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們工作隊按照鄉裡要求,前往鄰村幫助整理脫貧攻堅檔案資料,連夜工作到凌晨五點,工作成效鄉裡領導非常滿意。」農發行新疆分行駐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吐格曼貝什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戴建新,對自己隊員的作風和能力讚不絕口。雖然熬了一夜、略顯疲憊,但難抑興奮和自豪。
吐格曼貝什村共有7個小隊,隊員們經常入戶走訪,及時了解貧困戶收入來源是什麼?家庭成員在哪兒就業?孩子在哪兒上學?是否有返貧的可能?將每一戶的困難和訴求都一一登記在臺帳上。還要認真查看每個貧困戶是否有脫貧攻堅明白卡、幫扶手冊和住房安全等級認定表?家裡有無米麵油,通水通電、庭院種植和養殖情況等等。鄉下蚊蟲較多,每走訪一回少不了被叮咬,奇癢難耐,一撓幾個血點就印在了皮膚上。儘管如此,隊員們依舊是那麼從容和樂觀。
郝文江是駐村工作隊隊員兼任六小隊第一隊長,在他管理的六小隊裡有一戶家庭情況較為特殊,男主人常年外出務工不在家,女主人由於腦溢血偏癱在床無法勞作,家裡還有四個年幼的孩子。「脫貧和小康路上,一戶也不能掉隊!」郝文江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幫助這家人,郝文江逢年過節為他們送來米麵油等生活必需品,在麥收時節幫助他們收麥子,自費幫他們購買磚石、水泥,修建圍牆,進行庭院改造,望著煥然一新的庭院,他們對未來重新燃起了希望。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2020年4月3日《和田日報》刊發的一篇《他瘦了--一名內高班學生眼中的「訪惠聚」工作隊員》,在工作隊和村兩委中引起不小轟動,文中那個熱心幫扶學生的工作隊員就是王昕。他慷慨資助一位內高班學生在京學習的全部費用,並為其家庭解決就業和收入,免除了在外學子的後顧之憂。為保證「兩不愁、三保障」在其分管的三小隊全面落實,他主動伸出援手為貧困家庭修繕房屋、硬化地面、美化庭院。在區分行黨委的大力支持下,他還完成了全村130盞太陽能路燈、3盞高杆燈的規劃和安裝,為長期在黑夜中摸行的村民帶來了光明。
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各有側重、各盡其責,優勢互補、匯成合力。王昕、劉浩翔原在區分行業務處工作,在電腦上制表、數據錄入、文件傳輸,是他們的擅長;數據資料的完整、準確、上下核對一致,是他們的責任;任何一個村民的資料,隨時可以從他們那裡調出,他們也是鄉上特別器重的數據錄入能手。
李根福曾是一名復轉軍人,每天早早起床,準時來到自己的崗位--村綜治中心值班室,這也是他最擅長的工作。綜治中心屬於準軍事化管理,值班人員24小時值班備勤,絕對不允許值班期間脫崗、睡崗,手機嚴禁帶入值班室。村裡的值班人員很難適應,換了一茬又一茬,新來的值班人員又要重新培訓,李根福總是不厭其煩地教他們規範匯報流程,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隨時準備接受各級調度。在他的帶領下,綜治中心的工作多次得到上級部門的好評。他得知一名困難村民患重病需手術治療,便主動捐款,默默奉獻自己的愛心。
吾木爾江·吾吉拉甫是駐村工作隊的副隊長兼翻譯。吐格曼貝什村村民全部是維吾爾族,隊員們入戶走訪和接待來訪,最大的障礙是語言交流,吾木爾江·吾吉拉甫用他流利的雙語翻譯架起了溝通之橋。隊員們入戶走訪了解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他轉達到村幹部和專業人員,很快得到解決。
戴建新身為駐村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統籌村裡各支力量,既抓脫貧攻堅、經濟發展又抓維穩安保,安排工作考慮周到、沉著果斷。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入戶走訪不走過場,觀察了解很細緻,發現住房安全、庭院環境衛生等方面的問題,當場指出、當場安排解決。
「你好,你好!」見到工作隊隊員,村裡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都會用標準的漢語打招呼。「感謝共產黨,感謝駐村工作隊!」村裡的耄耋老人用不大熟練的漢語吐露感恩之心。村民們把駐村工作隊員當作他們的主心骨、貼心人和自家人,在街巷碰到駐村工作隊員,都會主動停下來、走過來搭話,願意將自己家裡的事跟隊員們說說。路邊開商店的村民熱情提供飲料給隊員們喝,一再拒收隊員執意要付的錢。
在農發行新疆分行黨委的深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在駐村工作隊的接續奮鬥下,吐格曼貝什村發生了顯著變化:多年難題解決了,全村846個勞動力,已就業753人,就業率達89%,實現了有就業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村民富起來了,村裡由農發行新疆分行捐贈修建的鐵藝加工廠有效帶動35戶增收,戶均收益25000元。積極推動核桃、蔬菜等種植業以及牛、羊、鵝、兔等養殖業發展,小商店、小飯店、小作坊也逐漸增多。村民的年均收入超過了4000元。村子漂亮起來了,家家戶戶翻修了院牆,庭院內分隔生活區、種植區、養殖區,種上了玉米、蔬菜,養上了牛、羊、鵝、兔,一派生機勃勃。
在一個個變化的背後,凝結了上上下下辛勤的努力。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到了,駐村工作隊矢志不渝、仍在努力!(通訊員 吳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