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賓的高縣,當地人把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稱之為「高興之縣」,在他們的記憶中,開懷的大笑總與火鍋的味道相伴。在高縣,有著「無鍋不算年」的說法,即使現在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當地人還是願意多等待一些時間,用一頓土火鍋慶祝一次家人的團聚。
曾仕強,他和妻子經營著一家農家樂,並且已經做了十二年。而土火鍋就是曾仕強的拿手菜, 和大部分操作簡單的火鍋不同, 這種火鍋需要最多的耐心和準備。
高縣土火鍋,講究將各路葷素食材分層碼放, 提前三個小時,用小火細熬慢燉, 來自山間田野的風味, 才能渾然一體。
與當下流行的式樣相比,土火鍋是個另類,它更接近於中國傳統的什錦火鍋。 對廚師的要求更高,享用者只需要直接食用。 作為火鍋,當然也有燙涮的菜品。在高縣除了蔬菜,就是苕粉。
在變身為苕粉前,紅薯需要經過研磨、 打芡、漏粉依次成型, 其中的澱粉得以保留。粉在冷熱交替中,完成從體積到形態的物理化。這種純粹以紅薯製成的羊田苕粉,瑩潤細滑,浸泡湯汁後,擁有勁道彈牙的口感。
土火鍋食材講究原味燉煮,除了一種食材需要精細的加工,那就是尖刀圓子。
首先需要將三肥七瘦的土豬肉片好,配上生薑去除腥味, 打入雞蛋增加水分,同時獲得更好的剁茸效果。剁好的肉末需要持續猛力地捶搗,將肌肉纖維完全打散。 當肉糜達到能從指縫中自然下滑的程度,才代表著園子可以下鍋。用刀尖將肉糜在手掌中逐一刮鮮,半握的手掌弧度形成了圓子兩頭尖中間圓的造型。
即便在宜賓十八個縣市中,土火鍋也只在高縣一個地區流行,這與土火鍋這種獨特鍋具的製作不無關係。
從二十歲起,黃丙學就開始和妻子一起製作土鍋。 土火鍋的製作全憑手工,整個工坊裡只有老夫妻兩個人,而兩個人一整天做不到十個。
這種土火鍋用當地特有的底板泥作為原材料,這種材料使得土鍋有著傳熱慢和保溫性強的特點,最適合久煮慢燉。那些吸收了油水和滋味的陳年老鍋煮出的食物,味道更加醇厚。
凌晨五點,老兩口開始燒制土火鍋。在高溫的作用下,鍋體內部開始發生化學反應。 封閉的空間催生出更高的溫度,讓鍋體變得越發堅硬。當鍋體通體發紅之後,放進密閉的老窯裡,窯裡放香樟葉,用這種樹葉燃燒的作用來上釉。天然的顏料讓鍋底呈現銀灰色的金屬質感。
新燒制的土鍋要先用芋頭填塞上細小的沙眼,加入米湯燉製水沸騰,可以防止日後漏湯滲油,這就是當地人稱為「噗鍋」的過程。
入冬後,每逢周末都是曾仕強最忙的時候。當晚預定的火鍋,從下午一點就要開始準備,將芋頭、木耳、筍、豬蹄, 還有雞依次碼在火鍋上,倒入大骨熬製的湯底,溫火慢燉。這裡的火鍋多了一份濃醇,動物油脂在持續的火力下逐步溶解,葷素食材的不同滋味彼此作用,鮮味在這種過程中得到累加。
高縣土火鍋, 作為最需要等待的火鍋,土火鍋也用鮮美豐腴的滋味, 回饋了人們耐心地等待。 混合的風味滿足了人們對寒冬暖胃的需求, 最上層的尖刀圓子,在湯水的包裹下,滑嫩的同時也兼備了韌性。只需要輕輕一咬,便是鮮味在口中四溢的滿足感。燉煮了三個小時的原湯,兼具各類食材的滋味,建立起複雜的味覺層次,鹹淡適宜。配上一碟自製的鮮辣海鮮蘸水, 還是暴露了四川人嗜辣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