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是唐朝的貨幣,我們知道的錢幣大多是有「通寶」二字的,而唐朝就是「通寶」開始的年代。其實開元通寶也是效仿西漢的五銖錢的,它也是唐高祖為了整治經濟才鑄造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錢幣是有錢文的,而這個錢文是也是由我國偉大的書法家歐陽修寫的。我們可能對歐陽修的其他方面的成就比較了解,而對於他的書法成就可能就有點欠缺,但是他的書法成就也是不低於我們了解到的其他書法家的。
我們經常見到的錢幣大多都是方孔圓錢,這種方孔圓錢呢是在秦朝生產出來的,所以說,唐朝的開元通寶也算是沿襲了秦朝的錢幣生產了。而且除此之外,這個開元通寶也是作為唐代的第一種貨幣來使用的。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開元通寶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大多數人對開元通寶有一種誤解,就是說開元通寶是唐代開元年間所製作的,其實並不是,開元通寶值得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是指唐朝取代了隋朝的意思。其實也是從唐代以後,各個形制的錢幣基本上都有通寶的字樣。
就像我們現在的人民幣一樣,古代的錢幣也有很多種樣制,就開元通寶就有三種,這也僅僅是銅製的開元通寶。這三種樣式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早期,中期和晚期。而且這三個時期各有各的特點,早期的特點是開元輪廓清晰,文字比較精美。中期的特點是大多都鑄造星星,月亮之類的圖案,而晚期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其中唐朝沒落也是之一,這個時候的錢幣鑄造的就有點粗糙。
開元幣各時期的特點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說說開元錢幣各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在早唐時期,我們先從製作材料上來說,這個時期鑄造錢幣的材料為青銅和白銅,這種材料鑄造出來的錢幣,銅製比較純正,文字也比較清晰,他的錢文的字樣用的是隸書的樣式,比較端莊沉穩,但是書寫的也算是比較靈動和自然的,這樣的話,也可以以說得上是鑄造精良。
但是在初唐後期的話,風格就漸漸地轉變了,轉變成盛世唐朝的時期了。
在盛唐的時候,這個時期的錢幣的材料也不同了,早期的時候是青銅和白銅,而這個時期的材料是青銅和紫銅。除此之外,這個時候的錢文也是有所變化的,不再是歐陽修的那種端莊大方的字體了,而演變成了那種細長的那種字體了。
慢慢到了中唐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錢幣和盛唐時期的錢幣大同小異,基本上沒有啥變化,唯一有變化的就是在中唐的時候,在錢幣的背面出現了祥雲和同心結這樣的新型的圖案,而星星月亮的圖案也大量的增加了。
在之後,唐朝走向了沒落時期,這個時候也出現了特殊的開元通寶錢幣,稱為會昌通寶。這個時期的銅錢雖然也是由青銅和紫銅鑄造的,但是這個由優質佛像的青銅和紫銅製造的,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三武滅佛」的歷史,在唐朝,是唐武宗滅佛,滅佛的原因是寺院大量佔用耕地,而且還不納稅,而且國家還要每年花大量的銀子來供養著他,所以,到了唐武宗的時候,滅佛運動就大規模的開始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了大量的製作錢幣的原材料了。而且在晚唐時期,各個地方都自己鑄造錢幣,所以每個地方鑄造的錢幣都不一樣,製作工藝也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這個時候的錢幣製作就略顯的比較粗糙,而會昌通寶就是這一時期典型的錢幣代表。
開元通寶的生產也是有他的歷史意義的,他除了是我國古代唐朝生產的第一種錢幣以外,他還是後世模仿的一個典範,他的錢文「通寶」被後世傳用。除了我國之外,這種開元通寶還被朝鮮,日本等國家模仿。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結束了自從秦朝以來的銖兩貨幣制度。開啟了十兩一進位的貨幣制度。
為什麼錢幣背後有一個月亮?
對於開元通寶背後的月亮的圖案其實還和楊貴妃有關。傳聞開元通寶上出現的第一個月亮的圖案的就是楊貴妃的指甲給整上去的。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傳聞楊貴妃和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個信道教,愛聲色的皇帝,他把宰相宋璟薦舉來的道士陳善通作為上賓。平日裡,他不是聽善通講黃庭經,就是與楊貴妃等一起排演」霓裳羽衣舞。」
開元年間一個初秋的晚上,長安內苑紫煙閣燈燭輝煌。唐玄宗伴奏,楊貴妃起舞,善通道人和知內省事的高力士陪坐觀看,侍候的宮女、太監也跑攏來湊熱鬧。接連演了三遍,楊貴妃香汗淋淋,她倚著白玉欄杆喘息,雙眼無神地凝視著即將附落的一彎新月。突然,她指著西方驚呼:「失火!失火!」
大家注目一望,在新月之下,果然有一片紅光,而且越來越亮,但不象起火,沒有濃煙,宮內外更鼓不驚,也無騷動。
高力士奏道:「讓臣派人去查詢一下。」
」且慢!」善通道人早知此事,故意揮手阻攔,「不防讓貧道前去查看。」說罷,即裝模作樣地閉目端坐。約一盅杯功夫,善通起立整衣,笑道:「此乃戶部在加緊熔饅鑄浩立整衣,笑道:「此乃戶部在加緊熔銅鑄造開元通寶。近日有幾隻海船將開往日本,急需大量開元通寶銅錢,所以戶部連夜趕鑄。」
唐玄宗和楊貴妃將信將疑,問他何以知道,善通道人說「這是貧道剛才施展神遊之術。」
為了證實道士的話是否可信,楊玉環提出要看「開元通寶」的樣品。唐玄宗便命人去取。不多時,鑄錢官即用銀盤託了一個「開元通寶」臘樣上來,並奏明確實是在連夜熔銅。對此,唐玄宗和楊貴妃驚喜萬分,稱讚善通道人確是神通廣大。
唐玄宗看了「開元通寶」的臘樣後,又命呈貴妃過目。貴妃看了臘樣的正面,又翻過來瞧後面,由於拿臘樣太用勁了,在臘樣背面刻下了指甲痕跡。這刻痕恰似一彎新月。貴妃一想,正好為今晚的盛會作紀念,於是,奏請皇帝要保留此痕跡。
唐玄宗一時高興,即予準奏。因此那個時期鑄出來的"開元通寶」,背面都留下了楊貴妃的指甲痕。後來,宋時詩人李俊民,為這件事還寫了」金釵墜落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的詩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