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六七十年代,農村基本上沒有文化娛樂活動,更不知道啥叫電視了,每年縣電影隊偶爾會去我們村裡演幾場電影,或縣曲藝隊去村裡說幾晚上書,只有過春節,村裡會自編自演唱幾天戲,平時農閒時只有在家聽縣廣播戰的小喇叭廣播了。
在我印象中,我家安裝小喇叭是小時候上四年級時,記得有一天
父親給我哥了兩塊錢,我哥去縣廣播站買回來了一個紙喇叭,喇叭的外形好像一個大海碗,下面有個像碗底似的一個吸鐵石,紙喇叭的顏色是黑灰色,喇叭線是在我們鄰居家的喇叭線接上的,第二天小喇叭就安上了,安在了我們上房屋的東間,也是父母住的屋門旁。要說也很簡單,一根天線一根地線就安成了。記得當天晚上全家人都很高興,好像家裡添了一位新客人,我們全家人都坐在喇叭底下先聽廣播後嵩縣新聞後又聽唱戲,一直聽完到了預報天氣。當晚播放的戲名我記得非常清楚叫《花木蘭從軍》選段,當時我的外婆也在俺家住,因外婆耳朵稍有點兒背,母親還專門給外婆搬了個高凳子,讓外婆坐在喇叭最近的地方,當晚全家人都很少說話,專心聽小喇叭唱戲,外婆還說現在人真能,看不見人還能聽到唱戲,咋真出奇來。
小喇叭安上後給家裡增添了不少歡樂和喜悅,能聽戲、聽新聞、、聽歌曲,還能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我最高興的是早上起床去學,再也不怕睡不醒遲到了,也不用父母早上操心叫醒了,只要聽到喇叭中「東方紅」歌曲一響,我就會立馬穿衣起床,有時為使早上喇叭聲音再大些,我還提前特意往喇叭底線上澆點水。自從有了小喇叭,晚上我也很少去外邊玩耍,總喜歡坐在喇叭底下聽廣播和歌曲、唱戲了。
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小喇叭大部分都是播放歌頌祖國歌頌黨和毛主席的革命歌曲,如「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工農兵心最紅」「我愛北京天安門」「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北京有個金太陽」「毛主席的光輝」「在北京的金山上」。還有革命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沙家浜「」等戲中的選段。以及階級教育戲」「收租院「」「三世仇」「白毛女」等。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小喇叭播放的以詩歌形式「贊英雄」一文,詩歌中讚揚了我國在不同時期出現的二十六位英雄人物,加上播放次數較多,我也有心的記了下來:題目是贊英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思想育英雄,英雄人物數今朝。張思德完全又徹底,白求恩精神極端高,黃繼光挺胸堵槍眼,邱少雲不怕烈火燒,楊根思痛擊美國佬,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羅盛教破冰救崔瑩,蔡永祥英勇護大橋,向秀麗為國不怕死,劉胡蘭不愧世英豪,歐陽海推馬救列車,李文忠贛江戰波濤,雷鋒一心為人民,王傑撲向炸藥包,麥賢得負傷骨頭硬,焦裕祿紅心為蘭考,門合忠於毛主席,李全衝專揀重擔挑,畢英蘭階級立場穩,楊水才小車永不倒,金訓華紅心獻給黨,李茂生為革命建新勞,孫玉國痛擊蘇修立戰功,王國福拉革命車不松套,徐要洲鞠躬盡瘁為人民,杜秉正無私無謂幹勁高,人民英雄千千萬,藍天當紙也寫不完,毛澤東思想育英雄,共產主義風格高,為有犧牲多壯志,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文化革命開始的第二年,大隊革委會主任把我們村十六名回鄉務農的同學叫到大隊,讓我們用小喇叭的形式向社員群眾宣傳毛主席的「老三篇」文章,臨時成立瞭望城崗小喇叭宣傳隊。我們用舊報紙和水泥袋外包裝的牛皮紙糊成了小喇叭,晚上在我們村裡廣播宣傳,兩個人一小組共分八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人提著用紙糊成燈罩子的煤油燈照著,一個人拿著「老三篇」文章看著用小喇叭廣播,從第一組開始大聲喊:喂,望城崗小喇叭廣播開始了,下一組按照第一組的話開始往下傳,逐步傳到第八組,接著是喊傳老三篇的文章內容。我們用這樣的小喇叭廣播宣傳了一個半月後,隨著運動的發展和大隊革委會安排,小喇叭宣傳結束了。
小喇叭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文化娛樂享受,每晚的天氣預報也給我們生產隊農業種植安排也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記得有年該栽紅薯芽的時候,十幾天沒下過雨了,地又幹又旱,不敢栽紅薯芽,怕栽上不下雨紅薯芽被太陽曬死,那幾天隊長也很發愁,每晚小喇叭廣播結束後,他專門聽第二天的天氣預報,突然有一天上午,隊長敲鐘說今天上午去拔紅薯芽,下午去坡上栽紅薯芽,社員們都說這天真旱地又恁幹,栽上老天爺不下雨不都叫日頭曬死了。隊長說,昨晚我聽天氣預報了,說明天有小雨,當天下午全隊男女社員全部上坡去栽紅薯芽了,栽了一下午,五畝地全部栽上了,當天晚上後半夜天果然下起中雨。第二天社員們見到隊長說:隊長相信科學真中呀,隊長說,我也是擔著風險挨罵來呀,萬一預報不準老天爺不下雨,社員們白搭功夫又浪費紅薯芽,我淨挨你們罵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我家也買了個小半導體收音機,收音機能選好幾個臺,有新聞,有唱戲,有歌曲,還有快板相聲,還能隨身攜帶方便極了。自從有了半導體收音機後,漸漸地對小喇叭的廣播也失去了以往的興趣了,但小喇叭伴隨著我們童年的歡樂和從中學到的知識以及精神享受將會永遠銘記心中。
2020年3月27日
盧平記,男,嵩縣鹽業局退休幹部,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嵩縣歷史文化研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