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軍三個師投降了兩個,楚雲飛憑什麼罵74軍是五萬頭豬?

2021-01-18 合贊歷史

楚雲飛在淮海戰役中突圍的時候,碰到了七十四軍的潰兵,所以大怒說,就是五萬頭豬,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啊,五萬人的一個軍怎麼三天就全部被共軍消滅了?但楚雲飛這麼說七十四軍是不合適的,不僅是楚雲飛不合適,第五軍其他人都不適合這麼指責七十四軍。甚至可以說,整個邱清泉兵團,在最後被殲滅的時候,最沒有資格指責其他部隊的,就是第五軍。

劇中的楚雲飛當時是在第五軍。第五軍是杜聿明1938年以200師為基礎組建起來的,原本下轄三個師,分別是45師、96師和200師。但在淮海戰役之前部隊進行了調整,將90師調到70軍去了,另外補充了46師。46師是一個雜牌軍部隊,抗戰時期曾經當過偽軍,戰鬥力相對來說要差一些,也不太被信任。邱清泉兵團駐碭山的時候,有一天晚上部隊高級軍官一起看戲,46師師長黃宗顏突然起來走了,軍長熊笑三就對其他兩個師長說,他要叛變了,你們要準備消滅他。結果過了一會兒黃宗顏又回來了,原來他只是上廁所去了。

1945年春邱清泉接任軍長時,第五軍在昆明接受了美軍的裝備和訓練。軍部除原有的汽車隊、裝甲車連之外,還有150mm口徑榴彈炮營一個,包括汽車牽引炮12門,工兵營一個,各師都配有75mm口徑山炮營一個,包含12門炮,乘馬的搜索連、工兵營、汽車排等;團一級也配有戰防炮連,下屬6門炮,八一迫擊炮連,各營都配有火箭炮排,各連有60迫擊炮、衝鋒鎗等。到1947年時,第五軍又增設了一個戰車營、一個汽車營、一個42mm口徑的重迫擊炮連,並將原屬各師的搜索連和軍部情報隊等合編成立挺進總隊,淮海戰役前又將挺進總隊下屬的各支隊配屬到各師去了。此外,1947年時各師還增設了一個噴火器連,配備噴火器6-8具。

淮海戰役的時候,第五軍下屬三個師的師長是200師周朗,45師郭吉謙和46師陳輔漢,每個師官兵一萬多人,全軍包括軍部直屬部隊在內,總共大約四萬多人。到1948年春,還把一個騎兵旅調入第五軍建制。淮海戰役前這個騎兵旅被調入兵團建制,下轄兩個團,一個團徒步,一個團乘馬,戰馬近千匹。而第五軍則另外成立了一個騎兵團,有馬五百匹,是第五軍的建制部隊。所以,整個第五軍兵強馬壯,裝備精良,尤其是重武器數量比較多,戰鬥力比較強。而且,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第五軍始終沒有遭受過解放軍的殲滅性打擊。只有45師在從徐州撤退時被解放軍追上包圍,遭遇過激烈戰鬥,有一些損失。


74軍的前身也就是整編七十四師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華野全殲,但因為國軍統帥部對這支部隊的偏愛,同年夏就重建了,軍長邱維達,下屬五十一和五十八兩個師,實際上仍然是原來整編七十四師的編組方式。但這時候的第五軍早已今非昔比,不僅到1948年調入徐州戰區的時候80%的士兵是毫無戰鬥經驗的新兵,而且裝備也非常差,是各種雜牌裝備拼湊起來的。1948年初,邱維達奉命到南京接受任務時,國軍統帥部就對74軍的裝備情況感到很詫異,邱維達回答說,是陳總長安排的。

1948年2月,74軍奉命調到阜陽,協助圍堵正在大別山區的中原野戰軍,主要和解放軍的地方部隊作戰,損失不大。4月中旬,中原野戰軍突然以四個縱隊從大別山區突圍而出,包圍了阜陽,當時駐守在阜陽的只有五十八師,配屬第八綏靖區司令官李覺指揮,發生了激烈戰鬥,持續了七晝夜,差點被殲滅。後來在第五軍的救援下,才得以解圍。經過這一階段的作戰之後,國軍統帥部認為74軍經過實戰鍛鍊,指揮和作戰能力已經得到鍛鍊和提高,戰鬥力基本上已經成熟。所以,到七月份,74軍被調至商丘、碭山一帶,歸入邱清泉兵團。

到11月,黃百韜兵團被包圍之後,邱清泉兵團奉命東援。邱清泉以70軍和72軍進攻,74軍當時尚未得到邱清泉信任,所以留作預備隊。當時邱清泉命令正面強攻解放軍的阻擊陣地,實際上是出工不出力。本來從潘塘鎮繞過解放軍阻擊陣地,是比較方便的,但邱清泉害怕在這裡被解放軍圍殲,所以不肯,只是正面強攻。一直到11月14日,統帥部嚴令之下,邱清泉才命令當時駐守在徐州機場和潘塘鎮一帶的七十四軍繞過解放軍阻擊陣地,攻佔大許家,接應已經撤退到大院上的黃百韜突圍。


