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吧,粒子們!

2020-12-22 騰訊網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萬葉集》中的《雷神》一文隨著日本動畫片《言葉之庭》的熱播逐步走紅,聽著影片中陣陣的雷聲,你是否思考過雷電是由什麼組成的?科學的發展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18世紀,人們得益於富蘭克林的研究,開始了解到雷電也是一種電流,和摩擦產生的電流別無二致。科學的發展,除了從疑問開始,有時也伴隨著偶然,有相當一部分科學的進步是因為一次次的偶然而產生的。那麼更進一步,電流是由什麼組成的?電流的本質是什麼?電流和本期要講的粒子加速器又有怎樣的聯繫?就讓我們跟隨科學家的腳步,一起去探尋粒子加速器的奧秘。

富蘭克林引雷實驗(繪圖/史金陽)

用電子撬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18世紀末,人們困惑於原子激發出的陰極射線是一種波還是一種微粒,因為這個問題關乎原子內部是否有結構。如果說陰極射線是一種微粒,那麼就說明原子可以釋放出比它本身更微小的物質,所以原子可能是由更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原子也將不再是最小的構成物質單位。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在研究陰極射線的過程中發現,由於電場的作用,陰極射線發生了偏轉,之後他通過帶電粒子束彎曲的曲率計算出陰極射線粒子的質量與電荷的比值,並將其定義為一種粒子,命名為電子。

電子的發現可以說是微觀粒子研究的開始,電子就像一把上帝遺留在人間用來打開微觀世界奧秘的鑰匙,而他的發現,也打破了「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解放了當時物理學家們的思想,大家開始認真地思考原子內部的問題:既然原子裡有比它還小的核外電子,那麼原子是不是有它內部的微觀結構?帶著這個問題,許多物理學家開始著手探索原子內部的故事。這場不知終點或者說不知道存不存在終點的探索開始了。

向著未知領域的衝鋒

隨著禁錮已久的思想得到解放,原子物理的研究效率大大提高。電子被發現幾年後,考慮到原子本身不帶電,既然電子帶負電荷,那麼原子的內部必然有攜帶正電荷的單位將負電荷抵消從而使得整體呈現中性。受限於當時的認知,人們並不能清楚了解原子的準確結構,湯姆森提出了類似於棗糕的模型,帶負電荷的電子就像棗核一樣鑲嵌在帶正電荷的原子內部。

不過湯姆森的這一模型還沒來得及聞名世界,就被他的學生盧瑟福打破了。1909年,歐內斯特·盧瑟福使用金箔作為目標靶,以天然放射源發出的α(alpha)粒子作為炮彈轟擊金箔(金箔相對於鋁箔延展性更好,並且金的原子量比較大,相應散射效果比較好),他設計這個實驗的初衷是驗證棗糕模型的正確性。由於電子質量極小,哪怕α粒子直接與電子發生碰撞也不會明顯改變α粒子的方向,並且正電荷均勻分布,對進入其中的α粒子的電磁力作用也很小,所以他預期的是大多數的α粒子都可以徑直的穿過原子,從而驗證原子的內部只有像棗核一樣的電子。

然而,戲劇性的試驗結果導致了棗糕模型的崩塌。在實驗中,他們確實發現大多數α粒子直接穿透了金箔,但是也發現了極少數的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的偏折甚至反射回來,這一發現說明原子內部可能存在一個實體的核心。1911年,盧瑟福想到這樣一個模型:原子核中間有一個小小的核心,外圍的遠方圍繞著電子,入射的α粒子大概率直接穿越電子與核心之間的空隙,只有極少數的α粒子剛好運動到原子核附近時才能發生大角度的折射甚至反射,這樣的話,模型就能與實驗結果符合了。而這個模型一直沿用至今,被稱作原子的核式模型。科學就是這樣,只有在不斷的試錯中才能逐漸走向完善。

構成原子的三兄弟:電子、質子和中子

既然原子是可以繼續再分的,那麼原子核呢?原子核內部有沒有結構?正如之前所說的,科學發展開始於對未知的好奇。1919年,盧瑟福使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所謂的轟擊,形象的來說就像是一群人手拉手待在一起,然後從遠處跑來一個人突然衝入人群,把其中一個或者幾個人撞了出去

