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V-1S可能的二戰中存在感最小的一款蘇聯重型坦克,儘管與設計有關,但更多的是因為戰場形勢的變化。
直到1941年夏,蘇聯軍隊最先進的重型坦克都是KV-1,儘管這種坦克確實是重型設計,但火力上與T-34中型坦克相同,無法發揮其重量級底盤的價值。在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德國坦克時,KV-1很難滿足蘇聯軍隊的需要。
蘇聯設計師們首先想到的是增強KV-1的火力,不過更換更大口徑的火炮會讓設計更加複雜,而且生產線也無法快速轉換生產新型坦克。
於是,採用了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法,直接更換了同樣口徑,但身管較長的ZIS-5型76.2mm主炮,身管比F-34要長,穿甲厚度更大。
KV-1S確實發揮了火力優勢,讓前線的德軍陷入了混亂。直至檢查了被擊毀KV-1S,才發現這是一種新型坦克。
除了主炮之外,KV-1S還優化了裝甲,將部分次要位置的裝甲減薄,加強兩側和炮塔的裝甲。同時通過改進炮塔外形,提高防護能力。
如果是平時,KV-1S確實可以說是不錯的改進型,至少可以拿到70分。但是它們面對的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德軍,這個答卷就變成了不及格了。
當時,德軍正在大規模列裝空心裝藥破甲彈,這種化學能彈藥不再依靠動能來擊穿裝甲,讓較小口徑的火炮依舊可以擁有更深的穿甲厚度。KV-1S的裝甲厚度根本無法抵擋破甲彈的打擊,讓它在戰場上損失慘重。
壓垮KV-1S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KV-1遺留下的機械問題。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低可靠性,讓20~30%的KV-1S無法順利行駛到前線,這簡直讓蘇聯領導人無法接受。要知道當時的戰局已經非常緊張,前線迫切需要大量坦克來阻擋德軍凌厲的攻勢。
儘管最初KV-1S的訂貨量比T-34還要多,很快蘇聯領導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大量戰鬥全重在40噸以下的中型坦克,嚴峻的形勢讓坦克數量成為關鍵,而非重量。至於隨之而來的防護降低的問題,可以通過更好的機動性來彌補,這個方面T-34做得很好。
KV-1S的失敗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直接導致了KV-85,以及「史達林」系列重型坦克的誕生。對於德軍來說,蘇軍越來越多的T-34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當見到IS-2時,他們就已經意識到戰爭的結局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