於是邱維達奉命率74軍全軍從潘塘鎮方向執行迂迴攻擊任務。恰在此時,華野方面也以三個縱隊向二陳集、張集一帶攻擊,準備從潘塘鎮進行側翼迂迴,攻擊徐州飛機場,以迫使邱清泉兵團回援徐州,減輕正面阻擊的壓力。這樣,74軍和華野的這三個縱隊就在潘塘鎮狹路相逢了。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持續了三天,邱清泉以為華野的目的是要從二兵團身後切斷他與徐州的聯繫,直接圍殲整個第二兵團,所以表現得非常緊張,親自在兵團部用電話調度指揮,並將他的親信將領70軍的96師調來增援,才將解放軍擋住,最後解放軍發現無機可乘,也就退了回去。

過了幾天,國軍統帥部又要求第二兵團宿縣進攻,以打通津浦線,與從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會師,再一起救援已經被包圍在蒙城一帶的黃維兵團。其中,二兵團以74軍強行向宿縣方向進攻,為主攻部隊,70軍高吉人部則擔任助攻。但其實74軍很賣力的打了兩天,從25日一直進攻到27日,也沒有前進幾公裡。高吉人部更是在26日實際上就已經停止了攻擊,止步不前,只剩下74軍還在拼命向前進攻,但這時候已經攻不動了,就在徐州以南形成了僵持局面。

11月28日,杜聿明去南京談好,決心徐州的三個兵團一起突圍,經蕭縣、永城、渦陽,向阜陽方向撤退。但是撤退才剛進行了一天,全軍三十萬人就在蕭縣到永城的公路上的青龍集、陳官莊一帶停下了,止步不前,隨即被追擊的解放軍趕上包圍。到12月4日,杜聿明決心奉命轉向東南攻擊,以救援黃維兵團,命令第二兵團為主力向南攻擊,而第二兵團則以70軍和74軍在前面擔任主攻任務。從4日一直打到六日,也沒有前進多少。6日,孫元良兵團突圍時被全殲,殘部六七千人被編為122師,歸入74軍指揮。8日,杜聿明決心突圍,第二兵團為主攻,在前面擔任尖刀的又是74軍,打了一天也攻不動,逐漸沉寂下來,陷入了僵持局面。


從徐州撤退開始,到奉命救援黃維,再到突圍,74軍始終在當作主力使用,其間高吉人和邱維達多次建議邱清泉將第五軍拿出來,和70軍、74軍一起攻擊,邱清泉始終沒有答應。而且,第五軍一直處在被包圍後的陣地中心位置,連解放軍的槍炮都沒挨上過多少。一直到李彌兵團的陣地被解放軍突破之後,杜聿明和邱清泉將指揮部搬到第五軍指揮部,第五軍才開始遭到解放軍炮火攻擊,這時候已經是1949年的1月8日了。也就是說,之前的一個多月裡,74軍一直在打仗,損失很大,按照邱維達回憶的說法,到2月8日攻擊停頓的時候,74軍損失已經超過一半了。而十二月二日之後,第五軍就沒有遭遇過戰鬥。

而在決心突圍的1月9日,當時邱清泉已經電話通知下屬各軍,他已經放棄指揮,各軍自行突圍,邱維達下令七十四軍以五十八師繼續堅守陣地,掩護五十一師突圍,邱維達本人隨同五十一師行動,但在突圍過程中,五十一師師長王夢庚中彈身亡,部隊失去掌握,就全都亂了,全線崩潰,邱維達本人之後被俘。堅守陣地的五十八師則堅持戰鬥到十日晚才被解放軍全殲。第五軍的情況更糟糕,在杜聿明和邱清泉突圍走了之後,四十五師率先接洽投降,之後四十六師也主動投降了,只有200師在師長周朗的帶領下,一直戰鬥到最後被殲滅。