實驗中,他發現有一種未知的粒子穿透了恰好能阻止α粒子出射的鋁箔,並在鋁箔後方的螢光屏上打出了亮點。他將這種粒子引入電場與磁場中,計算出了這種未知粒子的質量與電荷,發現這種未知粒子的質量與最輕的元素——氫元素的原子質量是一致的,並且這種粒子攜帶著正電荷,盧瑟福將這種新發現的粒子命名為質子。

加上之前發現的攜帶負電荷的電子,這兩種粒子電荷相反,那麼中性的原子是不是由質子與電子直接組成的呢?在這樣的情況下,盧瑟福認為應當是存在一種質子與電子的複合體,這種複合體內質子與電子緊密結合從而使得整體呈現電中性,遺憾的是,這種複合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被盧瑟福找到。

但其實這種粒子已經存在於博特的實驗與居裡夫婦的實驗中了,只不過他們那時錯誤地認為實驗發現的不過是一種高能的光子,並未加以重視。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看到了居裡夫人的文章,他意識到那個粒子絕不可能是光子,隨即與盧瑟福進行了討論,查德威克認為這就是他們10年前就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中性粒子。經過實驗的驗證,查德威克確認了這種中性粒子的存在,並將其命名為中子。至此,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就全都被發現了:電子、質子、中子。

發展的必然——加速器

在電子、光子、質子、中子這些相對能量較低的粒子被發現之後,原子核物理學的發展也逐漸完善起來,理論物理學家們從公式中推導出了更多未發現的粒子以及一些粒子的反粒子,即一種與現有粒子電荷相反的粒子,比如帶正電荷的電子以及帶負電荷的質子等。但是驗證這些粒子的存在變得十分困難,原本利用自然界中具有天然放射性的物質所產生的α(alpha)或者β(beta)射線的能量已經無法滿足實驗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現在衝刺過來的那個人已經沒有辦法撞開抱緊在一起的人群了,所以無法再把單個的粒子從複合的體系中剝離出來。

利用自然界能量的轟擊效果已經漸漸失效(繪圖/史金陽)

既然如此,我們就需要尋找一些具有高能量的炮彈才行。科學家們開始尋找一些更高能的粒子作為實驗中的炮彈。科學家們首先注意到宇宙中的射線具有比天然放射源更高的能量,藉此發現了攜帶正電荷的電子,即正電子。科學家們意識到一條非常常見的規律,那就是離子(帶電粒子的統稱)在電場中會加速,在相同路徑下,電場越強,離子獲得的能量就越高,由此科學家們發明了直線加速器。更進一步,離子在磁場中會轉彎,如果讓帶電粒子在電場中加速然後導入磁場中,我們就可以通過控制電場與磁場的強弱來控制離子的能量與方向了。之後再讓磁場將離子軌道彎曲成一個環形,那麼離子將再次回到電場,重複被電場加速。根據這樣的構想就有了最初的回旋加速器的設想

隨著科學的發展,加速器的需求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核物理方面的,加速器是研究核物理的重要工具,在核武器、放射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檢測領域,由於中子有良好的穿透性,常常被用於對一些大型精密器件的檢測中,比如高鐵的車軸、車輪以及一些衛星部件等。中國在這個領域建設的加速器有蘭州重離子加速器(HIRFL)、廣東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等。另一類是高能粒子領域的,加速器產生的離子束流在受控條件下發生對撞,從而將一些更微小的粒子撞碎,我們可以使用這些粒子的碎片還原出粒子原本的面貌,從而了解某種粒子的內部結構。另一方面我們有可能從這些碎片中發現新的粒子,比如τ子、夸克、W±與Z0玻色子,以及幾年前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這些都是通過對撞方式獲得的。

知識連結:加速器竟然是下一代治癌神器?

加速器除了在科學研究領域被普遍應用,也被廣泛應用於醫療與無損檢測等領域。

在醫療領域,用重離子束治療癌症具有治癒率高、療程短、對患者的健康組織損傷小、適形照射劑量分布好、並能實時監測等顯著特點,因此又被譽為「治癌利器」,是當今國際公認的最尖端的放射治療技術。2019年,中國首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離子治癌裝置已進入臨床應用前的最後衝刺階段,此裝置採用了獨特的「迴旋注入器+同步加速器」技術路線,同步加速器周長從科學實驗用的161米縮短至56.2米,是目前世界上醫用重離子加速器中周長最小的同步加速器系統。而它的工作原理得益於重離子的能量沉積特性,通過加速器加速重離子,轟擊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為了滿足進一步的科學實驗要求,科學家們在原始加速器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原始加速器升級為了更易控制、能量更高的加速器。

