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魚旅行微刊 專注本地吃喝玩樂遊娛購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嘉魚旅遊
家鄉的蓮藕湯得以名聲大噪得益於《舌尖上的中國》的推介,這是節目第一期的首發陣容,影響力之大尤如點石成金,一時間食客雲集、藕價飛漲,不是炒作勝於炒作。
也難怪,全國兩千多個縣市,特色吃食應該多如牛毛,能上《舌尖上的中國》該有多難,閉著眼睛也能想到,而家鄉的野藕湯居然上了第一檔,這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
家鄉嘉魚縣地處長江中遊地段,境內湖泊眾多,河汊縱橫,自然分布著豐富的水生動植物資源,蓮藕即是其中最為普遍最受歡迎的一種水生植物,不僅分布廣、產量高,子實根莖均可食用,且蓮藕澱粉含量高,富含鈣、鐵、磷、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豐年用於改善生活,荒年則成了天然糧倉,養活過不少災民。
用蓮藕煨湯是家鄉的一大創舉,這是因為蓮藕本身並不味美,無論蒸、炒還是生吃,味道都好不到那裡去,尤其是解放前的蓮藕,都是自生自滅於湖汊之間的野生品種,統稱野藕,其特點是根深、莖細、纖維粗,味偏澀,用於飽腹尚可,談不上什麼口福享受。解放後,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蓮藕的品質得以改良,口感也有大的改善,但其基本的秉性未變,依然算不上什麼美味,而用蓮藕作為主材煨湯的做法,卻一下子提高了蓮藕的食用價值,加入肉骨頭作配料的煨製法既抑制了蓮藕本身的澀滯又充分發揮了豬的下腳料提鮮止澀作用,可謂揚長避短,變廢成寶,不經意間成就了一道經典特色美食,成為家鄉家家戶戶的最愛。
蓮藕湯到底起源於什麼年代,成熟於什麼年代已不可考,聽父親說,他記事時就有。
在家鄉,喝蓮藕湯曾經是一項重要習俗,那是除夕夜宵時才會上桌的一道美食。舊時過年頗為講究,儘管物質十分的匱乏,但年夜飯的飯桌上,湯是不能上桌的。缺吃少穿的年代,好不容易盼到的一頓年夜飯,寄託了人們太多的心願,再窮,也要圖個吉利圖個飽,樸實的百姓總是相信或是祈願:大年這天吃什麼意味著來年也會吃什麼,這是傳承了數千年的唯心的慰撫,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美味的蓮藕湯,也只能讓位於主場而登場於除夕夜守歲這個特別的場景。
當然,除夕夜守歲也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時刻,受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年夜飯,除夕之夜的夜霄即是守歲之高潮,自然更為重要,於家鄉人而言,它似乎既是習俗也是一種儀式,訖今傳承不衰,並且,過去的除夕夜夜霄就只是喝蓮藕湯,不像現在還會配上數碟滷菜乃至火鍋。
準備除夕夜的蓮藕湯是十分講究的,無論是選材還是器具及製作過程都特定化了,並且城鄉之間因生活習性、生活器具的差別也呈現不同的特點。
蓮藕湯的主食材自然是蓮藕與肉骨頭了,一般在小年後就要著手準備了,肉骨頭最遲在大年前兩天必須準備妥當,否則,會擔心斷貨或買不到稱心的。蓮藕其實並不局限於電視展播中宣傳的野藕,野藕、家藕(指改良後人工種植的藕)煨湯各有特點,並且家藕因品種的不同煨出的湯味道風格也會迥然不同,比如用炒藕煨湯是煨不爛的,但湯是清湯,味道也是清甜的,合乎小孩子的口味。用粉藕煨湯則湯是濃濃的,藕可以煨得很爛,老人家多半更喜歡,野藕煨出的湯則屬於介乎它們中間的風格,因此,如何挑選藕的品種完全取決於家庭喜好。早年間多用野藕煨湯主要是條件所限,因為野藕沒有種植成本,花錢少;現在野藕湯受到追捧則是因為野藕漸少、物以稀為貴的緣故,當然也有顧忌人工種植施用化肥農藥過量的因素。但家藕野藕並非是影響蓮藕湯味道的決定因素,真正關鍵的是配什麼料,用什麼器具煨。
煨蓮藕湯最好的配料是「龍骨」,即豬的脊骨。這是家鄉在選料上與其它地方最大的不同。其它地方殺豬(即便是周邊縣市),都是從豬的脊骨正中劈開的,脊骨也是連著排骨一起賣的,自然沒有龍骨一說,只有家鄉,殺豬是將整根脊骨連著豬尾巴一起單獨剔下來的,這也正是家鄉的蓮藕湯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最主要特徵與原因,且無法替代。大年的前幾天,無論窮富,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根龍骨,條件好的則會備上兩根,這時的龍骨價錢會是肉價的兩倍,但家鄉人都不會含糊。
