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用物理學家的才思推動生物化學革命——記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楊駿 李驥志 張家偉

  見人所未見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一個目標。但如何去見呢?理論在先,還是工具改進在先?

  比如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而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對這一問題做了一個交待。

  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因為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諾獎。

  消息宣布後,不少科學界人士善意地調侃說,三個搞物理工作的「工匠」得了個化學獎。科學界利用三人不斷改進的技術,得以高解析度測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而又不破壞其形態,這一突破對生物化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正如化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彼得·布熱津斯基所說,今年的化學獎是跨學科研究的一個典型,技術在科學發現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鏡鼻祖」——亨德森

  「我一直覺得如果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並且把它做好了,那麼在某個階段你就會因為做你喜歡的事情而獲得很好的回報。」英國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亨德森幾年前的預言今天應驗了。

  亨德森生於1945年,作為電子顯微鏡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他也是個生物物理學家,以一個物理學家的特有眼光看待生物化學領域,或許總能獲得別樣的思路。「我把從事的研究當成了一項吸引人的愛好,因為從來不會重複,總有新東西。」

  把研究當愛好,就仿佛孩子愛玩並好奇周圍一切一樣,讓亨德森在上世紀90年代才思泉湧,改進了傳統電子顯微鏡,取得了原子級解析度的圖像。人們因此得以看到極其微觀層面的世界。

  研究不是亨德森唯一的愛好,他日常喜歡遛狗、劃皮划艇、喝點葡萄酒,與孫子一起踢足球,還一直是個電影迷。

  「我很幸運獲得了這麼好的教育,同時又有時間去從事其他活動。」亨德森說,他和幾個朋友經常花很多時間在一起收集並維修一些老爺車,他們曾開著一輛1948年的老爺車遊遍了蘇格蘭。

  「跨界奇才」——弗蘭克

  77歲的德裔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如今是哥倫比亞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他的主要貢獻是在上世紀70、80年代開發了一種圖像合成算法,能將電子顯微鏡模糊的二維圖像合成清晰的三維圖像。

  弗蘭克物理學背景深厚,說他是物理學家也不為過。在德國的大學裡,他研究的是熔點下的金的電子衍射,讀博士時,接觸了X射線晶體學,並師從德國著名的電子顯微學家霍佩博士,並由此接觸到了電子顯微鏡。

  1970年弗蘭克在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獲得了資助前往美國最好的幾個實驗室遊學兩年,其中包括美國航天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而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期間,他選擇去學習圖像處理技術。當時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這些功課日後會與化學有關聯。

  此後,弗蘭克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電子光學研究。幾年後又定居美國,從事一些與電子顯微鏡相關的公共衛生研究。豐富的「跨界」學術經歷對他的成長很有幫助。

  弗蘭克發展了一系列成像算法並編寫軟體,實現無需結晶的蛋白質三維結構解析技術。尤其在核糖體三維重構方面有一系列的重要開創性工作,可惜當年解析核糖體結構而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包括他。現在他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獲諾貝爾獎,實至名歸。

  「科學哲人」——杜博歇

  如果說,亨德森和弗蘭克在基本理論實踐和重構算法方面有貢獻,75歲的瑞士洛桑大學榮譽教授雅克·杜博歇則在樣本製作方面有開創性貢獻。

  上世紀80年代,杜博歇發明了迅速將液體水冷凍成玻璃態以使生物分子保持自然形態的技術。通俗地說,生物細胞內的水一旦冷凍就會結冰,而這些冰晶會破壞細胞內各種物質的原有形態。讓這些水變成玻璃態,就能讓細胞內的各種分子保持原樣,供電子顯微鏡觀察。

  杜博歇做出開創新研究之後,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低溫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才正式推廣開來。2015年,這一成果已被同行認為是「諾獎級」。

  杜博歇不僅是一位科學家,還堪稱「哲人」。退休後,他在博客上經常寫一些富有哲思的短文。他還廣泛關注社會問題,提倡科學家要有社會責任感,成為「公民科學家」。他在一篇題為《教科學家成為公民》的文章中寫道:「成為一名好科學家很難,成為一個好公民更難」,「成為一名好的公民生物學家需要一點哲學和歷史,加上一些經濟學和法律知識」。

相關焦點

  • 因「基因編輯」兩位女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 剛剛,兩位女科學家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一O年,瓦拉赫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11年瑪麗·居裡(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瑪麗.居裡是舉世聞名的女科學家、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她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和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質;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讚譽。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北京時間10月7日傍晚,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給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 Doudna,以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CRISPR/Cas9基因剪刀。這也是諾貝爾化學獎首次被兩位女性科學家共享。
  • 2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近10年這些人曾獲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9年,共頒獎111次,有183人獲獎。
  • 三名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4日消息(記者王宗英)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獲獎。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1/4) "← →"翻頁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將分享獎金760萬人民幣
    當地時間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 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快訊:三位分別來自瑞士、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因在冷凍電子顯微術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
  • 2015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中新網10月7日電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桑卡(Aziz Sancar)獲獎。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 科學史:探索 表面化學|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格哈德·埃特爾
    表面是事件發生的邊界領域在2007年10月10號他71歲生日的早上,把格哈德·埃特爾從睡夢中叫醒的是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電話,電話裡說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因為那一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埃特爾一人獨得,所以110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歸他自己所有,這也讓他非常驚喜。
  • 百年諾貝爾化學獎:97歲獲獎最勵志,獨享才是常態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即將揭曉。小編整理歷屆化學獎的相關數據,帶你翻看百年諾貝爾化學獎。 53 獲獎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是生物化學,共有53位科學家獲獎。 5 有5位女性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有2位(瑪麗·居裡和多蘿西·霍奇金)為單獨獲獎。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一文看懂「基因剪刀」是什麼?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是在1901年,獲獎者是荷蘭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範託夫,表彰其在發現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最年長——97歲截止目前,最年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約翰⋅古迪納夫(John B.Goodenough),他在2019年獲得化學獎時已經97歲。
  •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隻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三位「40」後美國科學家歷時幾十年,從果蠅處見微知著,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 【TA說】諾貝爾化學獎終於發給了純化學什麼是超分子機器
    「化學是你,化學是我」,在歷年諾貝爾化學獎多次頒給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生物物理……之後,終於難得地頒給了純化學,卻讓很多人認為是「冷門」,面對著「超分子機器」這樣的中國字不知所云Feringa教授,因為成功設計和製造了一種在添加能量的情況下運動可受控制的「分子機器」,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這幾名獲獎人都有著光芒四射的履歷。
  •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遺珠之憾
    但就是這樣一個為化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在1905年和1906年連續兩次與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1907年,門捷列夫逝世。後來的事情很多人知道了,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Fritz Haber)憑藉氨的人工合成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十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只排第二,第一是他
    盧瑟福的發現對世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力,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被世人稱為「近代原子核物理學之父」。9、沃納·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海森堡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有作為的科學家之一。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線上做客清華「巔峰對話」
    活動邀請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教授作為特別嘉賓,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化學-生物大類首席教授王宏偉作為對話嘉賓,與清華學子開展了題為「冷凍電鏡的前世今生,領略原子維度的重構藝術」的對話交流。130餘名清華師生在現場參與了本次活動。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DNA修復之父:讓癌症放療病人免受傷害
    本報記者對話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林達爾   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