就不會明白心的實相,看看密宗對明心的論述。上
    因為現在的世界很多事都是本末倒置,所以先說後面的見性,最後在了解關於明心的論述。對於法的誤解無論你看過多少經書,遵守過多少戒律,行過多少善事,學佛多少年,如果不了解本性是什麼,那一樣是未曾悟道。顯宗經典對心的光明一面,描述的非常少或者是一帶而過,因為怕人對光相執著,而西藏密宗對光明的論述算是很詳盡了,所以如果你沒有見到心光明的實相,還是未曾悟到本性。換而言之你還算不上一個真正懂的佛法的修行者,既然沒證悟自心,那就表明還不是一個懂法之人,沒有領悟佛法的人去討論法的正統和優劣,就和沒炒過菜的人去評論大廚做菜的方法不對的人有什麼區別。
  • 證悟空性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也許有些人覺得不解:證悟空性與我們的生活工作有什麼關係啊?對我有什麼幫助啊?這個關係、幫助就大了!證悟空性之後自然就能看開放下了。我們有一句法語:「世上沒有完美,想開了、想通了就是完美;世上沒有完美,隨緣了、放下了就是完美。」這就是完美,完美在於心態。
  • 《金剛經》:空性、無住、成佛
    見財了就成了財迷了,見色成了色迷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證悟不到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透過幻相看到本質,就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到了幻相後面的空性,你就不會像芸芸眾生那樣,「凡所有相,抱住不放」,就不會在現象的裡面迷失了本心本性。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要證悟空性。佛法是緣起法。
  • 什麼是真正的空性,如何才能證悟?
    問:我有時候在一瞬間似乎能感受到空性的存在,請問上師什麼是真正的空性,如何才能證悟?是不是在空性的境界上是光明,請上師描述一下光明的境界是什麼樣的?當你知道這些都不矛盾了,這個時候你就明白了空性的道理了。我現在講的,如果讓不明白的人聽,就像說瘋話一樣。說死是生、生是死,死即是生、生即是死, 死不異生、生不異死。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就是這樣的。當你明白了,心裡一點困惑都沒有了,這時候你才會明白空性的道理,之前你不會明白的。
  • 不要再錯誤理解佛經中對空性的論述了,心性不是空性也從來不空
    首先感謝大家的評論和關注,評論中也有讓我了解一下心經的評論。那就發表一下我對心經的理解。心經是比較短的一部對心性描述的佛經。雖然很短卻很簡單直接的描述了心性的本質。用心經中的內容簡單了解一下容易對佛經產生誤解的觀點。錯誤理解空性說起佛教好多人會想起遁入空門四大皆空的詞語,再加上佛教也有空性的論述,所以有些人看了佛經會認為佛經就是告訴你空性的學說。
  • 知道這些,才能放下執著,證悟空性!
    空性該如何斬斷這個連接我們身與心的執著呢?如果它是身外之物,就可以用身外之物斬斷它,但它不是,所以,用外在的任何一種方法、手段都無法觸及它。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這些話有一點不好理解,然而,對於那些對空性稍有了解和體會的人而言,這是很正常的,一點也不神秘。一旦證悟了空性,雖然沒有徹底消滅貪、瞋、痴,但粗大的煩惱會明顯減少。那麼,「所斷」是什麼?
  • 宗薩仁波切演講開示:禪定、智慧、證悟,值得收藏
    「禪那」、「三摩地」或藏文的「貢」,這些詞都包含了無窮的意義。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禪定就是雙腿盤坐、身軀挺直、幾分鐘內什麼事都不做,我想這可以是禪定。以這種方式了解禪定很好,不過了解的不完全。我說這種了解的方式很好,是因為「什麼都不做」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啊!
  • 西藏密宗的往生轉世瑜伽
    密宗裡為什麼會出現(往生轉世瑜伽),這種獨特的修持術呢。密宗轉世班禪這裡我們不得不涉及藏傳佛教有關死亡與如何死亡,往生轉世與如何往生轉世等,一類複雜的佛教哲學問題。這樣才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同時如何面對死亡進而獲得好死,這也是藏族信徒們所關心的事情,例如〈西藏度亡經〉。〈中陰救度經〉,所教導的死亡技巧,就可使死亡的事情成為來世的入善之門,善於脫離肉體,善於轉世為人,直到由輪迴而得到解脫或涅槃為止。按照佛教的觀點,生命系由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意識境界,所構成。
  • 因為氣化形體,所以西藏密宗十分重視修氣脈
    為什麼說這些,是因為總有人把密宗或者修行氣脈,定義為所謂的外道或者不是正統。宗教和哲學的區別就是一個要實證,一個只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就行了。不要一說修氣脈就是學道教或者說是外道。佛祖在證悟之前也同樣是苦修了身體的。
  • 淨宗法師:在一切皆空的世界裡該如何活著?
    問:佛經裡說一切皆空,可在這虛幻的世界裡,我們還要生活,我們該如何活著呢?要證悟空性的境界,當然我們凡夫做不到。所以,我們雖然聽說「一切皆空」,要拿來指導我們的人生,還是做不到的。所謂「理深解微」,道理非常幽深,我們的理解又非常淺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這是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講的。這樣,空性對我們來說,確實隔得太遠。我們應該怎樣過日子呢?
  • 對空性慧學的信解,是佛子禮佛敬佛的智慧供養
    能夠破除我執無明的智慧法門,就是佛法的緣起思想,因此不聞思佛法是不能明了諸行無常的道理,諸行無常是一切有為法的生滅動態,佛法以度盡眾生為根本,佛度眾生最終是要眾生證悟空性,破除我執。佛法的無我智慧,是破除我執的根本智慧力,因此能夠對佛法經藏的文字般若生起聞思信證之心,才是行善止惡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