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拜訪的高人 諸葛亮的老師 水鏡莊隱士——三國名士司馬徽

2020-12-19 逍遙遊遍

司馬徽(?—208),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東漢末年隱士。為人清雅,學識廣博,有知人之明。精通兵法、經學等。有「水鏡先生」之稱。

司馬徽畫像

桑下談論通宵達旦,評品龐統「南州冠冕」

龐德公有一個侄兒叫龐統,為人樸實,憨厚,從外表看不怎麼聰明,成人後還是默默無名。

司馬徽與龐德公是知交,龐德公請司馬徽教育、提攜侄兒龐統。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龐統傳》:「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裡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

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僕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鍾,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南郡龐統聽說司馬徽在潁川,特地從兩千裡之外趕來看望他。到了那裡,正遇上司馬德操採桑葉,龐士元在車裡對他說:" 我聽說大丈夫處世,應當帶金印佩紫綬,哪能窩窩囊囊,做這些婦人做的事呢!" 德操說:"你先下車吧。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卻不考慮迷路的危險。

從前伯成寧願種地,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華;原憲住貧寒之家,也不願做官住豪宅。哪有住在華麗屋子裡,出門騎著高頭大馬,幾十個侍女環繞的人,能做出一番偉業呢?這就是為什麼許由、巢父慷慨辭讓,伯夷、叔齊感嘆國家滅亡,餓死首陽山的原因呀。即使呂不韋竊取了相國那樣的高官,齊景公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顯得珍貴啊。" 龐士元說:"我出生在邊遠之地,沒聽到過什麼高深道理,如果不是親自敲洪鐘、擊雷鼓,就不會知道它們的轟鳴聲了。"

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談論後,司馬徽對龐統才能十分驚異,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由於司馬徽的讚賞,使龐統的名聲漸漸遠播,慢慢為世人所知。

資料圖片

避戰亂寓居襄陽,育英才桃李遍布

東漢末年,董卓荼毒兩京(即洛陽和長安),李傕、郭汜侵擾中原。黃河流域一帶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加之災荒頻繁,民不聊生。司馬徽的故裡潁川也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當時劉表任荊州刺史(治所襄陽),「招誘有方,威懷兼洽」 「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荊襄一帶人心思定,一片安穩。疆域擴展,南接五嶺,北控漢江,方圓幾千裡,兵士十多萬。

《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載:「(荊州)開土遂廣,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初,荊州人情好擾,加四方駭震,寇賊相扇,處處麋沸。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奸猾宿賊更為效用,萬裡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載:」(荊州)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裡,士民殷實。」

此時的襄陽成了戰爭的緩衝帶,成了流亡人員的棲息地,從各地來襄陽避難的人絡繹不絕。司馬徽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了襄陽。

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發展,為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加之劉表師從大儒王暢,儒家重視教育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劉表,他對文化教育尤為重視。

獻帝建安五年(200)左右,劉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他在襄陽恢復了州立官學,後稱「學業堂」,他訪求身懷儒術的人任教。

司馬徽是著名的古文經學家,他也曾在「學業堂」任教。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載:「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少師事司馬德操。」

司馬徽的學生除向朗外,還有諸葛亮、龐統、向朗、李撰、尹默、劉廙等。

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關係甚密。

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龐德公稱司馬徽為"水鏡"。

有次司馬徽到龐德公家拜訪,恰遇龐德公渡過沔水(漢江)去祭祀他的先人墳墓。司馬徽便告訴龐德公妻子說,徐元直讓他傳話,等會兒有客人來,要她們快點做飯。客人至,入席後,龐德公的妻子、孩子們忙前忙後地為他們端菜上飯。過了一會兒,龐德公回來了,直接入席就坐,親如一家,根本看不出誰是客人,誰是主人。(事見《襄陽耆舊記》)

水鏡莊

舉薦「臥龍」「鳳雛」,三國由此開篇

劉備在樊城駐紮兵馬時,劉表曾經邀請劉備到襄陽城赴宴。劉表手下蔡瑁等人想要乘機捕捉劉備。劉備察覺到了,就假裝去廁所,悄悄逃離了。他所騎的馬叫「的盧」。劉備騎著「的盧」逃走,溺水落進了襄陽城西的檀溪裡,出不來了。劉備著急地說:「的盧!的盧!今天很危險!(你)要用勁啊!」「的盧」於是一躍三丈,過了檀溪。

劉備馬躍檀溪後,奔往南漳水鏡莊,拜會司馬徽。

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演繹了司馬徽舉薦諸葛亮、龐統的故事。

水鏡曰:「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劉備遂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三國由此開篇。

