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紮根鄉村支教13年:為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伍輯燕在上課中(資料圖) 曹建華 攝

中新網宜昌1月8日電 (曹建華 朱燦義)「只要有更多孩子能學到知識,我們辛苦點也值得。」湖北省宜都市賀炳炎紅軍小學支教老師於小平8日說道。13年來,於小平和妻子伍輯燕紮根鄉村,先後在廣東、廣西、湖北等地支教,為鄉村教育獻出自己的青春。

於小平今年36歲,和妻子伍輯燕都是重慶人。夫妻倆都是廣東省佛山市華國光學器材有限公司的員工,2007年,公司發出倡議,號召員工自願前往農村學校義務支教,工資由企業按月支付,於小平和妻子一起報了名,走上了鄉村支教路。

於小平和學生們合影(資料圖) 曹建華 攝

開啟支教生涯後,夫妻倆在廣東雷州題橋小學、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平末小學分別支教了4年、3年。2014年,於小平夫婦來到了宜都市松木坪鎮賀炳炎紅軍小學。

賀炳炎紅軍小學是一所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156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就有119名。學習上,於小平和伍輯燕對學生都嚴格要求,對待學困生,他們耐心講解、細心輔導。課餘時間,他們和學生一起聊天,在操場上打球、做遊戲,教他們書法,由此成了學生們的好朋友。

每天晚上,夫妻倆都會等住校學生安睡後,才回到宿舍休息。周末,他們以校為家,學生也經常來校請教,他們顧不上休息,不厭其煩地提供幫助,每個休息日都過得忙碌而充實。

為了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他們會主動給留守學生過生日,讓孩子們圍在一起吃「壽麵」,唱生日歌。有時,他們也會讓學生與遠在外地的父母視頻聊天,慰藉心中的思念之情。

於小平和學生們在操場上玩遊戲(資料圖) 曹建華 攝

在賀炳炎紅軍小學的6年裡,於小平所教科目一直在宜都市、松木坪鎮名列前茅,他和妻子也先後獲得了全國紅軍小學優秀教師、宜昌市最美家庭、宜都市文明家庭、宜昌楷模等榮譽稱號。

支教期間,於小平夫婦始終把兩個女兒帶在身邊,每天都是忙完工作忙家務。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兩個女兒都格外懂事。「我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和媽媽。」讀二年級的小女兒一臉自豪。

如今,已經定居宜都的於小平表示,孩子們只有學好文化知識,才能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他和妻子願意堅守初心,一直在支教的路上走下去。(完)

