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取得何種頭銜或成就,我們仍會覺得,從本質上來說,我們還是很久以前那個純真的孩童。」「這或許是最易忽視但也最需銘記於心的一點:無論走到旅程中的哪一階段,你,仍是那個一直以來的你。」---引自《一生的旅程》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快樂魔法」,那麼擁有它的人一定是羅伯特·艾格。而迪士尼從一隻米老鼠,發展成為全球巨鱷,羅伯特·艾格掌舵的15年,可謂功不可沒。
1951年出生的他,23歲時加入美國廣播公司,從底層的工作室主管做起,一直到2005年,54歲的他在一片爭議聲中,臨危受命,帶領身處內憂外患的迪士尼走向行業的巔峰。
其中亮眼的成就有收購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和20世紀福克斯,主導落地上海迪士尼樂園,推出流媒體Disney+等等。而獲得如此成就的背後,並沒有什麼順風順水、平步青雲,更多的是各種艱難、坎坷和挑戰。
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羅伯特·艾格用講故事的方式,在《一生的旅程》一書中做出了詳盡的回答。同時,他也將這45年職業生涯所積累的經驗和領悟,貼心地總結成45條原則,一一羅列了出來,以期給讀者帶來啟發。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職場人士、經營管理者、任何想取得成功之人的必讀書籍。但同時,從艾格的經營哲學中,也窺見了3個重要的育兒啟示。
啟示之一: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拼死創新。如果將對新事物的恐懼作為行動的出發點,那麼創新就無從談起。」「絕對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是你至少需要鋌而走險的膽識。沒有這種膽識,也就沒有偉大的勝利。」---引自《一生的旅程》
在艾格接管迪士尼之後的收購中,敘述收購皮克斯、說服賈伯斯的橋段,可謂用了濃墨重彩。而這一成功案例的突破口,卻源自艾格打小對科學技術的好奇心。而一開篇,艾格就說過,「我對世界的好奇來自父親」。
好奇心,其實是所有創新、創意、創造,乃至鋌而走險的膽識的根源所在。而縱觀艾格一生重要的決策,無不散落著好奇的影子。
好奇心應該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在後天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卻總被無情地扼殺。好奇心會驅使孩子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孩子可以得到各種能力的鍛鍊,從而收穫快樂、經驗、自信等等。
但很多父母,出於安全、規則、威嚴等諸多因素的考慮,往往都會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無形中就阻礙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而這樣經常性的否定,則會讓孩子缺乏探索的自信。
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從小就喜歡在藥劑師父親的實驗室裡進行探索。父親細心呵護了兒子的好奇心,並開始教鮑林做實驗。鮑林不但學到了很多知識,也養成了探索的精神,最終成為著名的化學家。
父母對孩子好奇心的反應和做法,將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3-12歲的年齡段。對於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響應和引導,不要急於否定或給出答案,給孩子保留足夠的想像和探索空間。好奇心寶貴,父母應當多加保護。
啟示之二:積累性格信用,教會孩子時刻保有尊重之心。
「如果你能帶著尊重和同理心與人接觸和交流,那麼看似不可能的事情也終將實現。」 ---引自《一生的旅程》
性格信用,是心理學家艾德溫·霍蘭德提出來的概念,大意是一個人過去的品性紀錄,會成為他行事的背書,即便他未按常規方式行事,也不會受到懲罰。
而艾格的優秀品性中,最突出的背書就是尊重。從上司到員工,從意見相左的同事到針鋒相對的對手,艾格都給予足夠的尊重。在數次「僵局」面前,「尊重」都為艾格開啟了解決之道。
有關「熊孩子」的報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例如,一個10歲的孩子,猛推懷孕4個多月的孕婦,只為看看會不會流產;一年輕女子被8歲男孩摸臀,理論不成反遭其母等三人毆打辱罵;幾個孩子在高鐵車廂吵鬧,有人好心提醒,結果被孩子家長打到眼出血……
這些熊孩子行為背後所缺乏的正是對他人的尊重。亞里斯多德曾教導門徒:你要別人怎麼待你,就得先怎樣待別人。孔子也曾教育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首先,讓孩子在心理上尊重他人,保持同理心;其次,在態度上尊重他人,保持謙虛禮貌;再次,在語言上尊重他人,不要出言不遜;最後,在時間上尊重他人,保持守時守信。
啟示之三: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
在艾格被任命迪士尼CEO不久,妻子薇羅對忐忑不安的他說了一句話:世界500強企業執行長的平均任期不到四年。其實,她的潛臺詞是「大膽去做」,抓緊時間採取行動是不會造成什麼損失的。---摘自《一生的旅程》
艾格坦言,雖然他一貫自信淡定,但有些時候也會極度焦慮,甚至崩潰。只是,艾格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可以迅速扭轉負面情緒,然後想出對策、走出困境。
為人父母,總想給孩子展示積極的、美好的、光明的東西;甚至我們的學校教育,也總是在倡導奮鬥、進取、成功。誠然,這也沒錯,但事實在於,世界是複雜的,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總是沉浸在「正面」的世界,那麼突如其來的「負面」則會對孩子造成毀滅性打擊。
近些年,因考試失利而自殺的事件時有發生,事後父母多以「孩子心理有問題」來「推卸責任」。但實際上,這樣的決絕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不知如何處理挫折和失敗情緒的「蓄謀已久」。平時只注重給孩子灌輸「成功學」,而迴避挫折與失敗,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脆弱。
面對挫折和失敗,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包容和支持,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接受挫折、失敗,引導孩子冷靜對待、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快速從挫折和失敗中恢復過來。這才是家長更應該做的。
寫在最後
「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們人生的故事是按照邏輯展開的,這想法很奇妙。一天連著一天,一個工作接著一個工作,一個人生選擇引出另一個人生選擇。這條故事線連貫流暢,從未間斷。」
精彩的人生故事,往往都需要獨特的個性、良好的品行及堅韌的意志做支撐。幸運在於,我們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何去書寫,全靠自己手中的握著的筆。
借用艾格的話結尾:過去已逝,未來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