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廣東非洲人」的話題一度佔上熱搜,有關在穗非洲國家人員的消息層出不窮,諸如「30萬非洲人在廣州居住」、「廣州非洲人爆雷」、「1000多名非洲國家人員核酸檢測為陽性,大量外籍人員逃離」等等……但,事實真的如此麼?
以「30萬非洲人在廣州居住」這個問題為例:4月,廣州市長溫國輝公布了廣州在住外國人常態數據和廣州在住外國人最新數據:
2019年12月25日,廣州在住廣州在住外國人共86475人,其中,非洲國家人員共有13652人,而據4月10日統計,廣州在住外國人僅有30768人,因為疫情的影響還有5萬多外國人還沒有返穗。
至於謠言所說的「30萬非洲人」,是2019年,經廣州各口岸出、入境的非洲國家人數分別為35.8萬人次和35.1萬人次。也就是說,謠言製造者把全年的出入境人次偷換成了常態化的在住人數。
謠言是平息了,可是針對非洲人的種族歧視還遠遠沒有結束:非洲人粗暴、沒素質、髒亂差、有愛滋等等言論甚囂塵上,甚至有不少網友在網上大肆警告國人警惕非洲人。
正是因為看到了類似的現象,這個暑假,海歸學校的幾位少年(陳星貝、蕭凱元、顧凡宸、欒詩若、許銘洹和查鼎)前往廣州,調研非洲人在廣州的生活狀況,了解網絡爭議背後的真實情況。
誤解背後 是難以癒合的創傷
在廣州,他們調研發現,真實情況與網絡傳言大相逕庭,沒有合法身份的「三非」非洲人並不多,貼在非洲人身上「不講衛生」「犯罪」「貧窮」「沒素質」等類似的標籤,大多也沒有依據。
他們看到真實存在的,是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與本地居民之間巨大的誤解。
「你們剛剛看到我,因為害怕而繞開了,對不對?」
在廣州三元裡的一個服裝城內,當陳星貝一行與一位45歲的剛果(金)籍非洲大叔交談時,他突然這樣問道。
「我們明明在和你說話呀,怎麼還會『怕』你呢?」
幾位海歸少年思來想去,原來是他們在等待其他同學時,在附近繞了兩圈、多看了這位非洲大叔幾眼,卻沒有上前講話。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帶來了如此大的誤解。
是的,他誤解了他們,而他自己也經常被誤解。
非洲大叔告訴他們,疫情期間,許多人以為非洲人都帶著病毒。所以,一些商鋪貼出告示禁止非洲人入內,公共運輸上非洲人被刻意迴避,與他們交談玩耍的中國小孩甚至會被父母叫走訓斥。
「那種時候真的很難受。我很難忘記,也很難諒解。」
正是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行為,給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帶來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
在調研中,陳星貝一行接觸了很多廣州人,也接觸了不少非洲人。對話之後,幾位海歸學子都能感受到他們是很好的人,為什麼這些很好的人之間會有這樣的誤會與隔閡呢?這種隔閡能夠消除嗎?他們很想做些事情。
愛心接力 助非洲孕婦母女平安
後來,他們通過一位朋友,認識了艾麗。她因為預產期逼近,住進了醫院。此外,由於血壓過高,艾麗屬於高危產婦,醫院收容著她,但是不小的醫療開銷讓她喘不過氣。而她已經提前用掉了未來幾個月的房租,現在幾乎身無分文,每天只能吃醫院提供的水煮蛋和白粥。
海歸學子跟艾麗視頻通話後,被她憔悴的神色和悲傷的故事觸動,從她虛弱且沙啞的聲音中,他們感受到了一個母親的無助與絕望。
於是,他們決定發起一個公益活動,幫助艾麗度過難關。
通過這樣一個行動,他們希望能夠讓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看到中國人的友好與熱心。畢竟,所有人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短短兩天時間,他們就陸續收到了59筆善款,共計7374.37元,這些善款也全都被用於幫助艾麗。
令人欣慰的是,艾麗順利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女孩,母女平安。
溝通消除偏見 包容化解誤會
這次的廣州之行,也讓陳星貝感觸良多。據她介紹,在幾年前去非洲做志願者時,就曾經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是不是都用象牙做刀切菜」 ?
從那時開始,她就想要改變這種偏見,用溝通、交流串聯起文化的橋梁。就像這次去廣州之前,陳星貝和同學們在聯繫一些生活在廣州的非洲人的時候,也感覺到了他們的顧慮,但通過雙方真誠熱切的溝通,這些顧慮也都隨風而散。
陳星貝表示,在「根深中華 創新國際」的海歸學校學習,平時就能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和同學,這讓她擁有了更多元的世界觀、更開放的視野、更包容的心態。學校的IB教育理念,也一直鼓勵學生探究解決世界性問題的方法,成為負責任的全球公民,這些都支撐了她去做類似跨越文化、國家和種族的事情。
在她看來,無論膚色和種族,都應該用溝通消除偏見,用包容化解誤會。而即將升入12年級的她,已經想好了大學學業方向——傳媒+社科。
她渴望在追尋興趣的同時,繼續探究這個多樣的世界,並為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而努力。
所以,這個世界會變好嗎?
答案也許仍是未知的,但至少,海歸學校的這些熱血少年,在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動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秉承著一個「大格局」的理念一群學生正在進行著「大格局」的行動,這不是「擺姿態」,而是蘇州海歸學子們最最真實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