【連結】水鏡莊位於湖北省南漳縣城南郊玉溪山北。此處有白馬洞,司馬徽在此隱居,故又稱此洞為「司馬洞」。此洞外建有水鏡莊門樓,門兩旁刻「彝水環繞,明鏡高懸」對聯。門內洞口有「水鏡祠」。水鏡莊多是亭閣式建築,飛簷凌空,氣宇軒昂,金窗修戶,朱梁畫棟。洞內有司馬徽、龐德公和其學生諸葛亮、徐庶、龐統之玉石塑像。

劉備訪司馬徽(雕塑)

(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友或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楊立武)

@覺得好,點個讚,順手發至朋友圈,評論區裡留個言@

相關焦點

  • 水鏡先生明知劉備必敗,為何還推薦諸葛亮?看懂了南華老仙便知
    《三國演義》裡的高人有很多,其中最穿越和喜感的,便是黃巾軍大哥張角的老師,名叫:南華老仙。他傳授給了張角一本《太平要術》,張角學會後就發動了黃巾起義。 那麼這位南華老仙是誰?便是道教中的南華真人。現在知道是誰了吧,沒錯,正是鼎鼎大名的莊周老爺子!
  • 影響三國走勢的隱士「水鏡」,為何人稱「好好先生」?是貶義嗎?
    其實它的誕生,和東漢末年荊襄名仕「水鏡先生」有關。了解過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水鏡不僅是當時的一位知名隱士,而且還對「三國」的走勢,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為何這樣一位牛人,會被稱為「好好先生」呢?是貶義還是褒義呢?這要從水鏡的「為人處世」說起了。
  • 三國殺:你真的會玩司馬徽麼?還是真做一個不諳世事的「好好先生」
    這是司馬徽對劉備說的,而臥龍和鳳雛自然不用小智多說,一個空城觀星玩的巧,一個浴火重生佬。在三國殺種可以說別人你可以沒玩過,諸葛亮和龐統定然也是用過的。 那麼臥龍和鳳雛是司馬徽啥人呢?值得他推薦這二位給劉備。據說這倆是司馬徽的徒弟,當然這裡沒有記載,我們姑且相信老師一說。既然是老師,那麼三國殺中司馬徽應該比諸葛亮和龐統都牛才對。
  • 劉備落魄的時候,水鏡先生給他推薦諸葛亮,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三國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也是頂級武將、謀士進行對抗的平臺,當時被稱為水鏡先生的司馬徽,他就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然後把司馬懿推薦給了曹操。 水鏡先生司馬徽是當代名士大儒,神州大地很多名家子弟都在他這裡求學,但司馬徽收徒不講究出身,更講究天賦。
  • 三國中真正的2位高人,能教出臥龍和冢虎,卻無意於指點江山
    司馬徽畫像而三國時期就有2位喜歡隱居於山野民間的絕頂謀士,他們二位雖說到死都不曾出山入仕,但是這兩人對於三國歷史的影響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於這2位隱士高人究竟有多厲害,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介紹一下。首先,第一位是司馬徽。司馬徽雖說是一位隱士,不過他在東漢末年的名氣卻是著實不小呢。據說,司馬徽在道學、經學和奇門兵法等諸多領域皆有極高的造詣,世人更是尊稱他為「水鏡先生」(這個稱謂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三國時期誕生很多名人,最知名的當屬諸葛亮、司馬懿、龐統三人。諸葛亮和龐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水鏡先生感嘆兩人的才學和能力,特意授予"伏龍"、"鳳雛"稱號併到處為兩人打廣告。而司馬懿作為河東青年才俊,他在當地同樣有著"冢虎"的稱呼,當地人也認為他可以安定天下。
  • 三國人物:「水鏡先生」司馬徽,一個「出世」的高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有一些智慧謀略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高人。一種是「入世」之高人,當你在變幻莫測的世事紛紜中陷入迷茫,難辨前路時,經過這個高人隻言片語的點拔,就能令你馬上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如散雲拔霧,通徹洞明,做出最正確的抉擇。在三國時代,有許多這樣的高人,比如郭嘉、賈詡、諸葛亮、周瑜等。
  • 當年水鏡先生為何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不是自己的侄兒司馬懿?
    謀略遠在諸葛亮之上的水鏡先生 此人便是水鏡先生。 其實所說的水鏡先生,是三國時期一位十分低調的能人——司馬徽。 司馬徽,乃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字德操,是潁川陽翟人。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等,亦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三國最牛的兩位隱士,至死都不肯下山,兩大弟子左右三國的格局
    雖然有誇大之嫌,但如果郭嘉不早逝的話,恐怕諸葛亮再有經天緯地之才,只怕也很難有用武之地了。郭嘉死後,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下山,從此,一直流離失所的劉備開始發跡,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一走一步成就了霸業。從劉備的一窮二白,到佔領蜀中稱帝,諸葛亮的表現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威名遠揚。
  • 水鏡先生司馬徽,引薦了諸葛亮,為何不願意親自輔佐劉備
    司馬徽,又被世人稱作水鏡先生或水鏡莊主,字德操,穎川人氏,水鏡先生在水鏡莊享有盛名,住在草堂深處,居住的房屋裡堆滿了書卷,窗外生長著松竹,橫琴與石床之上清氣飄染,從水鏡先生的家居環境可以看出,水鏡先生是一個富裕的農民,不過雖然家境富裕,但水鏡先生並不欺壓當地的村民,反而經常給予村民們幫助,正是因為水鏡先生的美好品質,才使得水鏡莊成為三國裡享有盛譽的世外桃源
