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208),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末年隱士。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精通兵法、經學等。有「水鏡先生」之稱。
桑下談論通宵達旦,評品龐統「南州冠冕」
龐德公有一個侄兒叫龐統,為人樸實,憨厚,從外表看不怎麼聰明,成人後還是默默無名。
司馬徽與龐德公是知交,龐德公請司馬徽教育、提攜侄兒龐統。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裡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
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南郡龐統聽說司馬徽在潁川,特地從兩千裡之外趕來看望他。到了那裡,正遇上司馬德操採桑葉,龐士元在車裡對他說:" 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窩窩囊囊,做這些婦人做的事呢!" 德操說:"你先下車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
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住貧寒之家,也不願做官住豪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由、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之地,沒聽到過什麼高深道理,如果不是親自敲洪鐘、擊雷鼓,就不會知道它們的轟鳴聲了。"
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談論後,司馬徽對龐統才能十分驚異,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由於司馬徽的讚賞,使龐統的名聲漸漸遠播,慢慢為世人所知。
避戰亂寓居襄陽,育英才桃李遍布
東漢末年,董卓荼毒兩京(即洛陽和長安),李傕、郭汜侵擾中原。黃河流域一帶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加之災荒頻繁,民不聊生。司馬徽的故裡潁川也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當時劉表任荊州刺史(治所襄陽),「招誘有方,威懷兼洽」 「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荊襄一帶人心思定,一片安穩。疆域擴展,南接五嶺,北控漢江,方圓幾千裡,兵士十多萬。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載:「(荊州)開土遂廣,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初,荊州人情好擾,加四方駭震,寇賊相扇,處處麋沸。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裡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載:」(荊州)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實。」
此時的襄陽成了戰爭的緩衝帶,成了流亡人員的棲息地,從各地來襄陽避難的人絡繹不絕。司馬徽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了襄陽。
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為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之劉表師從大儒王暢,儒家重視教育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劉表,他對文化教育尤為重視。
獻帝建安五年(200)左右,劉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他在襄陽恢復了州立官學,後稱「學業堂」,他訪求身懷儒術的人任教。
司馬徽是著名的古文經學家,他也曾在「學業堂」任教。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載:「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少師事司馬德操。」
司馬徽的學生除向朗外,還有諸葛亮、龐統、向朗、李撰、尹默、劉廙等。
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關係甚密。
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龐德公稱司馬徽為"水鏡"。
有次司馬徽到龐德公家拜訪,恰遇龐德公渡過沔水(漢江)去祭祀他的先人墳墓。司馬徽便告訴龐德公妻子說,徐元直讓他傳話,等會兒有客人來,要她們快點做飯。客人至,入席後,龐德公的妻子、孩子們忙前忙後地為他們端菜上飯。過了一會兒,龐德公回來了,直接入席就坐,親如一家,根本看不出誰是客人,誰是主人。(事見《襄陽耆舊記》)
舉薦「臥龍」「鳳雛」,三國由此開篇
劉備在樊城駐紮兵馬時,劉表曾經邀請劉備到襄陽城赴宴。劉表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機捕捉劉備。劉備察覺到了,就假裝去廁所,悄悄逃離了。他所騎的馬叫「的盧」。劉備騎著「的盧」逃走,溺水落進了襄陽城西的檀溪裡,出不來了。劉備著急地說:「的盧!的盧!今天很危險!(你)要用勁啊!」「的盧」於是一躍三丈,過了檀溪。
劉備馬躍檀溪後,奔往南漳水鏡莊,拜會司馬徽。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演繹了司馬徽舉薦諸葛亮、龐統的故事。
水鏡曰:「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備遂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三國由此開篇。
【連結】水鏡莊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城南郊玉溪山北。此處有白馬洞,司馬徽在此隱居,故又稱此洞為「司馬洞」。此洞外建有水鏡莊門樓,門兩旁刻「彝水環繞,明鏡高懸」對聯。門內洞口有「水鏡祠」。水鏡莊多是亭閣式建築,飛簷凌空,氣宇軒昂,金窗修戶,朱梁畫棟。洞內有司馬徽、龐德公和其學生諸葛亮、徐庶、龐統之玉石塑像。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友或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覺得好,點個讚,順手發至朋友圈,評論區裡留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