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懂孔乙己

2020-12-14 處事安然

人到中年,活出了西遊記的形態

人到中年,典型的活成了一部西遊記的形態: 唐僧的嘮叨:每天要對孩子的言行不順眼處絮叨上三五遍,卻換回孩子的不耐煩,每天要把工作的要求說上三五遍,卻換回同事的大白眼,失去了言行出新的動力,忘卻了雷厲風行的脾氣,天天沉醉於絮絮叨叨之中。

悟空的壓力:睜開眼睛,就需要考慮工作是不是能夠順利交差,就要考慮是不是該給孩子置辦東西,就要考慮父母身體是否健康,還要看看自己兜裡是否還有零錢,更不用說看看別人的洋房,豪車,還有哪些到處旅遊的朋友圈,再摸摸自己比臉還乾淨的褲兜,沒錢啊!!!

八戒的肚子:雖然沒錢,但是身體的走形卻沒體現出沒錢的樣子,肚腩越來越大,步子越來越慢,血壓越來越高,以至於成了桶裝的啤酒原型。

沙僧的髮型:髮際線越來越向後走,跟現在的海平線走勢正好相反,頭頂越來越亮,順手摸摸,還要擔心是不是那稀疏的頭髮是不是又被連根拔起。

人到中年,才懂孔乙己

驀然回首,也成了「酒館中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本來就是一普普通通貧下中農,卻還害怕被歸於貧下中農一類,於是乎,穿上長衫,告訴別人,我是讀書人,我是考學出來的讀書人,卻不知道,自己兜裡的錢還買不到別人臉前的一盤花生米。

也執著於「茴」字的四種寫法,以此顯示自己知識要高於那些坐著喝酒不穿長衫的人,以此來教育那些沒有讀書的人,雖然明知會換來人家的不屑,也會苟同「讀書人的事情,能算偷嗎」,處處以「讀書人」自居掩飾生活的窘迫,還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標榜自己的清高,再用「我們眼中不僅僅要有麵包,還要有詩和遠方」,可是,又有誰不明白,那些所謂的清高,那些「詩和遠方」根本換不來一塊填飽肚子的麵包,等到最後唯有慶幸:自己不去酒館的原因不是「因為饞酒而去偷東西,被人打折了腿」而是自己因為沒錢所以早早把酒戒了。

