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現階段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縣域消費成為擴大內需的新天地,成為打通內外兩個循環的金鑰匙。未來一個時期,我們應培育消費信心,創新供給方式,破除人們「不能消費、不願消費、不敢消費」的障礙,提振縣域消費,推動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縣域消費具有較大潛力
縣域消費是「雙循環」的重要通道。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疏通內外循環通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整個國民經濟比作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大中城市是主血管,縣域經濟就是支血管。「雙循環」是否通暢,不但取決於主血管是否通暢,也取決於眾多支血管是否通暢。長期以來,縣域消費是我國消費領域的短板,其內循環的通道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新的社會條件下,亟須大力提振縣域消費,儘快打通「雙循環」的任督二脈,讓國民經濟的眾多支血管通暢起來。
縣域消費是「雙循環」的基礎動力。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尋找新的消費增長點成為重中之重。消費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縣域消費市場已成為全國消費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一極。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縣域人口達8.154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61.8%,這些巨量的縣域人口是未來消費增長的潛力所在。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很快,整體實力快速提升。2019年我國縣域經濟總量達39.1萬億元,約佔全國的41.0%。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消費增長提供了財力支撐,成為促進內循環發展的基礎動力。
縣域消費是「雙循環」的潛在空間。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開創潛在消費新空間成為關鍵所在。縣域地區居民儘管月收入不高,但大部分居民並無房貸壓力,據統計41.0%的居民戶有房無貸,其住房壓力遠小於大中城市居民,具有進一步擴大消費的潛在空間。同時,在縣域地區,還存在很多沒有被滿足的消費需求,如文化、休閒、健康、旅遊。隨著縣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消費環境不斷改善,消費升級必將帶來消費經濟的爆發式增長。
釐清擴大縣域消費的制約因素
收入水平偏低制約著縣域居民的消費能力。從收入來看,我國縣域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同時還存在著一定規模的失地農村居民和貧困群體。這些人收入水平不高,而且缺乏穩定性,他們的消費需求受到收入的制約,成為縣域消費增長的重要制約。同時,廣大縣域地區特別是農村,由於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加之缺乏必要的抵押物,消費金融發展相對滯後,對消費的金融支持不足,也成為制約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軟硬體環境不佳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意願。在廣大縣域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相對滯後,商品有效供給不足,成為擴大消費的桎梏。很多農村地區,電力供應不穩定,排水系統不完善,網際網路信號差,家電消費仍有較大的需求空間。文化、娛樂、旅遊、健康等新興業態,由於縣域市場供給方式落後,也存在著大量的潛在需求。此外,在廣大縣域地區,「假冒偽劣」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居民維權成本較高,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意願,制約著縣域消費的擴大。
社會保障水平影響著居民的消費信心。當前,我國縣域地區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不完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導致居民消費信心不足,普遍「不敢消費」。在很多縣域地區特別是農村,公共醫療、社會保障、基礎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催生居民儲蓄動機長期處於較高水平,以應對未來不時之需。這些預防性儲蓄擠佔了居民消費空間,成為縣域消費增長的重要障礙。
促進縣域消費的路徑探索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促進縣域居民增收,增強消費能力。促進縣域消費增長,首要任務是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力推動縣域工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可建立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的購銷體系,進而不斷增加企業效益和職工收入。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設施農業,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調整優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保證糧食價格穩定,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促進農民增收,增強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
優化縣域消費軟硬體環境,培育消費新模式,打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從軟體環境看,大力發展縣域消費信貸,可提高金融對居民消費的支撐作用;大力發展農村保險,可提高農村居民抗風險能力;大力完善市場監管,可保護消費者利益。同時,加快推進消費模式創新,積極培育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消費新模式,可打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從硬體環境看,優化電力、燃氣、給排水、網際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文化、旅遊、健康等服務設施,可激發縣域潛在的消費需求。
提高縣域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解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一方面,應進一步完善縣域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居民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為居民增加消費解除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應優化縣域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縣域低收入群體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的財政支出力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此外,還應加快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基礎性公共服務,解決內循環最關鍵的制約因素。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