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江村》,粗茶淡飯也是生活

2020-12-05 三無小院

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過上美好的生活,是我們一生都在為之奮鬥的目標。那什麼樣的生活是我們畢生追求的呢?是錦衣玉食,一生富貴;或是粗茶淡飯,平凡了卻此生。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無需羨慕,也無需苛求。詩人杜甫晚年也偏愛描寫農家生活景象的詩句,詩中盡顯自然,生機勃勃的氣息,透露出樸實無華的氣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裡,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靜。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一隻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麼奢求呢?

注釋:

江村:江畔村莊。清江:清澈的江水。江:指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的一段稱浣花溪。自去自來:來去自由,無拘無束。畫紙為棋局:在紙上畫棋盤。米:古代官吏的俸給,這裡指錢米。「但有」句,一說為「多病所須唯藥物」。

賞析:

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詩,作者以清淳質樸的筆調,質樸無華的語言,寫出浣花溪畔幽美寧靜的自然風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閒適的情趣,將夏日江村最尋常而又最富於特色的景象,描繪得真切生動,自然可愛,頗具田園詩恬淡、幽靜的風韻。

首聯與頷聯描寫景物,無論是初夏時節的村莊,或是環繞著村子靜靜流淌的江水,亦或是新建的草堂上飛來飛去的燕子,或是江上相近的白鷗,動靜人,盡顯自由,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頸聯洋溢著歡樂的氣息,家中老伴以紙畫棋局,小兒子在埋頭認真地敲針做魚鉤,每一幀都是平凡農家生活的真實寫照。尾聯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作結,看似慶幸、表示滿足的兩句話,細細品讀,不知潛含著多少悲苦和酸辛。

