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榜單出爐,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加速度

2020-12-19 ITBear科技資訊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大會12月12日在佛山舉行。會上,《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近三年來,廣東高校橫向合同總金額分別為22.40億元、25.29億元、30.94億元,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以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方式轉化合同總額分別為1.89億元、3.20億元、9.44億元,合同總額持續性高增長。

  《報告》全面、系統對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整體情況進行了分析,重點評價體制機制活力、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網絡、科技創新成效和創新創業人才等因素,並制定廣東高校創新能力榜單,引導科研評價的質量和貢獻導向,響應國家"破五唯"改革,摸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癥結,提出政策性措施,助力探索建立科學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進一步推動高校科技服務社會發展。

  報告·五大特點

  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增長 頭部效應顯現

  《報告》系統歸納了廣東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情況的五大特點,包括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增長,平均質量提升明顯;本科學校作為科技轉化主力,具有明顯頭部效應;高校創新應用行業分布廣泛,以生物醫藥和裝備製造業為主;去向主要集中省內前三強廣州、深圳、佛山及大額成果轉化佔比不斷增大,作價投資增長迅猛等。

  從《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得知,目前本科學校基本壟斷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份額,其中榜單排名前10的學校更是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科技成果轉化額,合同總額佔比高且逐年上升,具有明顯的頭部效應。

  本科學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合同總額在2017-2019年分別為1.87億元、3.19億元、9.42億元,均達到當年全部高校轉化總額的99%。

  《報告》顯示,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增長,大額高校科技轉化合同表現亮眼。近三年單項科技成果轉化合同超過2000萬元的成果為12項,超過1000萬元的為20項,超過500萬元的為26項。超過5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合同總金額佔總轉化合同金額的34.93%。以南方科技大學為例,截至2019年底,南科大產生實質性合作的企業超過350家,橫向項目總經費超過3.65億元,2019年新開展150餘項橫向合作,新開展合同額超1.24億,其中單個合同金額超過100萬的達到22項。

  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呈現出分布行業廣泛的特點。從轉化數量看,成果轉化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27%)、裝備製造業(23%)、化學化工(17%)、電子信息(8%)等領域。從轉化金額看,成果轉化收益主要集中在生物製藥(30.0%)、裝備製造業(29.7%)、新材料(18.1%)等領域。

  報告·五個維度

  建立科學評價指標體系

  為提高高校應用創新能力提供指引

  今年下半年,由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成立調研小組,對113所高等院校,包括53所本科院校和60所專科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規模、行業及去向、趨勢、服務情況以及近兩年出臺的政策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分析。

  《報告》從體制機制活力、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網絡、科技創新成效和創新創業人才五方面38個維度對廣東省高校創新能力進行詳盡分析,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最終生成了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榜單。為了從政策保障和創新創業環境兩個層面綜合評價高校科技應用創新能力,該榜單全面體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潛力和直接成效,在評價指標上增加了政策維度和創新創業人才維度。

  在體制制活力指標上,本科學校平均得分率58.35%,專科為56.29%,可以看出大多數本科院校均制定了較為完善的政策,優於專科學校。本科院校中,廣東工業大學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政策類型最為齊全,華南理工大學與廣州大學成果轉化的審批時效較高。專科院校中,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得分最高。

  在評估體制制活力指標過程中,調研小組從科技服務社會的導向與激勵、技術交易的權責與流程等方面對廣東高校進行詳盡的問卷調查,包括是否落實高校科研人員職務成果收益權分配比例不得低於50%,高校對完成項目的科技人員給予報酬比例不低於60%等政策。

  在科技創新網絡指標上,看出中山大學2017-2019年三年穩定的服務對象最多,有2169家,華南農業大學有500家,廣東藥科大學有122家,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有119家、華南理工大學有77家。專科院校科技創新網絡得分中,排在首位的是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看出科技創新網絡整體呈現的態勢是頭部學校表現亮眼,腰部學校表現一般,而尾部學校則未建立具有一定延續性的科技創新服務網絡。

  在科技創新成效指標上,人均產學研合作當年到帳收入表現最好的學校為華南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當年到帳金額和橫向合同表現最好的高校為南方科技大學。