  • 三國神秘的四大隱士,其中一人推薦兩位奇才
    然而,在同時期卻有這麼一類人,他們才學匪淺,卻不念功名,對雄霸一方各路諸侯的徵召熟視無睹,絲毫不為所動,其中有這麼四人:司馬徽、黃承彥、龐德公,管寧。一,司馬徽三國演義中號稱「水鏡先生」,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就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這兩位絕世奇才,這也反映了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有知人之明。
  • 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為何沒被重用?
    司馬徽,字德操,號水鏡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十分有名氣的人。一生中並沒有立下什麼戰功,但是他卻教出了一個非常有能力的謀士——諸葛亮。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三國演義》第37回即為「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 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為何一直打敗仗,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出了真相
    直到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說出了真相,在原著中,劉備為何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一直打敗仗,其實有詳細的說明,只不過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不知道而已。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出山前劉備重要戰役劉備起家主要是破張角有功,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後又被封為平原縣令,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
  • 三國中,水鏡先生明知漢朝氣數已盡,為何還把諸葛亮舉薦給劉備?
    水鏡先生司馬徽確實是一個很有能耐的隱士,他看遍紅塵,超脫於天下,已經知道漢室將亡,不可逆轉,而且他本人也並不想再參與這天下紛爭之中去了。不過他雖然不想捲入紅塵,卻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攪動了天下大勢!那麼水鏡先生明知漢朝大勢已去,為何還要舉薦諸葛亮給劉備呢?
  • 劉備有兵有將有諸葛亮,為何還是沒一統天下,最後輸給了這四個字
    想必大家都很佩服諸葛亮這個人,他的聰明才智為世人所知,諸葛亮這個人不但在軍事上比人略勝一籌,在管理上也十分得力。在世人心中,他一直是猶如智慧的化身,可後來他為何不能幫助劉家統一天下?劉備禮賢下士作為他的副手,也算比較賢明的君主,又有第一個謀士,沒想到最後卻輸給了這四個字。
  • 諸葛亮一生真正遇見的名師,只有這二人,其餘都是浮雲
    第二位:司馬徽提起司馬徽,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但一提起他的外號,可謂是家喻戶曉。沒錯,司馬徽的外號便是響徹漢末三國時代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此人,是諸葛亮繼龐德公之後所遇見的第二位名師,也是諸葛亮一生中的伯樂。
  • 三國中到死都沒有出山的兩位頂級謀士,究竟有多厲害?
    身為三國「唯二」英雄的劉備,在與諸葛亮相遇之前,曾與張飛、關羽等人屢戰屢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得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為其出謀劃策,幫助劉備拿下荊州、益州等地,實現了三分天下,戰術也不願過去被動,打勝仗。東吳的命運,也和他的謀士周瑜的一生密切相關,周瑜在世時,曾助孫策橫掃江東,為江東打下基礎。
  • 三國中的兩位隱士,至死也沒出山,卻推薦了臥龍鳳雛!
    三國時期同樣也有這麼兩位隱士,他們一文一武可謂是當世拔尖,教出來的弟子更是當世無雙之輩。但是無論君主如何邀請他們都不出仕。 但後來司馬徽發現朝廷太腐敗,這使得司馬徽心灰意冷,憤然辭官回家。原本荊州牧打算啟用司馬徽為別駕,但司馬徽看出了他的野心,這個人只為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而不是為老百姓做事,特意婉言謝絕。在眾人的幫助下在南陽地區搭了幾間茅屋,然後又招收一些少年做學生。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兒司馬懿給劉備呢
    水鏡先生,本名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襄陽名士。約生於公元147年,卒於208年。司馬徽是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現的。他出場羅貫中僅用了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不凡」,用筆即精道,又有些神秘莫測。
  • 崩壞3聖痕故事:水鏡小姐?這恐怕是史上第1款「三修人物」
    笑談天下千古事,伴君smile隨風馳~各位親愛的可愛的小夥伴們好,我是劉喜脈,截至本內容正式發布時,我們知道新版將至少有【水鏡】這一套「歷史人物聖痕」,同時,這恐怕也是遊戲運行3年多來第一次出現「混編3個人物」的聖痕,這麼一來,弄不好遊戲4周年會出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