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了空居士
清書:師父好。六祖在「坐禪品」中說何名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裡提到面對外界境界,心念不起,弟子的理解是把自己變成有知覺的石頭,如果不起心念,怎么正常面對生活學習呢?另外,《金剛經》提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該如何理解?
了空居士:清書你好,問得好,問得好!其實六祖這個面對善惡境界,心念不動,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同一個道理,我們仔細觀察六祖的行為,他去到五祖那裡,對答如流,五祖叫他去幹活,分配什麼,他都說好,他會不會知道破柴很累,會,他會不會厭惡,不會。譬如說我們走過一個垃圾堆,很臭,你知道很臭,但是你就不會生氣,說,這個鬼地方怎麼這麼臭。你覺得臭,你可以加快腳步走嘛,這就是面對善惡境界心念不動。
譬如一個人罵你,你不要馬上生氣,而是要認真聽,聽他罵的對不對,如果罵的對,我們要接受,如果罵的不對,我可以據理力爭,據理力爭你覺得不行,那個人蠻不講理,那我們就想辦法迴避啦,溜掉啦;或者是想辦法將他整下去啦,這就是心念不動,其實就是用清淨心來看問題,就是知見無見。
清書:師父好,請教師父,菩薩無人相無我相,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既然是無我,但是人生活在世間追求出人頭地混口飯吃算不算有我,那麼如何才能像師父一樣出人頭地呢?目的有,方法不知在哪裡?
了空居士:清書問得好,問得好!菩薩無我相,聖人無常心,就是說,人要懂得為別人著想,人要懂得有奉獻精神,一個人如果能夠造福世界,世界一定會回報你的。也就是說,你如果真的能夠為社會做貢獻,你就是一個有用之才,你何愁沒有飯吃呢,我了空居士從小就是這麼做哈,你能夠利益別人,別人就會利益你的,哪愁沒飯吃啊。
清書自悟:
我以前獨自的修行,是想把自己修成一個仙,能夠高人一等,能夠飛騰變化,追求神異。跟著師父(了空居士蔡衍顓)修行後,我改變了很多:以前喜歡看美女,現在進入大開頂的深處,感覺對美色不那麼執著了;以前遇到生氣的事,嗔怒很快就起來了,現在每天內心比較清淨,能夠體會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遇事可以看到自己的心念,嗔念起了,就想起了師父的開示,內心就不生氣了。
感覺師父帶我們修行,首先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知見無見的人,讓我們以清淨心面對一切。我感覺以前一味追求神異實在是顛倒夢想,不肯平常。十月的修煉,內心清淨多了,感覺功夫增長快。這要感恩師父。沒有遇到師父這樣明師,就算有錢也買不來智慧呀。從十月份開始,我不再幻想神異,而是腳踏實地地繼續以清淨心去面對生活,這就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往昔也讀過行亦禪這樣的話,但是就是做不到,因為功夫不到,理解了也做不到,接受師父助功,到了大開頂以後,就更容易感受到清淨心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