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中,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2020-12-12 騰訊網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肉桂善變,有眾多風格。

有人說,他一直喝到的肉桂都是霸氣路線的。

像滋味狂野的黑咖啡,沒有一點點的糖和牛奶,只留下充足的苦味麻痺舌尖清醒大腦。

麻花聽完他的描述,感慨他的味蕾完全是被爛茶虐出來的!

這究竟得喝過多少爛茶,才能得出這樣的體會?

正常品質的巖茶肉桂,不應該保留過多的苦味。

排除掉久泡與瘋狂坐杯的前提,若是一泡肉桂的滋味,苦得賽黑咖啡。

每啜一口,重重的苦味會像巨浪那樣直接拍在舌頭上。

驚濤拍岸,濃墨重彩的苦味,苦得讓人想流淚。

那出現這類情況的肉桂,本身品質堪憂。

舒服自在的享受一泡巖茶,別誤會了肉桂的苦味!

《2》

肉桂好苦澀啊。這是它的品種特徵嗎?

NO,NO,NO。

霸道、刺激、苦澀感重,並非肉桂的特徵,而是大眾對它的標籤性誤解。

好的肉桂,風味是綿柔的,苦澀味不顯。

以鼎鼎大名的牛欄坑肉桂為例,它作為正巖坑澗茶的代表,就絲毫與霸氣苦澀不沾邊。

相反是,茶湯裡的桂皮香強,湯感綿柔,茶湯有厚度。

每一滴的茶湯裡,都包裹著濃鬱的茶香,湯水又醇又滑。

細細啜飲,能嘗出很多的滋味層次。

苦到煞口,讓人喝到味蕾麻痺的情況,肯定不是好茶的表現。

另外,苦味重並不是肉桂的品種特徵。

肉桂作為武夷山的名叢,作為武夷巖茶的當家花旦。它的品種香氣是桂皮香。

桂皮香,在茶葉的香型裡很有個性,獨樹一幟。

聞起來的感覺,像灑在卡布奇諾上的肉桂粉。

同時,也像香料滷料裡的桂皮味,只不過味道沒這麼衝。

最早武夷肉桂在最早取名時,因為氣味的相近,才取了這樣的名字。

除了有意思的品種香外,肉桂的湯感也很有特點,會有辛辣感。

將茶湯吞咽入喉嚨時,會感到微微的刺激感,像是做了場溫和版的泰式按摩。

接連喝過幾杯茶湯,可以產生通泰、舒暢的暢快感。

故而,在形容肉桂的獨特風味時,往往會用辛銳、辛辣等詞彙。

茶香銳而高遠,更能彰顯「香不過肉桂」的本色!

《3》

聽說低等級,高焙火的肉桂相對沒那麼苦?

黑咖啡的苦,茶湯的苦,都與一種名為「咖啡鹼」的物質有關。

當茶湯內的咖啡鹼含量越高,嘗到的苦味越重。

不過卻有人認為,品質差勁的,火功高的肉桂不容易泡苦。理由是:

「好茶的咖啡鹼含量豐富是內質好的表現。怎麼悶都不會苦的茶說明內在積累太單薄。而低等級的肉桂,內在茶味積累有限,本身不容易泡苦。

另外咖啡鹼受熱易升華,伴隨著巖茶火功的增加。火功越高的茶咖啡鹼含量相對更少,更不容易出現苦味。」

這樣的理解,真真假假交織,只能說理解對了一半。

一款內質優異的肉桂,有益成分含量高。

茶氨酸、膠質物、茶多糖、芳香物質數量豐富,而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物質含量適中。

按照正常的泡茶方法,好茶內的可溶性糖可以中和茶湯的苦味。

所以泡出來的茶湯,風味不偏不倚, 香氣滋味得到很好的表達。

如果的產區不好,日照過強的情況,茶青鮮葉內的苦澀物質大量生成,苦澀味會更重。

當然,如果是在做青、焙火的過程中,肉桂的內質徹底被焙空,焙死的情況,也會存在久泡不苦不澀。

故而,並非是低等級的肉桂苦澀味才不明顯。要分清情況。

只有內在養分豐富,茶氨酸含量高的好茶,才不容易泡出濃重的苦澀味!

最後,肉桂的苦味明顯與否,和焙火程度沒有太多關聯。

一杯苦味明顯的肉桂,往往和產區、工藝(走水順暢程度等)、泡茶方法有關係!

焙火的高低,不會明顯減少咖啡鹼的含量。

除非是徹底將巖茶焙空,不然不會出現火功越高的茶,越不容易泡苦的情況。

《4》

正巖山場的肉桂,為什麼苦澀味不重?