  報告·剖析頭部典型經驗

  立足痛點,提出改革思路、可行建議、有效措施

  此外,著重調研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典型案例、創新模式,重點了解現存的核心問題和關鍵瓶頸,提出可行性建議,也是《報告》的一大亮點。

  《報告》以榜單頭部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暨南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科四大高校為例,系統總結了高校創新典型經驗,包括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考核體系,加大獎勵分配;把握市場需求,成果研究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強化智慧財產權管理,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及明確高職院校科研定位,積極開拓技術轉移市場等。

  其中,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考核體系上,華南理工大學表現亮眼。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華南理工大學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轉化專利合同金額超過1.24億元,排名全國高校第13位,位居廣東高校首位,超過廣東高校專利轉化總金額(3.69億元)30%。

  這成績與華工探索多元化的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系緊密相關,華工在職稱晉升和單位績效考評中給予優惠等激勵方式,鼓勵科研團隊攜科技成果沉入產業一線。華工制定《華南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辦法(試行)》、"華工十條"、《華南理工大學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以及《華南理工大學智慧財產權管理辦法》,當中明確規定將大部分收益獎勵給老師。將成果轉化列入教職工考核體系,打通成果轉化人員晉升渠道成為核心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出現階段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高校層面的激勵政策不完善;創新體系單一、零散,未有效促進多學科融合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鏈條尚需完善等問題。當前,除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和重點高校外,其他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對不足。高校內部存在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管理隊伍欠缺,對於科研成果的轉化推進作用較低,從本科高校自主建立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來看,本科院校共計建立64所,校均0.9所左右,專職人員數量(全職),本科院校專職總計300人,校均不足4人,89%的本科院校專職人員數量為10人以下。

  針對上述問題,《報告》提出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豐富新型人才評價體系;強化高校基礎研究,提升創新源動力;打造融合創新體系,提升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打通創新兩條,提升科技服務專業水平等建議。

  未來,廣東將繼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平臺建設,以推進建設"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為契機,以"1個轉化中心+1個線上平臺+N個轉化基地"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核心,連接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投融資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技術交易網絡平臺,推動全省各級技術轉移中心資源實現互聯互通。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相關焦點