年少不知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相關焦點

  • 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蘇東坡的「紅燒肉」,淺談人性之豁達
    年少不識人間苦,只識鮮衣怒馬與白衣少年,那碟小小的「茴香豆」和那碗溫熱的老酒,少年之時只看到了它們的美味與醇香,卻完全沒有想到,它們已經成為,那個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一無所有的中年人眼中,最後的一點尊嚴和希望了,而等到讀懂之時自己已然是人到中年。
  • 「孔乙己」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小時候總覺得孔乙己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個名字而已,跟張三李四沒什麼區別,長大之後,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怪怪的,又用為標題,肯定沒那麼簡單。為什麼不用他慣用的寫作技巧,稱之為某生呢? 魯迅先生為啥要給主角取「孔乙己」為名呢?
  • 人到中年,不是慫了,而是懂了
    年少時候的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每個人都會有一股衝勁,一腔熱血,遇事也大都是隨性而為,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事都敢做。可是隨著年齡漸長,特別是人到中年,往往就會變得小心翼翼,甚至膽小的有點近似窩囊。那麼,真的是人年齡越大就越慫嗎?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接下來要說的是,魯迅本身是很少寫小說的,雜文較多,所以對於我們國家現代文學而言,小說《孔乙己》、《阿Q正傳》都是特別稀罕的東西,畢竟它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精品之一。就是在這精品裡我們後來者才常常讀,反覆爵嚼,所以又常常讀出不同的意味,正所謂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
  • 重讀魯迅最愛的《孔乙己》:從一個人、一群人的「笑」解析孔乙己
    酒館裡的人,無論是夥計,還是掌柜,抑或是短衣幫和長衫主顧,他們見到孔乙己都有一個共同的反應——笑。掌柜之所以不辭掉「我」,是因為薦頭(推薦我的人)情面大。掌柜總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日子過得緊張又沉悶。只有孔乙己到店,「我」才可以笑幾聲。
  • 重讀《孔乙己》:少時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初識」孔乙己的時候是在初三的課堂上,我打著瞌睡迷迷糊糊地聽著語文老師的長篇大論,那時候讀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時候,不禁感嘆魯迅先生的文採,僅一句就將孔乙己生活的窘迫甚至是內心的矛盾描寫到了極致。可那時還是一個孩童的我卻始終沒能理解這篇文章要揭示的內涵。
  • 再讀《孔乙己》,曾經我們不屑做孔乙己,但最終卻活成了孔乙己
    學生時代看《孔乙己》時心中有過不屑,有過嘲諷,更有過悲憫。我們曾經很鄙視孔乙己這個人物,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活成孔乙己的模樣,我們不想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笑談。多年後重新閱讀《孔乙己》才發現,我們曾經的不屑、曾經的鄙視已不復存在,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活成為了現實版的孔乙己。
  • 年少不懂孔乙己,再讀已是書中人!談談孔乙己的矛盾之處!
    而這種制度到了19世紀末期,便似乎已經行不通了。此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眾多底層知識分子為了出人頭地,還是在封建教育中苦苦掙扎。直到1906年,科舉制度在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聯銜奏請之下才得以廢除。雖然科舉制度已經廢除,但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以另一種方式還在延續。以至於大多數的底層知識分子成為了極少數精英階層上升的墊腳石。
  • 陳丹青:魯迅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其實都是書中人
    說到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絕大多數人還只是停留在這是一編經典的語文小說上面。但對於已經進入社會的人來講,再一次的回憶或者是重讀《孔乙己》,卻又是另一番味道。魯迅寫得好是一回事情,但真正能讓大家覺得《孔乙己》難讀懂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一編極有代表性,極有力量的白話文小說。所以就連大文化學者陳丹青也是這樣子說的「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能讀懂它的人並不多,而讀懂它的人,多數都是書中人!」
  • 現代孔乙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閱卷者陳建新
    很巧,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應該是浙江紹興的。孔乙己身懷絕技,茴香豆的茴字懂得四種寫法。可惜身邊這些粗鄙的鄉下人,不但不崇敬孔乙己,反而嘲弄他。孔乙己鬱郁不得志,曾因為偷書被毒打,後面便沒了消息。但是鬥轉星移時空變換,現代孔乙己又回來了。現代孔乙己不但不再受到嘲笑,反而被評上浙大副教授。且擔任浙江高考閱卷組長20年,他四處講學面授高考作文玄機。講座當然是滿堂喝彩,一時風頭無二得意之至。真是舊時代把人變成鬼,新時代翻身做人上人。
  • 重讀《孔乙己》:你我已成書中人,活成現實版孔乙己?
    我們都知道,《孔乙己》是近代著名文學家魯迅所著的一篇白話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報上,後被編入《吶喊》。小說主要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學制度的毒害下,生活窮困潦倒,精神上迂腐不堪,最終落得悲慘的下場。但是在學生時代,我們只為孔乙己這個人物感到可悲和同情。
  • 魯迅《白光》《孔乙己》比較閱讀及答案
    他剛到自己的房門口,七個學童便一齊放開喉嚨,吱的念起書來。他大吃一驚,耳朵邊似乎敲了一聲磬,只見七個頭拖了小辮子在眼前幌,幌得滿房,黑圈子也夾著跳舞。他坐下了,他們送上晚課來,臉上都顯出小覷他的神色。「回去罷。」他遲疑了片時,這才悲慘的說。他們胡亂的包了書包,挾著,一溜煙跑走了。
  • 《孔乙己》:理想、現實、社會,壓垮孔乙己的稻草,到底是什麼?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是《孔乙己》中的最後一句話,可謂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能也許似乎是,然而未必不見得」,這句話乍然一讀很多人都覺得是病句。但若是寫出經不起推敲的語句,那就不是魯迅了。這個意思就類似於「他可能真的死了」,但是作者也不確定。
  • 人人都笑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但時代的孔乙己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再讀一遍這篇文章,發現,雖然魯迅先生給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固定的形象,但是,除了不穿長衫、不吃茴香豆之外,我們能在身邊很多人身上,找到孔乙己的影子。孔乙己的悲劇,離不開自身的原因說到魯迅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棄醫從文,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 讀魯迅《孔乙己》,從孔乙己的悲催人生中,揭示社會的不公
    最著名的,莫過於《孔乙己》這篇文章,孔乙己作為封建社會的犧牲者,著實令人心寒。書中以小夥計「我」的口吻,以旁觀者的角度,講述了落魄書生孔已己悲慘的一生。那時候,來酒喝酒的客人有著長衫短衫之分,長衫多為下層勞動人民,長衫多為地主階級以及讀書人,他們可以隨意到隔壁房間坐著喝酒。孔乙己就顯得不倫不類,用作者的話來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
  • 淺談魯迅文集之孔乙己——從未消失的上大人孔乙己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文章《孔乙己》最後一句話。十二歲便進鹹亨酒店當夥計的年輕人,因為樣子傻被安排到了外面的櫃檯去招呼短衣幫,卻又因為人笨,無法在短衣幫面前向黃酒羼水(黑心店家向酒裡摻水),險些被掌柜開除,最後被安排了溫酒的工作,而這個無聊的工作使夥計經歷了孔乙己在鹹亨酒店從之乎者也的"讀書人"變成了被人打斷腿再也沒有出現的"可憐人"。
  • 現代孔乙己:那些被北上廣「淹沒」的縣城學霸
    然而現實我們看到的是,無數削尖腦袋進入大城市拼搏的人,最終並沒有活成他們原先期盼的那樣。 北漂失敗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一批曾在自己縣城裡數一數二的學霸學神們,到最後很多都成了現代孔乙己,大多數是活在自己思想裡罷了。
  • 人到中年,明白了這3點,才算是活得通透了
    但真實情況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的見識應該是隨著經歷成長的才對,經歷越豐富,能夠明白的道理和見識就越多。中年的我們,很多時候在30歲以上就放緩成長的速度了,之後多年如一日地做著一些重複性的工作,慢慢地消耗了我們對於生活的激情和熱愛。但其實,我們的生活本應該不這樣過的,我們應該要過得更熱烈一些、更加「年輕」一些。
  • 深度解讀魯迅短篇小說孔乙己:年少不讀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這其實還是他們讀書少的原因,讀書沒有讀通的原因,所以孔乙己就比較的傲氣,整天穿著長衫,招搖過市,意思是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不是一般老百姓,這是他的實際思想。但是他又沒有什麼地位,也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經常在酒店裡欠帳,而且他也沒有錢點菜,更不可能坐到雅座裡吃喝,只能跟那些他看不起的人——短衣幫——一樣站在店堂裡喝酒。這是孔乙己「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形象的真實刻畫。
  • 魯迅《孔乙己》:我們身上都有孔乙己的影子,要麼上進,要麼墮落
    如今再看這篇文章,的確魯迅只是描寫了一種人的生活形態,但是這種生活形態不是只存在孔乙己身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孔乙己。孔乙己身上的劣根性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所反應,只是孔乙己選擇了墮落,那麼我們呢?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這就是我們讀者該考慮的問題,該為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