一句話,和茶樹的生長環境有關。

茶葉裡面,呈現「苦」味的成分物質有很多。

主要是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花青素類、苦味胺基酸等。

當巖茶內苦味物質保留高,茶湯苦味就會明顯。

正巖山場的肉桂,生長環境的小氣候優越。

生態好,整體氣候清涼,空氣溼潤的正巖山場內,多雲霧繚繞,多漫射光,晝夜間的溫差大。

這樣的小氣候環境下,有利茶樹的氮代謝,能促進茶樹合成和積累比較多的含氮蛋白質、含氮胺基酸,以及含氮的芳香物質。

因為含茶氨酸豐富,正巖茶的滋味才能更醇爽、甘甜、苦澀味弱。

如果換做是外山茶,特別是從氣溫高、光照足的地方,生產出來的肉桂。

那麼從採下來的茶青鮮葉內,就含有過量的咖啡鹼和茶多酚。做出來的成品茶苦澀味重。

很多喝不懂巖茶的新手,會認為滋味感重,苦澀味重屬於茶味厚重的表現。認定肉桂的滋味會更霸道濃重。

其實這樣的誤解來源,往往是那些苦澀味重的外山茶太能騙人!

喝巖茶,喝的是香甘清活,巖骨花香。

從始至終,和茶湯的濃重、霸道、苦澀不沾邊!

《5》

為什麼說苦太重的茶,品質不好?

翻開詞典,對茶葉的滋味定性裡就包括了「味苦」這一詞。這與茶葉的基礎物質組成有關。

茶多酚(單寧),味澀。

咖啡鹼,味苦。

茶氨酸,味清甜、醇爽。

天然帶有苦味物質,這是茶葉的生物屬性。

但在巖茶的加工過程中,可以將苦味轉化和降解,最終的成品茶不會泡出過分濃重的苦味。

當茶湯內出現太過濃重,化不開的苦澀味。很可能是工藝缺陷的表現。

巖茶在做青環節中,搖青過重,造成茶葉死青,苦澀水就無法順利排除,多酚類物質也無法順利進行轉化。

或者炒青沒炒熟,青臭味無法去除,導致青澀物質成分滯留。

一片茶葉,內部的通道四通八達。

做青走水環節,伴隨著茶葉內部水分的發散,會帶走不少的苦澀物。

像我們人體的出汗,當水分排出的同時,還會帶走不少的新陳代謝廢棄物。

如果是做青沒有做到位,自然會加重巖茶的苦澀味。

喝到苦澀味太重,凝在舌面化不開的苦,往往就說明一泡茶的品質太爛了!