  • 廣東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路徑:高校創新精神對接產業需求
    如何促進高校研發能力對接產業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幾年來廣東「創新驅動」政策設計的主要命題。稍早前出臺的廣東省2016年「1號文」中提出,建成若干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一批高水平理工類學科,探索對接創新需求的「高校+研究院+企業」合作模式。連續兩年廣東省以「1號文」的形式,將政策目光對準「創新驅動」。
  •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在佛山舉辦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在佛山舉辦   匯聚高端智力浪潮 賦能項目高質量轉化  為加快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有序、健康、發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廣東省教育廳與佛山市政府聯合舉辦的
  • 佛山當「紅娘」,以賽為媒打造大灣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
    佛山新聞網訊記者林海詠報導:12月10日-11日,由廣東省教育廳主辦、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承辦的2020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演大賽總決賽在佛山舉辦,進一步搭建高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橋梁,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成效,促進佛山乃至全省政產學研深度融合。
  • 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做到企業裡
    在今年5月份,該校就和江西省興國縣籤訂了合作協議,約定在「紅軌」的成果轉化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聚焦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學校通過市校共建創新轉化高地、百名博士教授進百企、舉辦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等舉措,讓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插上『翅膀』,飛越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斌表示。 高校是江西省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 武漢高校牽手政企共促科技成果轉化
    三方籤約儀式楚天都市報11月11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郭雅靜 曹思媛 楊雪 史策)9日下午,「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專場」在該校學術報告廳舉辦。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領導及企業代表齊聚該校。當日,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與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武漢海聚科技投資公司現場籤署了「三方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協議」。該校8項科技轉化成果順利落地,現場籤約總金額2087萬元。
  • "昌發展"未來奇點系列活動 跑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度
    活動深度聚焦昌平區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領域和沙河高教園重點學科方向,通過組織優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線上路演,加強高校、投資機構、企業與產業園區的深度交流,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實現快速資本化、產業化。
  • 「十三五」期間高校高水平研究成果集中湧現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了高校服務國家發展,在科技創新中取得的成果。雷朝滋表示,「十三五」期間,高校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凝心聚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基礎雄厚。
  • 江西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2015年以來,全省高校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4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級獎勵8項,實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青年長江學者等一系列重大突破。
  • 校企合作加速直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
    11月23日,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協辦,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鬥魚專場」,將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舉辦。
  • 三方協同合作 武漢高校8項科技轉化成果順利落地
    三方協同合作 武漢高校8項科技轉化成果順利落地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0日 08:50 來源:中新網湖北 通過三方協同合作,華夏理工學院的8項科技轉化成果順利落地,現場籤約總金額2087萬元。  當天,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東湖大學科技園、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協辦,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專場」成功舉辦。
  • 話科技創新 促成果轉化 ——記省科學院院長童孟進 省轉化中心主任...
    6月10日下午,河南省科學院院長童孟進、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主任吳四發一行蒞臨多氟多、氟基科技調研座談,旨在深入了解氟基功能新材料創新中心的運營情況,搭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成果轉移轉化。陪同領導有:市政府副市長王付舉、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王立謙、市科技局二級調研員常飛、中站區副區長杜洪波、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焦作分中心主任李思華。
  • 科技成果項目籤約3600萬!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天使翼專場圓滿舉行
    11月18日下午,2020年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硬科技專場活動在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會議廳圓滿舉行。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副局長趙峰,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少良,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成果轉化處副處長肖佳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成果推广部部長黃浩,東湖高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局謝磊及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副院長魯曦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現場還吸引了70餘位專業投資人、工信部領軍人才企業家代表前來參加。
  • 國企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方法模型詳解
    核心工作內容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意識,優化研發支出結構,著力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系統推進科技創新激勵保障機制建設,進一步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創造潛能」,要求非常清晰,既是壓力,更是動力。國企科技創新的激勵保障機制,在過去幾年的政策規定中,相對完整。
  • 「醫學+」「信息+」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文章強調,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綜合多學科力量加快科研攻關,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力爭早日取得突破,儘快拿出切實管用的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高校迅速集結科研力量,展開技術攻關,推出一系列硬核產品,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
  • 西安:「科技大市場」催化科技成果轉化
    新華網陝西頻道6月3日電(記者藺娟、陳鋼)「科技強、經濟弱」曾困擾西安的發展。近年,西安市通過「科技大市場」統籌科技資源、創新市場化服務、推進成果轉化,促進了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科技資源共享    「通過科技大市場的共享平臺,我們在家門口找到了檢測設備,每年為公司節省檢測成本上百萬元。」
  • 山東印發方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青島3所高校入選
    為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活力,提升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今天,省科技廳牽頭印發了《省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確定將在省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遴選8家單位組織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
  • 昌發展「未來奇點」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即將啟幕
    同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已達成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北航智能研究院、中財成果孵化平臺落位,為高校成果轉化提供金融、保險、績效管理、評估等服務。據了解,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昌平區利用昌平中小微企業雙創發展基金、昌平區中小企業成長投資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和30餘支合作子基金資源,為相關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孵化、資本等資源,起到「助推器」作用。其中,奇點中心入駐的門羅生物、可瑞生物團隊已獲數千萬投資。
  • 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站)舉行
    為提高全省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成效,搭建高校、院所高水平科技成果與高質量科技企業的精準對接平臺,促進重大研發成果及科研能力在河北省落地轉化為新產品、新產業、新動能,2020年12月16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主辦的「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站)
  • 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走進民營企業 園區、高校、企業將在...
    湖北日報訊 (通訊員周鑫)11月23日,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舉辦「鬥魚專場」。活動上,8項針對直播領域的科技成果籤約落地,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鬥魚專場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 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協辦,武漢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
  •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本報訊    近日,市人大常委會根據今年工作計劃,受省人大常委會委託,對我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符英與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教科文衛華僑委員會委員和市人大代表組成執法檢查組,到多個鎮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