相關焦點

  • 杜甫!杜甫!杜甫!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杜甫也是會寫情詩的,天天誇媳婦兒那種~01別人娶妻靠才華,杜甫靠爺爺按照電視劇的科普,古人結婚很早,女子14歲就可以定親嫁人,男子20也可以娶妻生子。人生大事第一關,杜甫靠爺爺拿下了!02就算坐牢,也要先想媳婦兒不久後,安史之亂爆發,長安陷落,杜甫帶著家人到鄜州羌村避難。
  • 杜甫《春水》詩詞賞析: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
    杜甫《春水》詩詞賞析: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文:枯木《春水》【唐】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復舊痕。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詞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細膩感人,形象鮮明。被後人譽為「詩聖」,和「詩仙」李白合成「李杜」。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近代多以其歷史題材反映民間疾苦而廣為推崇,比如「三吏」和「三別」等。
  • 北宋物質生活豐足,士大夫追求「粗茶淡飯」來滿足精神需求
    「粗茶淡飯」的潮流。 「粗茶淡飯」,也成為了北宋士紳階層的一種新型飲食文化,成為了北宋文人的新的精神追求。為何明明在擁有了十分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下,要追求這種十分「簡陋」的飲食文化呢?這既與北宋士紳階層本身的精神態度有關,也和當時的主流文化思想有著一定的淵源。
  • 曬曬林宥嘉住的房子,老婆丁文琪也是明星,兩人卻粗茶淡飯過日子
    帶你看看林宥嘉的家,老婆丁文琪也是大明星,兩人卻粗茶淡飯過日子林宥嘉對於90後來說非常熟悉,他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的歌手。林宥嘉的嗓音特別鮮明,辨識度很高,而且他在音樂路上不斷的轉型,也把更好的一面帶給了觀眾。
  • 在「江村」,讀費孝通並讀懂中國
    在「江村」,讀費孝通費孝通在村民家裡詢問日常生活情況。資料圖片「腳踏實地、胸懷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這16個字是費孝通晚年對自己一生事業、志向和理想的總結。在費孝通先生110周年誕辰之際,行走在江村,透過江村朝外看,你能分明感覺到,這位「著名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所倡導、闡發、踐行的理念,依然是「活態」的,也是有穿透力的。他走過的路,他想問題的方式,他身上彰顯出的精神品格,為當代知識分子如何治學提供著啟示與鏡鑑。
  • 杜甫 客至
    杜甫 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鑑賞:關於本詩的創作時間,據宋代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講,是杜甫於上元二年(761)春在成都草堂時所寫,就題材而言,本詩是一首紀事詩,字裡行間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體現了詩人淳樸好客的性情。詩人曾為本詩自註:「喜崔明府相過。」從中可以看出,「客至」中的「客」,是指崔明府。崔明府的具體情況不詳。
  • 當90後規劃師遇見「中國江村」……
    交匯點訊 80多年前,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在海外出版《江村經濟》,讓蘇州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學名江村)成為中國鄉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縮影。今天,在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背景下,開弦弓村如何繼續書寫富有時代新意的「江村故事」?
  • 「中國江村」 讓攝影老記們激情澎湃
    花園般的江村民宿。費孝通先生調研該村時曾先後四次居住在此。 肖 勇攝 > 關注交匯點 看精彩內容 10月17日,在費孝通先生26次調研的蘇州市吳江區開弦弓村,「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走進七都·聚焦江村
  • 沉鬱頓挫的杜甫筆下的春天
    杜甫的詩總是讓你想到他「沉鬱頓挫」的風格,那麼杜甫筆下的春天會是怎樣的呢?杜甫的創作活動大概可以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三十五歲以前,是杜甫的讀書和壯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杜甫的經濟狀況也較好,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
  • 杜甫貧困?其實杜甫也是個富二代!兒時有錢是天才少年!BBC紀錄片讓...
    杜甫是中國偉大詩人,在人們固有印象中杜甫是貧困與憂國憂民的,不過這是杜甫成年之後才這麼貧困的。少年時杜甫的生活是安定與富足的,他媽媽家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父親也是將軍之後,可以為杜甫提供優越的家庭條件。
  • 小康在哪裡:再訪「江村」 尋味鄉土
    優美的環境,是小康;健康的身體,也是小康。青春的活力有處安放,是小康;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也是小康。收穫,是小康;耕耘,也是小康。小康,是過上好日子;小康,是一路走下去,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晚間新聞》欄目繼續推出《小康在哪裡》系列報導,繼續尋找我們身邊的小康。首先,讓我們走進一座美麗的江南水鄉:江蘇蘇州的開弦弓村。
  • 杜甫的兩首遣懷詩,句句寫景,千古傳誦
    杜甫是盛唐傑出的詩人,他自小好學,7歲即能作詩。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後來仕途遭到打擊之後,開始感到生活的巨大壓力。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一生顛沛流離,也目睹了滿眼的饑荒和亂象,從此變得憂國憂民。
  • 藏在名畫裡的杜甫詩意
    作為唐詩夜空中分外耀眼的明星,「詩聖」杜甫一生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營造的詩意境界,也是後世無數畫家著意表現的主題。清初「四王」畫派,以摹古為主旨,講究筆墨趣味,功力深厚,成為清代畫壇的正統,影響深遠。其中,王時敏為「四王」之首。
  •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聚焦」中國江村」
    2020年10月17日,「中國江村」俯瞰(無人機照片)。當日,「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走進七都·聚焦江村」大型全媒體視覺採風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江村」開弦弓村舉行。
  • 明清時,有小杭州之稱,安徽省旌德縣江村風景區
    江村,枕山環水,文縱橫,山川靈秀,前有峰然侍立,後有幽谷深藏,金祁運居其中,獅山、象山橫亙在江村村口左右,村子裡有龍溪、鳳溪,還有匯鎖村口聚秀湖,村口秀湖四周古廟寶塔,詩碑堤欄,垂柳秀荷,相映成畫,有詩云:「日照古寺生煙霧,湖中聚秀獅山影,龍恩浩蕩今猶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積年造化,江村一度被稱為「小杭州」,江村人曾用詩讚美村口水口的文化和蘊藏的詩情畫意
  •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聚焦「中國江村」 記者們點讚「志在富民」正...
    在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家鄉吳江,在被稱為「中國江村」的開弦弓村,來自部分國家級媒體以及江蘇全省各地黨報都市報攝影記者們,共同參加「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走進七都●聚焦江村」大型全媒體視覺採風活動啟動儀式。航拍江蘇吳江開弦弓村鄉村振興時代樣本,彎彎的小清河穿村而過,如箭在弦。
  • 杜甫啊杜甫,一首《茅屋歌》,留下誤會有幾多?
    成都杜甫草堂隱士生活,不是什麼人都過得起的事情要從公元760年說起。這一年,杜甫也拖家帶口的,進入四川成都。不過,杜甫去成都,除了避亂,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隱居。因為杜甫與繼位不久的唐肅宗發生了點誤會,唐肅宗不再重用杜甫,將他貶職,做了一名8品小官——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對朝廷很失望,於是辭職,注意,是辭去公職不幹了,這是需要底氣的。試想,如果一個人窮得叮噹響,連飯都沒得吃,他會辭去公職嗎?8品小官也是官啊!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59句(江)篇
    >51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杜甫52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杜甫53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杜甫54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 生活就如杜甫的詩那樣,給自己帶來一絲希望,給自己生活重構想像
    或許杜甫給人的感覺一直都是比較的憂國憂民,對待國事的擔憂也是非常看重,所以也就讓人覺得非常的敬佩,他的一種人生的態度很好的體恤到了民生的疾苦,這也就讓他的創作多了幾分特別之處,這也就是杜甫讓人更加欽佩的地方,生活也是總是得變好,而杜甫的事裡面,也同樣聽到他的吶喊,想要擺脫這種境遇。而除了原來的《絕句》外,其實還有一首杜甫所寫的《絕句》也是足夠的幽美。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A.月湧大江流B.江入大荒流2問:「江入大荒流」的前一句是?A.山隨平野盡B.星垂平野闊正確答案請看下文分解。03孤獨無依的杜甫若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首詩裡的青年李白充滿進取之心成都的生活應當是杜甫中老年時光中難得的安定生活,當時杜甫離開成都是迫於無奈。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他辭去節度使參謀職務,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53歲的杜甫在成都無生活來源,也沒有多少知己好友,便決意離蜀東下。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此詩大概就是這途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