也就是說,雖然74軍的裝備和戰鬥力遠遠不如第五軍,但74軍在淮海戰役中卻一直在充當二兵團的主攻部隊,第五軍則一直被邱清泉當作底牌雪藏著,並未使用。但在最後全線崩潰的時候,74軍也有一個師堅持戰鬥到了最後,而第五軍的三個師中兩個投降,只有一個師堅持戰鬥到了最後。而且,此時的74軍經過持續戰鬥,早已嚴重減員,根本沒有可能有楚雲飛說的五萬人,也就剩下兩萬多人了。反而是第五軍除了四十五師遭遇過一些損失外,200師和47師都是非常完整的,但最後突圍時的表現也沒比74軍強多少。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中的國軍第五軍,只有一個師戰鬥到了最後
    為了突出表現李雲龍的性格和個人英雄主義,他穿插到敵人後方,直奔楚雲飛的師指揮部,和正準備突圍的楚雲飛迎面相撞,兩邊各發一炮,兩人都負傷了,之後楚雲飛突圍成功,去了臺灣,而李雲龍則轉到後方進行治療。第五軍軍長熊笑三,淮海戰役時在國軍第二兵團戰鬥序列中,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是第五軍的老軍長。
  • 萊蕪戰役後,王耀武大罵:就是放五萬頭豬讓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蔣介石認為如果國民黨軍趁這個時候發動進攻,那麼華野只能夠固守臨沂,而且蔣介石和國民黨軍將領認為華野一定會死守臨沂,因為臨沂是山東解放軍的中心機關,也是當時中共在山東掌握的唯一一座大城市,這座城市連接著膠東解放區,魯中解放軍,魯南解放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同樣是國軍五大主力,為何74師第一個被殲滅,第五軍卻屢次逃脫?
    談及近年來備受爭議的張靈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手下被稱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這個隊伍可不簡單,早在抗戰時期就是有名的能打仗的,抗戰八年來,更是多次參加對日大規模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以說,是這個隊伍的功勞張靈甫。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擔任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嫡系戰將,一般地方將領根本都沒有資格。
  • 解放戰爭:第五軍麾下四位悍將,一位戰死,兩位被俘,一位投降
    這支部隊也是蔣介石最早組建的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因在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一舉成名,贏得鐵馬雄師的稱號,第五軍也憑此戰,躍進國軍主力行列中,之後又參加了滇緬戰役與大反攻,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與此同時第五軍還走出了五位悍將,如軍長杜聿明,邱清泉,鄭洞國,廖耀湘,還有在抗戰中犧牲的戴安瀾,這幾位都曾在第五軍擔任過師長。那麼,剩下的四位悍將,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他們的結局都如何?讓我們接著往下看(排名不分先後)。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之後60軍迅速搶佔禹王山附近地區,阻止日軍的進攻,在27天的禹王山阻擊戰中,60軍擋住日軍板垣師團,磯谷師團,以及偽軍部隊共五萬多人的進攻,殲敵1.4萬人,但是60軍也付出了巨大傷亡,兩萬多雲南子弟戰死沙場,戰役最緊張的時候,60軍平均每天陣亡上千人。緊接著,60軍又參加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第二次長沙會戰。
  • 國共黑土地較量時,有新1軍、新6軍,怎還有新3軍、新5軍、新7軍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抗戰結束後,國軍把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1軍、新6軍、第5軍、第74軍,第18軍。不過,一般人都認為,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6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1946年,蔣介石把陸軍作戰部隊進行整編,集團軍機構改為綏靖區和整編軍,軍縮編為整編師,師縮編為整編旅。原計劃第一期先整編黃河以南、以西的部隊,第二期整編華北、東北部隊。
  • 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軍長都是誰,都是哪裡的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個軍的骨幹力量是由黃埔軍校的學生組建而成,因此在當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也被稱為學生軍。 部隊也是由湘軍組建而成,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下轄三個師,三個師的師長也都是清一色的湖南人,且都是湘軍出身,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是湖南湘軍代表。
  • 御林軍第74軍,在誰的領導下名震天下,又是在誰的手中走向滅亡
    如第18軍在抗戰時期,血戰淞滬打出中國軍人的血性。第五軍在崑崙關戰役一戰成名,擊斃日寇少將。新一軍與新六軍在異國戰場揚我國威。而第74軍在抗戰時期,屬於是年年月月與日軍作戰,因此也贏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也是國軍五大主力軍,在抗戰時期戰績最佳的一支王牌軍,蔣介石把它視為心頭肉。因此,在抗戰結束後,特意將第74軍空調到南京,負責南京守城任務,保護蔣介石的安全。