《6》

苦,是茶葉的基礎物質。

特別是天然植物中,茶樹內分布的咖啡鹼含量要比咖啡還高。

所以,喝茶避免不了會有苦味。

如果是一款久泡不苦的茶,反而說明它的內質有問題。

但正常品質的肉桂,苦味不該太重。

特別是超過味蕾可承受的範圍,苦到化不開,堪比黃連水。

喝苦咖啡,為的是提神,不是享受。

但喝一杯什麼都不加的美式咖啡,不是喝咖啡鹼的最高格調。

而不苦不澀不是茶,說法不科學。

喝苦味特別重的巖茶,除了給味蕾找虐外,沒有額外的好處!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目瞪口呆,你的肉桂不夠苦不夠重口味,所以品質不好?
    我想,這又是位被人帶偏,喝巖茶陷入誤區的茶友。因為他的下意識裡面,竟覺得肉桂要苦澀刺激霸道重口,才算好茶!《2》第1002遍闢謠,再次重申三點。1.肉桂不是喝苦澀味越重越好。畢竟,牛欄坑肉桂的熱度在茶圈裡熱度,不亞於近段時間的丁真。另外隨著這幾年的天價茶事件,肉桂憑藉「肉很貴」這個梗,牢牢穩居巖茶圈的話題榜。不過拋開肉桂身上的八卦不談,回到一款茶本身的滋味看。我們喝武夷巖茶裡的肉桂,究竟是喝什麼?
  • 茶葉品鑑:武夷巖茶正巖是指什麼?水仙、肉桂、大紅袍如何分辨?
    現在喝武夷巖茶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疑問也越來越多,綜合起來,今天給大家先來回答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武夷巖茶正巖、半巖是什麼意思?2002年3月,武夷巖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理區域上界定為武夷山市行政轄區全部範圍2798平方公裡。
  • 從肉桂到「肉桂」,玩壞的肉桂,還能撐起武夷巖茶的一片天嗎?
    今天的肉桂,不僅是武夷巖茶的品種之一,還是時下最為流行的巖茶品種,好比現在那些娛樂圈的俊男靚女,不需要演技和能力,站在那裡就是一臺流量發動機。流行的事物能製造話題,產生流量,帶來無限的經濟價值。作為茶農和商家站在賣方角度,想的是如何把肉桂的流量變現,追求利益最大化。
  • 牛欄坑肉桂就是個名字,所有高端的武夷巖茶肉桂,都可以做牛肉?
    為什麼同樣是牛肉,身價還能直接差出一兩倍?然後,朋友將上面的問題,原封不動的在後面喝茶閒聊時,拋給店裡的茶藝師。那家店的茶藝師看著比較年輕,然後對巖茶的具體知識,也說得不是特別清楚。估計是上崗培訓前,也沒預備這類特殊問題的話術。
  • 烏龍茶與武夷巖茶有什麼區別?
    品中王,只為重要的人,精挑細選。事實上,武夷巖茶屬於烏龍茶,當然的,武夷巖茶也是烏龍茶中一種非常好的存在。接下來,我將從幾個方面去說烏龍茶。烏龍茶的口感特徵茶湯滋味不應帶有苦味、澀味、酵味、酸味、餿味、煙焦味以及其他不正常的味道。福建烏龍茶一品種一個味,品味時自己口感良好就可以。
  • 武夷巖茶的一段羅生門,鬼洞肉桂是真有其事,還是天外來客?
    確實,這些年來的巖茶肉桂,發展的勢頭一直很旺。從牛肉、馬肉,再到豬肉,鬼肉。不知情的人聽到這些名字時,完全不知所云,哪怕是腦洞大開也想不到這是一款茶的代號。有茶友過來留言說,他覺得巖茶喝的是什麼,從來都沒有鬧清楚過。
  • 從一片白紙,到略懂巖茶,你會遇到的這些28條經典巖茶語錄
    那在喝巖茶的過程中,少不了常會見到/聽到今天要提的N多條經典語錄。《2》1、巖茶是什麼?不知道。啊,大紅袍是吧。大紅袍我聽過。不知道有武夷巖茶,只知道有大紅袍的人。那些喝起來像麻辣火鍋那樣,濃重煞口重滋味的肉桂,往往是爛茶。7、水仙是巖茶嗎?當然是啊。其實不能這麼說。武夷水仙,是巖茶的當家品種。但水仙這個茶樹品種,是個多面手。
  • 小品種、品種茶、名叢、奇種,這些巖茶的分類,看完可別再臉盲了
    不過,喝巖茶確實是件費工夫的事。好不容易將水仙肉桂喝個半懂,將兩款茶分清認清,不成問題。現在又來涉獵到其它巖茶品種時,為了喝個明明白白,每回都跟猜謎似的。總想讓人弄清,杯子裡讓人回味無窮的,究竟是一泡什麼茶。
  • 武夷肉桂之「全肉宴」,你知道多少?
    你是否看過這樣的場景:兩人一起喝茶,然後討論吃什麼肉,如果是普通的肉還不稀奇,關鍵是他們說吃虎肉、象肉、龍肉。聽到這你是不是滿腦子的問號?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會有行話,其實他們說的都是武夷肉桂茶。01「牛肉」——牛欄坑肉桂產自牛欄坑的武夷巖茶當家品種肉桂,也是目前公認價格最高的單一山場茶,曾因一則關於天價茶葉蛋的新聞成功出圈
  • 從天價拍賣的茶園,到57萬一斤的巖茶,武夷巖茶還能炒出什麼新梗
    太不像李麻花的性格了。 應該雷雨一陣,然後晴朗半天。轟轟烈烈,好過拖泥帶水。 下雨天我是真不喜歡,溼漉漉的。出個門都不方便。難怪三毛要寫《雨季不再來》,雨,果然不適合我們這種愛自由的靈魂。 午後的細雨裡,試喝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後火已退盡的觀音巖肉桂。
  • 香氣能迷倒眾生的巖茶,哪怕是水仙還是肉桂,做青一定不能出差池
