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和紅茶,從外形到品飲口感上都區別很大,很難把它們聯繫在一塊兒,有人會說小編你這是在故弄玄虛譁眾取寵,為了湊數字,生拉硬扯牽強地把兩種本不相干的茶連在一起!
真是這樣嗎?
非也!
不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在,均是有人把普洱茶做成了「紅茶」,當您品飲到帶有紅茶口味的普洱茶時,您口裡的滋味是否是心裡的滋味呢?
歷史上,為了客戶的口感或觀感需要,在新加工成的青餅或青沱中摻入少量紅茶或烘青料的事例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現代,也是為迎合市場上即飲口感的需要,在加工過程中弄也手腳也是家常便飯。
歷史上的公案我們不想去深究,只看看現在的普洱茶是怎麼製成紅茶的。
這兩類茶僅從工藝上區別就很大,最直接的是:紅茶沒有殺青這道工序,但其它的呢?
先說萎凋
紅茶的萎凋:紅茶的萎凋主要是一種物理變化(事實上也有化學變化),是以水分的散失到一定程度,目的是為下一道工序—發酵做準備。紅茶的萎凋有室內萎凋和室外萎凋兩種方式,室外萎凋主要是靠日光萎凋,時間為1-2h,室內萎凋則需加溫,以30℃-32℃為宜。室內萎凋也有常溫下的自然萎凋,如功夫紅茶,可在室溫20-24℃,則萎凋時間要延長,一般在8-12h完成。
普洱茶的「萎凋」:普洱茶的「萎凋」原理和紅茶一樣,也是一種物理走水過程(不排除伴隨少量化學變化),目的是為下一道殺青工序做準備。為避免和其它茶類的萎凋相混,故而常常用「攤青」這一詞彙,因普洱茶不能在陽光下進行萎凋,在室內也不能加溫,故用「攤青」一詞更為準確。
實際上普洱茶在歷史上記載的傳統工藝中,都甚少提到「萎凋」或「攤青」這道工序,基本上從採摘直接到殺青,採下來的鮮葉露水過多才適當「攤晾」一下。
郭紅軍編著的《黑茶通史》中1941年由封少藩編輯的《種茶淺說》中提到:
…茶農製成的茶,叫做毛茶。其製法如下。
(1)炒青:炒青,是使青葉凋萎。摘來的鮮葉,如有露水,須攤晾稍幹方可拿去炒它,炒的時候,用武火把鍋底燒紅,然後把青葉放入鍋內,每次一斤以上,用敏捷的手法,上下翻妙,炒到葉片柔軟時(每次約需十五分鐘)急速取出…
這是記載普洱茶初制過程中提到攤晾一詞的少見文字,至於文中提到的凋萎,實際指殺青後鮮葉的狀態。
現代普洱茶毛茶製作過程中,人們精益求精,把攤晾工序加入到初制工藝,儘管它還沒有這被正式列入茶類教材。
實際普洱茶攤青過程,也有室內和室外之分,但室外不能被陽光照曬,室內不加溫,萎凋時間則出入較大,有的在3-5h,有的在8-10h不等。
普洱茶和紅茶的萎凋,最大的差別在於溫度控制,也就是說,紅茶萎凋過程發生的化學變化多於普洱茶。若普洱茶在萎凋過程中刻意加溫、日光照曬或者堆積過高,導致鮮葉發生紅變現象(紅梗紅葉),導致毛茶出現紅茶的口感,這亦是普洱茶紅茶化的一個原因。
當然普洱茶在殺青揉捻和曬制過程沒有控制好,也會造成這一現象。
再說發酵
普洱茶和紅茶都屬於發酵類茶,不同在於一個發酵在前,一個發酵在後,而且發酵程度和發酵機理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幾類發酵茶:
微發酵茶:指發酵程度很小的茶類,即白茶,發酵程度在10%-20%
輕發酵茶:指發酵程度較輕的茶類,即黃茶,發酵程度在20%-30%
半發酵茶:指發酵程度中等的茶類,即青茶,發酵程度在30%-60%
全發酵茶:指發酵程度較深的茶,即紅茶,其發酵程度在80%-95%
前發酵茶:指茶葉在乾燥之前完成發酵的茶類,如紅茶、白茶、黃茶
後發酵茶:指茶葉在乾燥之後還能繼續發酵的茶類,如黑茶、普洱茶。其發酵程度試渥堆情況和存放時間可到90-100%
由此可以看出,紅茶和普洱茶在發酵時間和發酵程度都不一樣,紅茶發酵在乾燥之前完成,普洱茶不管是生茶的自然發酵,還是熟茶的人工發酵,都是在乾燥之後才進行,完全是兩類不同的茶。
此外,紅茶的發酵機理是依賴於鮮葉內源酶的酶促氧化作用,而普洱茶不僅僅依靠自生物質的發酵,還藉助了外界微生物的力量,本質上是一種微生物發酵類茶。因而發酵更為徹底,變化更為豐富。
最後說說曬紅
近年雲南茶區出現了一種曬紅,有人說它是一種普洱茶,因為它用是雲南大葉種鮮葉加工的茶類,有人說它是一種越陳越香的紅茶,因用了曬青工序。那麼它到底是一種什麼茶呢?
小編認為,無論從工藝上,還是口感上,它都是一種紅茶。
從工藝上看,紅茶的工藝它都有,只不過把乾燥工序由烘青改成了曬青。
從前面發酵部分的分析我們知道,紅茶和普洱茶的發酵機理完全不同,紅茶在酶促氧化作用下在發酵階段內含物質已經轉化殆盡,品質風味基本定型,即使低溫烘培或曬制保留了酶的活性,即使依靠外界微生物的作用,茶葉中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參與陳化的內含物質,即便人為控制發酵程度,讓發酵儘可能偏輕,可供轉化的內含物質也是有限。
因此,低溫加工而成的曬紅,新茶既無傳統滇紅的高香,陳化後的曬紅也會因內含物質的欠缺而失之寡淡,無論是品飲價值還是存放價值都大打折扣,還說什麼越陳越香,反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了。
說穿了這個茶界「新星」,無非就是打著普洱茶「後期陳化更佳「的旗號,藉助「古樹」、『野生「的噱頭派生出的一種非主流的紅茶,小編不反對工藝創製和技術革新,但您得在品質上說服了我才行。陳年曬紅?您喜歡就好。
資料來源:
1、陳椽·《制茶學》
2、郭紅軍《黑茶通史》
(文:刀哥 更多好文及普洱茶知識交流請關注【新茶媒】或【刀哥說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