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來自遼寧省博物館、揚州博物館館藏的70件清代揚州畫派書畫精品,匯聚廣州藝術博物院館藏的56文物(連同實物230件)組成「領異標新——清代揚州畫派精品展」,8月28日起將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展,本次展覽由遼寧省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聯合主辦,也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展覽將持續到11月28日。
展覽將分兩期舉行,第一期是8月28日至10月18日;第二期是10月22日至11月28日,兩期展品有所更換,揚州畫派代表畫家的精品佳作匯聚一堂。其中李葂、楊法、陳撰等畫家存世作品非常少,可謂難得一見。此次展品有不少為國家一、二級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70件,佔展品總數的67%。有不少珍貴文物甚至是首次展出。
「揚州八怪」都有哪幾怪?
策展人、廣州藝術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陳志雲介紹,清代康雍乾時期,在東南重鎮揚州出現了一股藝術革新的潮流,其代表人物有金農、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羅聘、陳撰、高鳳翰、華嵒、邊壽民、李葂、楊法等。清代評論家因這群畫家的行為和藝術皆與時俗不同而以「怪」稱之,於是出現了「揚州八怪」的提法。
究竟「揚州八怪」是哪「八怪」?根據記載,清代汪鋆最早在《揚州畫苑錄》,提到「怪以八名」一說。此後陸續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揚州八怪」提法。李玉棻在《甌砵羅室書畫過目考》中,將金農、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羅聘並稱,冠以「八怪」之名。這一說法得到普遍認可。所以「揚州八怪」主要指的是這八位畫家。到了現代,學家逐漸以「揚州畫派」命名這一畫家群。
此外,活躍於揚州地區的著名畫家還有陳撰、高鳳翰、華嵒、邊壽民、李葂、楊法等。他們的繪畫風格和意趣與「八怪」相近,後世一些評論家也曾將他們列入「八怪」之中。
本次展覽共分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即「揚州八怪」,主要展出金農、鄭燮、黃慎、汪士慎、李方膺、李鱓、高翔、羅聘這八位最早被評論家並稱的揚州畫家的作品,他們之間交往頗為密切,其藝術風格最能代表揚州畫派的藝術特點。第二單元「揚州畫派其他畫家」,主要展出為華喦、高鳳翰、邊壽民、陳撰、李葂、楊法等人的作品。這幾位畫家的畫風與「八怪」意趣相近,亦被後世歸入「揚州畫派」。第三單元「嶺南迴響」設在主展廳旁邊的嶺南館,主要展出深受揚州畫派影響的嶺南畫家的作品,如蘇六朋、蘇仁山、何翀、招子庸、賴少其等,時間跨度從19世紀至現代。
「八怪」到底「怪」在哪裡?
第一,從時代特徵來說,他們主要創作活動於康雍乾年間,主要活動地區在揚州。第二,從思想內容來說,這些畫家對於正統派末流所呈現的陳腐、僵化的弊端多採取排斥和否定的態度,在畫面上常常表現出新的題材和意境。他們對於社會不公現象有更直接的揭露和諷刺,對民眾的生活疾苦常表現出關切與同情。第三,從藝術風格來說,這些畫家主要繼承了文人寫意畫的傳統,特別深受青藤、白陽、八大、石濤等人的影響,同時又主張創新,作品具有強烈的抒情詩意。他們在文學、書法、金石各方面都有較為深厚的修養,作品多是詩、書、畫相結合,構成一個綜合的藝術整體,將文人藝術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對近現代寫意畫的高度發展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正是他們的藝術疏離於主流的審美趣味,風格怪誕狂放,隱含著對個性解放的精神追求,與時俗不同,因此被時人以「怪」稱之。
從揚州到廣州
據介紹,揚州畫派的畫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對嶺南地區產生過影響,尤其是黃慎和華嵒,對嶺南地區的人物畫和花鳥畫影響深遠。黃慎曾到訪嶺南,並在羅浮山等地留下了足跡。他的畫作影響了不少嶺南的人物畫家。19世紀,嶺南湧現了兩位人物畫大師——蘇六朋、蘇仁山。兩位藝術家都間接受到黃慎寫意人物畫風的影響。華嵒的半工半寫的花鳥畫風一直深受嶺南收藏家、畫家所喜愛。臨摹華嵒的作品成為很多嶺南畫家學習花鳥畫的入門途徑,如何翀、羅岸先、居巢、居廉、伍德彝、容祖椿、高劍父等都從華嵒的繪畫中獲益良多。還有羅聘、金農、邊壽民等也是嶺南畫家取法的對象。
照片說明
1、金農《花卉圖冊》之《蘭花圖》
2、陳撰《花卉圖冊》
3、李鱓《稻魚圖》
4、汪士慎《墨梅圖軸》
5、李方膺《竹石圖軸》
6、黃慎《韓魏公簪金帶圍圖軸》
7、羅聘《馴雀圖軸》
8、高翔《彈指閣圖軸》
9、鄭燮《幽蘭圖軸》
10、華嵒《泉壑松聲圖軸》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黃丹彤、王維宣
【來源:大洋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