    巖茶在做青時,如果做得偏輕,那出來的成品往往以「面香」為主。往往是聞起來特別香,香得特別濃。但等到茶湯喝進去,嘗入嘴巴裡,往往又感覺不到什麼香氣。這類重面香,輕水香,香不落水的巖茶,香氣表現不穩定。巖茶的做青,重點是看搖青和走水。發酵程度,走水順暢程度,決定巖茶做青的質量。武夷巖茶在加工過程中,不少香氣物質在做青環節成型。原本不同品種的巖茶,鮮葉內部的香氣成分不一樣。
  • 今年流行什麼樣的武夷巖茶肉桂?桂皮香、蜜桃香還是花果香?
    不喝到深夜,是不知疲倦的。在某戶天心村茶農家裡,絲毫不客氣地,把他們家裡的各種巖茶一一嘗了個遍。等走出茶農家時,整個村子基本是黑燈瞎火,萬籟俱寂。想了想整晚喝茶的經歷,不得不感嘆,肉桂的江湖地位,仍然是很堅挺的。等閒之茶,動搖不了它。
  • 從水仙、肉桂,到大紅袍,數數這些年巖茶界的那些「重口味」炒作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周末時,遇到一泡特殊的巖茶。與外面已經泛濫成災,飛禽走獸,群魔亂舞的花名不同。那泡茶的名字很樸實,像村頭的姑娘叫小芳那樣, 它的外包裝上就標「肉桂」二字。乍一看普普通通,不玩套路。
  • 為什麼馬頭巖、牛欄坑的肉桂和水仙,不能當成大紅袍來賣?
    肉桂,指的是巖茶的品種。對應到人類的社會,就是籍貫+姓名,組成了每個人不同的身份識別碼。大紅袍,是巖茶的茶王。作為武夷巖茶的金字招牌,從最廣義上看,所有的巖茶都可以歸入為大紅袍。在當初,知名度不高的巖茶品種,它們都曾躲在「大紅袍」的泡袋羽翼下。默默的,為一泡大紅袍的整體風採,添磚添瓦。貢獻出,各自的獨到香氣和滋味。畢竟在最開始時,茶農們在往外介紹武夷巖茶。
  • 為什麼買到的肉桂,泡出來味道那麼淡?主要是與這兩個因素有關
    他說,為什麼買到的肉桂,泡出來味道那麼淡?《2》先排除衝泡的影響。泡茶方法用錯了方向,哪怕再好的茶,也喝不到應有的狀態。一款明明香氣充裕,淳滑細膩的正巖坑澗肉桂。湯水淡薄,喝起來沒有內容的肉桂。一般它的出生山場比較差。武夷巖茶的品質,講小山場,小氣候。從正巖出來的肉桂,原料內質積累豐沛。
  • 頂級武夷巖茶 價目表你喝的已經不是茶了
    武夷山的巖茶,風頭很足,簡單的一盒茶葉,動輒就是所謂大師手工製作,著名坑口的原料,每斤上萬元、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很多消費者都在發出疑問?一杯茶,清濁香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瑞泉:匠心歸來 1833 一泡萬木如秀:一品牛爵 1800溪谷流香:必有回想 1760 一泡曦瓜:曦瓜一號 1650 一泡手尚功夫:樅陽來事 1600 一泡熹茗:壯元茶肉桂
  • 武夷巖茶的粘稠與黏膩,一個好,一個壞,三個角度教你正確區分
    武夷巖茶有黏膩感,通常是品質不好的表現。既然如此,就有茶友看不明白了。這巖茶的黏膩與粘稠之間,到底有啥區分?字面上看,意思差得不遠。黏膩,屬於武夷巖茶的負面評價。往往是在比較劣質的巖茶中,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水土環境不佳,容易產出帶黏膩感的巖茶。外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會導致巖茶的鮮葉當中,養分物質積累有限。
  • 白露至,秋意濃,健康喝茶,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該怎麼選?
    此外,白露過後,陰氣漸重。應季的養生,飲食上以健脾潤燥為主,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白露前後,老福州人有吃龍眼的傳統。按民間的意思是,白露這天的吃龍眼更能補身。但從喝茶的選擇看,隨著秋意的加深,健康飲茶同樣大有講究。為順應清冷的秋日天氣,喝茶養身,宜多喝性味溫和的茶葉。比如,老白茶,紅茶,巖茶,熟普等。
  • 舌尖上的中國茶葉丨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
    它取炒青綠茶、小種紅茶製法的精華,在色香味上吸取紅、綠茶之長,形成武夷巖茶(大紅袍)獨特的創製技術。中國茶葉界泰鬥、烏龍專家張天福老先生說:「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處於興盛時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貴記載,說明了烏龍茶製造技術與歷史上的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術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可以說烏龍茶約肇始於16世紀的明代,盛行於清代。」(見《福建烏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