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遇,知己難求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為其知音。鍾子期亡故,伯牙為之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擅長鼓琴的伯牙因為知音鍾子期的死亡而破琴絕弦,沒有知音的垂聽,伯牙終身不再彈琴。現在的人用伯牙的這個舉動來形容對懂得欣賞自己的人的重視和愛惜。
俗話也有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而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而春秋時期的鮑叔牙則是管仲一生中最難得的知己。
管鮑之交
而春秋時期,管仲則遇到了一位難得的知己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多分一些鮑叔牙沒有半句怨言;他們一切參加戰鬥,管仲臨陣脫逃,鮑叔牙替其解釋;管仲為自己辦事成事不足,而鮑叔牙則替其開脫,只是條件不成熟。
因為鮑叔牙超乎常人的包容力和理解力;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由此他們結成了非常真摯的友誼。
鮑叔牙的正和博弈思想
鮑叔牙總是非常善於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合作共贏,用博弈論的說法就是鮑叔牙總是在正和博弈;正和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的。
鮑叔牙和管仲身在春秋時期,而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商量著分別輔佐他們。這是一盤穩贏的棋,他們事先約定,不管最後誰贏誰輸,都要舉薦對方一起成就大業,誰也不拋棄誰。
在爭奪君位的最後博弈中,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果不其然,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在這場博弈中,鮑叔牙、管仲、齊桓公都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結果,齊桓公稱霸春秋,而管仲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鮑叔牙不僅享受了勝利成果,還得到了知人善任的美名。
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給我們的啟示
故事中的鮑叔牙既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現在的社會其實也是一樣,如果想成就自己,就要要先成就他人;如果管仲沒有鮑叔牙推舉,是不可能取得這樣的豐功偉業。而鮑叔牙也不會獲得知人善任的美名,而齊恆公更加不可能取到稱霸春秋的實力。
所以同學們在日後的生活中,要向鮑叔牙學習,平時要加深了解,互相幫助,互相成就;而不是埋頭苦讀,閉門造車;在日後的社會上,更加要懂得藉助他人的實力成就大事,而不僅僅靠自己單打獨鬥,要善於識別人才,善用人才。不計較一己的得失,成就大我才能完成小我。
思考問題的時候也要借用鮑叔牙的思想模式,儘量尋求大家都共贏的正和博弈思想,摒棄非合作博弈,非死即傷的舊思想。世界才能越來越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鮑叔牙這樣的人,只有這樣,管仲也才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