相關焦點

  • 鄉村教師白樹德堅守山區40餘載 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1987年,白樹德被調到離左家村3公裡外的南陽勝學校擔任教導主任,兩年後轉為公辦教師。在上下班途中,每當遇到下大雨,他總會護送五六個孩子蹚過兩條河道。到了冬天,天黑得早,他還要護送孩子們經過一片亂墳崗,直到孩子們安全回家。2003年,白樹德擔任左家學校校長。
  • 北京姑娘紮根廣西偏遠鄉村11年,只為幫一群孩子實現夢想
    王身敦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王京雪)9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孵化鄉村孩子的夢想——公益項目「巴別夢想家」發起人、北京姑娘璐瑤紮根廣西偏遠鄉村的11年》的報導。
  • 2020「快手支教之星」發布:盞盞繁星照亮鄉村孩子的夢想天空
    讓我明白了原來在這個世界的另一個地方,有那麼多孩子在渴望著體育課,嚮往著走出小鎮,夢想著和父母團聚,這讓我看到了體育教育的意義。」寫下這段話的是湖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的一名女生,她叫黃子笑。在2020年這個特別的年份,黃子笑選擇參加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來為這一年的陰霾增加一抹暖色。
  • 好兒郎到鄉村,銅仁學院兩名學子請纓支教!
    多彩貴州網訊(通訊員 楊治毅)在得知貴州省德江縣平原鎮南坪村南平完小缺教師後,貴州省銅仁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2017級化學工程與工藝班學生肖順與張廣林主動請纓到鄉村支教,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助力鄉村教育。
  • 「回來教書,為了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當晚,首迎東早早地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由國務院扶貧辦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錄製的「決戰的時刻——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播出。 當身著融水傳統苗族服飾的楊寧出現在電視上時,首迎東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不由自主地在家裡為自己的學生鼓掌。
  • 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中國夢實踐者]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張玉滾: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右上圖:張玉滾為學生們做好了飯菜。右下圖 課下,張玉滾指導學生們寫作業。(資料圖片)    9月3日,在第34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河南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當選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我是一位平凡的山區教師,能讓孩子們走出深山,我覺得值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心願,開啟了一位教師17年的「深山教學路」。
  • 青春在大山裡綻放光芒——記中國氣象局支教扶貧青年幹部李抗抗
    學生的家大多分布在大山深處,最遠的家要翻三座山才能到。就這樣,李抗抗起早貪黑地走了143戶,對全校學生家庭進行了整體摸底、精準分類,並為每個學生建立了檔案。2019年10月,李抗抗在周末家訪時為學生帶去了書桌與檯燈。李抗抗供圖在調研中,李抗抗發現語數外三門主課的成績是每個學生家庭最為關心的問題。
  • 【紫牛頭條】背80斤書上山的支教老師要結婚了!與女友拍出最美婚紗照
    這對情侶都是支教老師,他們以學校為背景,身穿簡單的禮服和大山裡的孩子們一起拍攝了婚紗照。照片沒有華麗的布景,只有鄉村教室簡單的白牆青瓦,沒有精緻的妝容,兩人素麵朝天的笑容卻格外俊朗美麗,被網友贊為「最美婚紗照」!
  • 快報牽手南財大志願者啟動支教計劃,更多孩子的「微心願」等你來實現
    7月初,現代快報網將牽手南京財經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和愛心家庭一起,前往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龍泉鎮中心小學支教,將南京人的關愛帶進大山,送給留守兒童。  昨天,現代快報網鍾曉敏愛心工作室的忠實粉絲——夕陽在線QQ群裡的一群爺爺奶奶們,得知消息已經提前行動起來,捐來了1000多本課外讀物。
  • 學生懇求救救23歲癌症晚期女支教老師(組圖)
    「我們大山裡的娃兒其實並不愚鈍,只是由於經濟欠發達、教育資源稀缺、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才讓孩子們落了伍,我回到大山深處教書,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帶著尊嚴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 ——曹瑾  8月13日,當記者來到重醫附二院時,曹瑾已被安排到醫院的層流室隔離病房,病房是全封閉的,前來探視的人只能透過房間的大玻璃窗往裡面望一望,窗臺上有一部電話,可以藉此與曹瑾通話。
  • ...從「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支教老師」,彭奕祥的7年教育堅守
    【三支一扶鑄就無悔青春】從「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支教老師」,彭奕祥的7年教育堅守金羊網  作者:柳卓楠  2020-05-13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圖/受訪者提供從大學生村官到鄉村支教老師,從教學「愣頭青」到學生口中親切的「翔哥」,從「害怕上講臺」到學校的「骨幹教師」,彭奕祥的7年支教之路滿載著收穫與溫暖。
  • 「我的扶貧故事」支教路上「夫妻檔」|望謨縣實驗高中支教老師勞...
    9月2日天蒙蒙亮,我們夫妻倆懷著對望謨的忐忑踏上了支教行程。從飛機上俯瞰,映入眼帘的只有綿延的群山和散落其間的村寨,下飛機後又轉車穿越無數青山和村落。下午三時,我們終於到達望謨縣實驗高中——我們即將開始全新生活的地方。
  • 「大山留不住人」,德國小夥在中國支教10年,為何卻遺憾離去?
    盧安克帶著攝製組穿梭在板烈鄉村,村民和孩子們時常會將他團團圍起來。「鄉親都叫他盧老師,在板烈他很受人尊敬。」2001年,盧安克第一次來到板烈,之後便再沒有離開過這片山川圍繞的鄉村。3、大山困境「大山留不住人。」 盧安克面對柴靜,不禁發出了這般的感慨。板烈村靠山吃山的傳統早在市場化的浪潮中被衝垮,青壯年幾乎全部外出。孩子一生下來就只能和爺爺奶奶留在大山,希冀著將來長大能走出去。
  • 大山裡的支教老師:我願意一輩子「作秀」
    畢節市黔西縣,貴州西北部的大山裡,天亮得遲。清晨六點,楊明從教學樓一角的宿舍裡走出來,睡眼惺忪地走到公共衛生間去洗漱。昨晚,他又熬夜工作到了一點半,連軸轉了二十個小時。過往十餘年來,這樣的工作時間是常態。這是楊明來支教的第11年,他先後輾轉在六所學校教書。
  • 中國好人向宏佳:紮根山區教書24載點亮孩子希望
    紮根五峰山區教書24載 助500貧困學子改變命運向宏佳給學生輔導作業 通訊員供圖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採花鄉,有一位英語老師,24年來幫助當地500多貧困學子通過讀書走出了大山。他正是採花中學的英語教師向宏佳,自師範畢業來此教書,便深深紮根於此。為了山裡的孩子,他一次又一次地放棄了進城享受高薪和提升待遇的機會,紮根深度貧困地區。
  • 紮根大山40年 百年老礦展新顏——記全國黃金行業勞模李中平
    紅網時刻通訊員 鄢昌松 米曉君 記者 張金東 懷化報導矢志於黃金礦山事業,紮根大山40年,將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黃金事業;危急關頭挑重擔,屢屢破解發展難題;疫情面前衝在前,成功扭轉不利局面,實現V型反轉……他就是湖南省人大代表、辰州礦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中平。
  • 「大山裡的孩子」圓夢清華 「海安舅舅」功不可沒|我蘇特稿
    2019年8月下旬,他和其他20多位教師一起,從家鄉江蘇南通海安輾轉來到寧蒗,開啟了為期3年的支教生活。唐義凱有著豐富的高三任教經驗,赴寧蒗後,被任命為明年參加高考的海安2班班主任。馬上,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將分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個城市讀書深造。孩子們走出大山,寧蒗民族中學副校長、海安第十輪支教領隊陶長江講起來,無比自豪。「一個孩子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或許就能帶領一個家脫貧。」這也代表了很多海安老師最樸素的心聲。但最讓他高興的,還是看到海安老師培養的學生,能夠回到寧蒗,成為當地經濟社會建設特別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