  • 他是74軍最後一任軍長,結局卻最好,雖被俘虜,但被任命為教員
    他是國軍王牌74軍的最後一任軍長,卻是結局最好的,安享了晚年蔣介石有5大王牌部隊,就是第五軍、第十八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新六軍,而第74軍更是王牌軍中的王牌,也被稱為是蔣介石的「御林軍」。第74軍的名氣大,還是因為它的戰鬥力很強,在抗日戰爭中,74軍的戰績最好,王耀武打出了七十四軍抗日鐵軍的稱號,還被稱為是「虎賁軍」,獲得了很多榮譽。能領導74軍的人,都不一般人,共有5個人做過74軍軍長,前4任軍長包括王耀武、張靈甫、俞濟時、施中誠,都比較有名,最後一任是誰呢?他就是邱維達。
  • 1937年,中國的一個軍和日本的一個軍,到底各有多少兵力?
    按照日本軍隊的編制,一個甲級師團的兵力,在26000人到30000人之間,明顯大於其他參戰國的師,與其他國家的軍基本相當。一個常備師團下轄了4個步兵聯隊和獨立的騎兵、炮兵、運輸、工兵聯隊,兩個步兵聯隊又組成了一個旅團。一般來說,師團長的軍銜為中將,旅團長的軍銜為少將。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後,隨著戰局的不斷發展。日本軍隊先後佔領了華北、東南的大片地區。
  • 74軍榮獲「飛虎旗」,在常德保衛戰勝利後,為何師長餘程萬被判刑
    文/王國棟1943年11月至12月,中日兩軍圍繞湖南常德城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因為孤軍防守常德城而聲名大噪的"虎賁師"74軍第57師,全師8000餘人戰至只剩83人才突圍而出,後又協同友軍光復被日軍佔領一天的常德城,被國民政府授予最高軍事團體榮譽旗幟——飛虎旗。
  • 關羽水淹七軍,淹的是哪七軍?一共淹死多少人?
    而作為著名軍事將領,關羽自然有他的揚名之戰,這一戰便是「水淹七軍」!史書對於關羽這一戰的描述是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那麼關羽此戰,究竟是淹的哪七軍,共淹死了多少人呢?憑什麼威震華夏呢?
  • 彈盡援絕情況下投降違反軍法嗎?半生悽苦方先覺,一言難盡第十軍
    俞部長親臨戰地,自然無人敢怠慢,所以衡陽會戰開打之際,第十軍及其配屬的暫編第54師的彈藥還是很充足的。時任預備第10師師長葛先才戰後回憶:「只要是我軍所需,而鄰近之兵站有庫存者,皆儘其所有運至衡陽。也多虧俞部長蒞衡,我軍得到大批超額糧彈及各類軍需器材,但未料到戰鬥延長至47日之久!全線晝夜激戰,彈藥消耗驚人,尤以山野炮彈為最,九天即已告罄」。
  • 上甘嶺戰役中兩個軍參戰,第十五軍下轄3個師,師長分別是誰
    1952年10月14上甘嶺戰役打響,這場戰鬥持續了43天,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此次戰鬥志願軍一共有兩個軍參戰,分別是王近山領導的第12軍和秦基偉領導的第15軍,這兩位將軍在1955年大授銜時都被授予開國中將,秦基偉更是在1988年榮升為開國上將,成就非常大,那麼秦基偉率領的第十五軍下轄三個師的師長後來成就如何呢
  • 國軍起家的八個軍,只有一個是老蔣嫡系軍,剩下的七個都是啥來頭
    這八個軍,也是國民革命軍起家的八個軍。正是依靠這八個軍,擊敗了北洋軍閥,一統天下。如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算得上是蔣介石的嫡系軍。這個軍主要是由黃埔學生組成的,因此也稱為學生軍,軍長是黃埔軍校總教官何應欽擔任。下轄五個師的師長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將領。因此,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算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因為後來的嫡系部隊將領,都是從第一軍分化出來的。
  • 雙堆集戰役,國軍十八軍有十幾個團死不投降,周圍部隊被嚇投降
    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在雙堆集地區包圍了國民黨軍第12兵團4個軍12個師的兵力。但由於12軍團是國軍精銳部隊,戰鬥力太強,因此戰鬥並不輕鬆。危急時刻,華東野戰軍也派出兩個縱隊攜帶重武器前往增援。12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楊伯韜的18軍是這支部隊中最能打仗的。18軍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 他是國軍王牌74軍的最後一任軍長,卻是結局最好的,安享了晚年
    國民革命軍第74軍是蔣介石的心頭肉,一度作為蔣介石本人的御林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也確實強悍,它在抗日戰爭中立功無數,獲得了抗日鐵軍和虎賁軍的榮譽稱號。在這樣的軍隊裡,軍長自然是非凡之人。
  • 日寇擊垮第六軍後林蔚和蕭毅肅的錯誤舉措差點讓日寇佔領大西南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下旬,日軍正面強攻國軍第五軍駐守的同古,久攻不下,於是轉而以五十五師團猛攻左翼第六軍防守的棠吉。第六軍戰鬥力遠不如第五軍,僅僅支持了兩天,就全線崩潰,陣地被日軍攻破。這是日軍的慣用手法,在中國戰場上屢試不爽,這次在緬甸又來一次,國軍還是中了招。
  • 對越反擊戰,50軍被俘人數高達200多人,連長指導員率全連投降
    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50軍150師並不是50軍的老部隊,原50軍150師早在1964年就被改編為遼寧省獨立師,後來的150師是在成都軍區幾個獨立團,高炮營等單位的基礎上組建而來的。這支部隊戰前一直都在從事修建橋梁,公路等生產任務,很少進行軍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