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野文人畫家被稱「揚州八怪」,到底怪在哪裡?
一、揚州自古地傑人靈,人才濟濟。要在這個地方出名,本身極不容易,藝術金線較高。康乾時期,社會經濟較之前空前發達,而社會階層也更回固化。雖然清朝的統治已經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不能排除漢人對「」當官「」這個命題的異樣心理。以「怪」稱之,最重要是因為與傳統儒家「學而優則仕」格格不入。這些文人畫家個個詩書滿腹,但都沒有當官,或者沒有當上要職,或者當一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而辭官。他們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經天緯地的人生追求,但又不滿於官場的阿諛奉承,所以寄情於山水與筆墨之間,以書畫為寄託,也為生計,遠離廟堂,故稱之為「怪」。
揚州八怪
二、這些人總的畫風是不落俗套,但每個人又各有所長,甚至各有所「怪」。比如鄭板橋每次看到犯人遊街時都會畫一幅珠子給犯人當遮羞布。 而且畫不畫全看心情,明碼標價,明確不能賒帳。金農有才,但逢考不過,意志浮沉時遊歷全國。生計難當時也靠賣古董、抄佛經,甚至刻硯來增加收入。 這些人由於長期生活在民間與市井,又為了藝術上的突破,無論從畫畫的選材,畫作的畫風,都有極大的創新。所以時人以為怪,他們也樂此不疲,在怪的路上一路狂奔。
揚州八怪
三、中國歷史悠久,從三皇五帝開始,就用一些固定的帶數字的詞組結構指一類人或者一群人。這種情況多不枚舉,俯拾皆是。比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永州八記」等等。幾千年的歷史,好記基本上都用過了。來到清朝這個時期,在揚州活躍這個文人畫家群體,他們總的來說出身都比較低微。在封建等級十分森嚴的社會裡,稱他們為「賢」「家」可能都不太適合,或者說前人都用過了,所以就稱他們為「揚州八怪」了。
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