用龍骨煨蓮藕所以味道獨特,大概也是由龍骨與蓮藕自身的特性決定的,蓮藕多澱粉多單磷酸,特別「拖」油,若用純豬肉或其它部位的骨頭替代,攜帶的油少了,壓制不住蓮藕的澀質,湯就會澀而寡味,油太多又會膩人。龍骨可謂集豬一身精華,其自身沒有明脂,但附帶的肉中所含的油脂頗為豐厚,遠高於豬肉的其它部位,尤其是龍骨骨髓中所含脂肪及其骨髓中所蘊含的特別物質的味道,在碳火的恆溫下、在緩慢的熬製過程中的滲出,與蓮藕實現著充分的混合交融,澀質被有效中和,油脂與澱粉達成一個極致的平衡,正好契合人們的味覺快感。多年來,我也嘗試過用排骨、用筒子骨、用豬腳替代龍骨煨蓮藕,同樣的方法炮製,味道就是無法與龍骨煨的湯相比。
湯要煨得好,器具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城裡人煨制蓮藕湯,過去多用沙鍋(現在多用電飯煲),是那種「打破沙鍋紋到底」的沙鍋,類同於陶製品,但因原材料不同,結實度不高,不耐磕碰,好處是導熱慢,受熱均衡,不粘鍋。與沙鍋配套的還有小碳爐,是那種「紅泥小火爐」的碳爐,小碳爐是廚房的附助用具,一般用於烤火或煨湯,為的是既能保障蓮藕湯的長時間煨制又不影響廚房主爐烹飪其它菜品。
農村人煨制蓮藕湯就顯得粗獷得多,多將鐵鍋加工成吊鍋,吊於火塘燃燒的樹蔸之上,細煨慢燉,由於蓮藕富含單磷酸,與鐵鍋接觸就會變黑,煨出的湯就成濃濃的淺墨汁狀,但味道卻不受絲毫影響。
煨蓮藕湯要突出一個「慢」字,細熬慢焐才出味道。大年夜的蓮藕湯一般要煨制十個小時以上,一般在大年那天下午一時左右就開始煨制,龍骨則要在湯開鍋後才放,加上生薑與蓮藕一同攪拌均勻,小碳爐子中途換好一次碳封好爐火(控制燃燒)後基本就可以不管它了。農村的樹蔸火總是不溫不火,基本上也不太管,夜霄時間到了湯自然就煨好了,加入鹽、胡椒、味精、蔥花即可上桌。
進入七八十年代,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改善,蓮藕湯不再僅僅只是除夕夜的專利,平常的百姓餐桌也會經常喝上蓮藕湯了,尤其是餐飲業,更是不失時機地將蓮藕湯推向了市場,並且大受青睞。
家鄉的蓮藕湯自從走上央視之後,對於家鄉的蓮藕、牲豬種養植業及餐飲業無疑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是任何事件都有兩面性,普通老百姓似乎並沒因此受益,而肉價、藕價的飛漲已讓他們叫苦不迭。看來,一切以自然資源為消耗對象的產業都是需要控制規模的,盲目的擴張、求大的發展模式都不可能是科學的、可持續的,一旦特定資源接續不上的時候,就必然導致質量的下降甚至以次充好、以劣充優,最終導致品牌的倒臺。以供定需,實現定量生產、定量供應,打造持續、經久的百年品牌應是現代商家重新審度的營銷定位與追求。
肖創彬
作者
湖北嘉魚人,現任鹹寧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文學愛好者,為《散文選刊》籤約作家,多篇散文發表於《湖北日報》、《散文選刊》、《人民司法·天平》。
劉茗
朗讀者
鹹陽市廣播電視臺主播。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朗誦藝術專業委會常務委員,陝西省朗誦考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鹹陽市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鹹陽市朗誦藝術學會會長,政協鹹陽市八屆委員會常委。為文化部錄製「世紀詩人作品」影像專輯——賀敬之《回延安》。曾和我國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瞿弦和.李立宏.翟萬臣以及我省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蔣瑞徵、包志堅、海茵等同臺搭檔演出。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家鄉的蓮藕湯,一位嘉魚籍法官的濃濃鄉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