楊振寧院士所討論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就屬於這一類加速器,它可以產生擁有巨大能量的離子束,從而有可能大量產生稀有的粒子,幫助人類進一步研究物質的本質並完善現有的物理理論體系。我們相信,不管結果如何,未來在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領域中,中國必定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一種奇怪粒子剛被科學家發現,是粒子又非粒子,物理學理解被打破
    近日,科學家在大型強子對撞機內發現了一種奇怪粒子,說它是粒子,但是它卻可以無故消失,說它不是粒子,有時又真實存在於我們世界裡。它打破了我們之前對物理學理解,但又沒有徹底改變我們的認知。因此該粒子發現讓科學家們有些糾結。
  • FPGA加速N粒子重力並行模擬實現和仿真案例
    FPGA加速N粒子重力並行模擬實現和仿真案例 Pynq 發表於 2020-12-03 15:18:33 通過使用以200 MHz運行的8個並行浮點加速器,展示小型ZU3EG
  • 舉世矚目的粒子對撞機,原來是在擲骰子?
    這無形中給了人們一種印象,LHC是通過把粒子砸碎來查看它們的成分。但其實這並非LHC真正的意義,LHC真正做的,是用能量製造粒子。大致的原理是把兩個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高速意味著高能(動能)。當這些高能粒子碰撞在一起,它們攜帶的能量會轉化成質量(著名的愛因斯坦方程:E=mc2 )。
  • 簡明指令小課堂第二彈,一起來做粒子效果吧~
    破壞放置處的原方塊放入新方塊且原方塊掉落)keep(在設定範圍內沒有方塊的位置填充新方塊)以及replace(替換原方塊為新方塊)三種處理方式默認不寫的狀態下為replace冒險家們根據需求進行使用吧:巖漿粒子此處如果不用execute指令粒子只能在固定坐標釋放而無法跟隨哦我們也可以將粒子附在其他東西上例如在掠奪者發射愛心一期中用到的指令/execute @e[type=arrow] ~~~ particle minecraft
  • 超級粒子加速器,模擬展現了這罕見一幕
    首先,任何一個粒子接近黑洞時,它必然會被加速,就如同雪球從高山上滾落一樣。而黑洞的能耐,更遠超我們認知的任何一座高山,它強勁的引力,極有可能會讓粒子最終以超越光速的狀態墜入。
  • AE粒子動畫製作彈跳的粒子
    添加一個純色的文本,命名「粒子1」,排列到視頻1的位置,在導航欄效果裡面有個trapcode下面的particular為粒子的特效。用跟蹤攝像頭在視頻上找一個不動的點單擊給它創建空白和攝像頭。粒子屬性裡面有個發射器類型,改為燈光,選項裡面的燈光名稱改為燈光。修改粒子的速率為1000,在視頻中選擇跟蹤器,框選地面創建一個實底,x軸更改第二個數往左邊拉,ctrl+shift+y更改寬度高度撐開,在材質裡面吧接受燈光關了,命名「地面」。
  • 《崩壞學園2》服裝「追光的粒子」強度分析
    《崩壞學園2》中的服裝「追光的粒子」非常強力,但需要合理的搭配來配合,有的小夥伴不了解他的強度與優勢在哪裡,具體內容就來看看下面分析吧
  • 物理終極探秘:粒子是什麼?
    這種觀點,揭露出「粒子」的兩個特徵:其一,量子波粒二象性(未觀測之前量子以波的形式存在);其二,量子坍縮(觀測之後波坍縮為粒子)。這說明,「粒子」不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或者說「粒子」不是宇宙最本質狀態。二、粒子是「場的量子激發」。
  • 「複習整理」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帶電粒子的重力是否可忽略的條件:(1)基本粒子:如電子、質子、粒子、離子等,若無說明或明確的暗示,一般不計重力;帶電微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一般不考慮粒子的重力.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分兩種情況:第二種情況是帶電粒子沿電場線進入電場
  • 是時空的扭曲還是由粒子加速度產生?
    霍金的計算就是半經典的,他利用經典的手法描述黑洞周圍的時空,並利用量子力學去描述其中存在的粒子。他通過較為簡單的量子力學計算證明:如果黑洞周圍在遙遠的過去不存在輻射,那麼在未來它一定會有輻射。對此唯一的解釋是輻射是由黑洞發出的。當然,輻射攜帶著能量,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能量來源就是黑洞內部的質量(還記得嗎,愛因斯坦的理論中,質量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 粒子加速器及其工作原理:9個有趣的事實
