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北京日報客戶端與北京市文旅局聯合推出的「抗擊疫情 北京非遺公開課」前20集播放量已超160餘萬。不少觀眾反映,希望增加飲食類非遺技藝的課程。為此,本集邀請了門頭溝區非遺項目妙峰山咯吱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李福奎教大家做這道小吃。
妙峰山是北京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蹄窩深深的京西古道,金頂妙峰的古剎,永定河的灌溉,讓妙峰山有著獨特的人文味道。妙峰山咯吱已在門頭溝流傳300多年,妙峰山咯吱是一種粗糧細作的家常小吃,近幾年還成為精品民宿的特色飲食。
妙峰山咯吱是以豆子(十餘種豆子)和玉米面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小吃。製作時,要先把豆子、雜糧以一定比例用石碾子碾碎,用清水浸泡,再用京西的小拐磨加工成糊狀。之後像攤煎餅一樣攤成餅。攤好後切成長方塊烘乾。食用時在鍋內放油少許,把烘乾的咯吱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的咯吱色澤呈金黃,帶著豆面的香氣,一口咬下去脆生生「咯吱」作響。門頭溝人,還會把這種基礎咯吱作為原料,製作糖溜咯吱、咯吱卷、海鮮咯吱、八珍咯吱等,甚至也可以把咯吱和青菜炒在一起,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