    顧名思義,粒子加速器是用於加速稱為粒子的微小物質的特殊技術。它有效地地利用磁場和電場來產生帶電粒子的快速流,帶電粒子被發射到特定目標。粒子可以是質子或電子,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可以用來發射亞原子粒子甚至是金、鈾等整個原子。一種比如稱為圓形粒子加速器,由下面六個基本組件組成。
  • 被粒子加速器「爆頭」而倖存的科學家,現在怎麼樣了?
    因此在科學界我們經常會使用兩個亞原子粒子,把它們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接近光速),例如質子或者電子,然後讓它們相互碰撞;在能量釋放瞬間,我們就可以利用精密的粒子探測器來探測和記錄亞原子粒子在相撞的時候,被分解成的最小物質單元,以及能量在釋放的過程中通過M=E/c^2可能創生出來的新粒子。
  • 《我的世界》走路粒子特效怎麼做 走路粒子特效製作方法介紹
    導 讀 我的世界走路粒子特效怎麼做?
  •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創造了世界最重粒子的「四胞胎」
    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創造出了一組四個超重粒子——被稱為頂夸克。 根據2019年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D》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頂夸克是已知的最重的粒子。每個頂夸克的質量大約相當於一個鎢原子。 然而,每個頂夸克都比一個質子小得多,這意味著頂夸克不僅保持著最重粒子的記錄,它們也是已知的最密集的質量形式。
  • 中國建造世界最大粒子對撞機,澤披子孫萬代,恩惠綿延不絕
    由於須維持前所未有高能量的粒子運行,加速管由超導磁鐵所包覆,以液態氦來冷卻。管中的質子是以相反的方向,環繞著整個環型加速器運行。除此之外,在四個實驗碰撞點附近,另有安裝其他的二極偏向磁鐵及四極聚焦磁鐵。兩個對撞加速管中的質子,目前(2018年停機升級前)以6.5TeV的能量對撞,總撞擊能量達13 TeV之多。
  • 大型強子對撞機,為什麼不能把51焦耳的能量注入一個亞原子粒子?
    圖註:在圓環中加速粒子,用磁鐵使其彎曲並與其他高能粒子或反粒子碰撞,是探索宇宙新物理的最有力方法之一。為了找到大型強子對撞機所不能找到的,我們必須去尋找更高的能量和/或更高的精度加速器,而這需要一個更大的隧道。
  • 研究表明X17粒子可能是第五種自然力的攜帶者!
    今年的10月23日,匈牙利核研究所(Institute of Nuclear Research)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針對arXiv資料庫的新研究,為三年前首次提出的一種全新粒子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這種被稱為X17的粒子可能會幫助科學家解決天文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暗物質是什麼。不僅如此,有科學家認為神秘的「X17粒子」可能攜帶這種新發現的第五種自然力,但大多數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
  •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封頂—本書《尋找希格斯粒子》帶你了解全部過程
    「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與空間中的物體的質量的形成有關。有了質量,粒子才會結合為原子,有了原子,才會有分子,有了分子,才能有物體。因此,「希格斯粒子」被認為是一種形塑了世界萬物的粒子,沒有它,就沒有人們所見的世界,可能這就是為什麼它會被讚譽為「上帝粒子」(God particle)的原因。簡而言之,它就是一個賦予萬事萬物質量的粒子。
  • 「標準模型」與「希格斯粒子」:從空中樓閣到微觀世界的理論基石
    科學家們對此的認知逐漸隨實驗進展而產生了變化。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研究微觀粒子實驗的物理學家們發現,有少量的一些粒子表現非常奇怪,壽命比其他粒子長得多。一個在安裝中的對撞機(CMS)對撞機是一類研究粒子物理學的科學家們使用的科研儀器,是可以將人類認知深入到小於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的超級顯微鏡。對撞機會將電子、質子或者重離子等微觀粒子進行加速,使他們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管道內運行,隨後兩束粒子在探測器內以極高的能量進行聚焦和對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